协同治理视域下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发展研究

2019-04-27 00:15袁慧玲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9年3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协同治理

袁慧玲

[摘 要] 协同治理是指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利益相关者在合作与独立、依存与制约中实现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治理过程。它具有治理目标一致化、主体多元化、过程有序化和规则共商化等基本特征。全新治理时代的开创、“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孔子学院建设由“量”到“质”的转向以及“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的确立,为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精准贯彻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任务、构建孔子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重塑孔子学院现代办学体系,以及实现孔子学院由“官姓”向“民姓”身份的转变,是孔子学院在协同治理理论指导下办学模式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 协同治理;孔子学院;办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03-0006-03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接受培训的载体呈现多样性,而孔子学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加强青年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培训的一种重要载体,如何创新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将有助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培训效果。从现有的500多所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的实践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无论是从资金的拨付、师资的选拔、管理人员的任免还是决策的制定以及对孔子学院的评估等一直都充当“主导者”甚至“主宰者”角色。当前,国家汉办无疑是充当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教育部)代理人的角色,正是由于这种角色的扮演,导致了孔子学院办学主体的单一化、办学手段的行政化、办学性质的官方化等特征,以至于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都难以真正地有效介入并发挥重要作用。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与孔院申(主)办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委托—代理、决策—执行的关系,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无疑又加大了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协同治理的难度。本文试着借用协同治理理论,主要从办学主体及其职能分工的角度来探讨今后一段时期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发展创新问题。至于通过创新模式如何提升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方面的研究,因篇幅所限,我们将根据需要在接下去的研究加以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 协同治理:意蕴与要素之辨析

在国外学者进一步研究“协同学”和“治理”含义之时,国内的学者们也探讨了协同治理的内涵。如有学者认为协同治理是指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治理权威的多样性、子系统的协作性、系统的动态性、自组织的协调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1]这是一种侧重于治理要素的角度进行的分析;也有学者认为协同治理强调的是来自不同部门的参与方采取集体行动的这一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各参与方之间会建立起一种比较正式和紧密的关系,而且各参与方都会为最终的结果和自己的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2]这是一种侧重于治理过程的分析。由于分析视角的不同,给出的概念理解也不尽相同。在充分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的研究需要,我们初步给协同治理这一概念作了如下界定,协同治理就是指为达成组织的共同目标,相关利益者在合作与独立,依存与制约中实现成果共享与风险共担的治理过程。根据这一界定,协同治理至少包含了以下四个要素或基本特征。

1 治理目标的一致化

“协同”一词本身就表明各个治理主体间在利益期望上具有的一致性,无论这种利益是短期还是长期的,对于参与其中的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有利要图”和“有利可图”的,这种利益鲜明地表现为“公利益”主导下的“私利益”。对于公共组织来说,其“公利益”主要是指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提供,而“私利益”则更多地体现为个人对社会和他人贡献价值的存在。同时,“个人利益”必须与“公共利益”的总体目标间保持一致,否则就会因为“利益分歧”而导致“协而不同、治而不理”的困境。

2 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单一主体的治理难以成为有效的治理,更不是协同治理,而是一种传统的“管制”“专制”甚至“独裁”。多元治理主体的参与,为协同治理的出现和推进提供了最根本的动力,它彻底改变了传统时代以政府作为单一甚至唯一主体的局面。在协同治理时代,除政府外,政党、第三组织、民间机构、企业、家庭甚至公民個人都有可能也应该成为治理的主体,所有主体不存在谁具有天然的权威或主导地位。

3 治理过程的有序化

协同治理理论的前提是自然科学中的“协同论”,它是一门研究。普遍规律支配下的有序的、自组织的集体行为的科学。[3]无论是在宏观系统还是在微观系统,只要存在着开放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呈现出有序的结构。治理过程的有序化是由两个层面构成的,一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大系统,由于共同的目标和利益驱使,致使他们在治理过程中呈现规则有序的运行状态;二是所有子系统自身的有序化,因为共同目标是由“个体目标”组成的,每个利益相关者在“有利可图”的诱使下,为了分得属于自己的一杯羹,致使其内部各个组织自成体系,有序运转。

4 治理规则的共商化

协同治理是一种多元治理主体的集体行为,是各主体一致认可的行动规则的制定过程。在协同治理过程中,信任与合作是良治的基础,这种规则的重要性就犹如协同学中的序参量[4],无论是在规则的制定、执行还是修正过程中,治理主体没有大小、强弱和优劣之分,其身份、地位、影响力等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身的诉求,以使规则从形成到运行直至终结都能基本保持一致。

二 发展机遇: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条件

1 全新治理时代的开创

“管理”与“治理”,虽一字之差,但却经历了相当长历史时期的演变。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来分析人类历史发展脉络,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专制(Autocracy)、管制(Regulation)、管理(Government)以及治理(Governance)等几个重要发展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确认了“治理”这一全新的治国理政方式,并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未来的重要建设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包含了治理理念、治理主体、治理目标、治理方法、治理路径和治理格局等六个方面。[5]在治理主体方面,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也日益以各种方式呈现出来,如听证会、网上讨论、政府职能外包、政府购买服务、志愿者服务、公私合作 ( PPP) 等。[6]正是这种全新治理时代的开创,为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新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新局面。

2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考古發现,古丝绸之路不仅是经贸之路,而且是多元文化交流传播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及践行,标志着中国从一个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快速转向公共产品的提供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已在沿线50余个国家建立了孔子学院。新丝路沿线适当布点孔子学院,就中国境内而言,新丝路将会成为中国各民族、各地区的人们交流、交融、团结之路;就国际社会而言,新丝路将是文化交流、文明对话的美丽走廊。[7]正如白俄罗斯前副总理阿娜托利·托济克所言“孔子学院能够成为、也应该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参与者”。[8]

3 孔子学院建设由“量”到“质”的转向

自全球首家孔子学院2004年设立以来,经过十来年的大力发展,截至2017年12月31日,全球138个国家(地区)共建立525所孔子学院,共涉及90多个语种。[9]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时出现不和谐的声音,如有人认为孔子学院是作为中国在海外设立的“传声筒”,是中国设立在外方学校内的机构,目的是为了侦查外方的内部情况,更有甚者鼓吹孔子学院是打着传播中国文化的旗号在传播共产主义文化。[10]甚至个别国家还出现孔子学院停办或中断续约等现象,但是这些都属于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不仅没有阻止孔子学院的前进步伐,反而更加坚定了孔子学院实现由“量”的外形扩张向“质”的内涵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正如教育部制定的《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所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完成孔子学院全球布局,做到统一质量标准、统一考试认证、统一选派和培训教师。基本建成功能较全、覆盖广泛的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的发展目标。

4 “去行政化”改革方向的确立

在我国,由于受行政主导一切和计划经济思维模式的影响,包括教育在内的事业单位在很长时期以来一直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单向输出“半公共产品”的生产基地。如何去行政化,让教育回归其本质的呼声在民间及官方也一直持续不断。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逐步取消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等单位的行政级别”,“鼓励社会组织、中资机构等参与孔子学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设,承担人文交流项目。”《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坚持政府支持、民间运作,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办学的积极性;坚持中外合作、内生发展,采取中外学校、企业及社团合作办学模式,积极发挥中外各方面作用,共建共管。毫无疑问,这种建设策略的改变必将为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实现协同治理的改革奠定了新的方向。

三 发展路径:协同治理视角下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策略选择

根据协同治理的内涵及基本要素,结合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对孔子学院今后一段时期在办学模式发展路径方面做了一些思考。

1 治理目标一致化——精准贯彻孔子学院的办学宗旨和任务

《孔子学院章程》第一条已经明确了孔子学院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即“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构建和谐世界。《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也再次明确了孔子学院的办学任务,即“充分发挥综合文化交流平台作用,促进各国人民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努力为当地经济、教育、文化发展提供服务。”正如习近平主席在孔子学院 10 周年贺信中指出:“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让我们一起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民心与心的交流,共同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明天。”[11]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孔子学院办学的根本目标就是通过为世界其他各国人民持续不断地提供以中国语言文化为核心内容的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以建成和谐世界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和要求的统一性,也为各个参与治理主体的参与动机、参与方式、参与内容及参与结果的期待上实现了由差异化向一体化的转变。

2 治理主体多元化——构建孔子学院“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协同治理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实现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让相关的利益主体都有机会参与其中。目前孔子学院主要的办学模式是以孔子学院总部主导下的中外高校合作办学为主体,但是由于我国国内高校“官方”或“半官方”的身份在短时期内难以改变,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孔子学院办学主体官方化、办学资金“财政化”为主的特性。根据协同治理理论的内在要求,孔子学院的办学模式要尽可能地吸纳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其中,构建包括政府、高校、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等为平等主体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

3 治理过程有序化——重塑孔子学院现代办学体系

现代办学体系它是一个集职责分工明确化、办事人员职业化、办事步骤流程化、办事机构精简化、办事评价科学化等基本特征为一体的体系结构。协同治理要求多元主体通过对职责权的科学配置与分工、运行规则的共同制定和履行来为公民共同提供公共产品,这就需要对孔子学院总部、主办高校、社会组织、企业甚至个人在内部结构和运作流程进行相应调整和优化,实现功能上的耦合,从而进一步实现现代办学体系的构建。如从办学参与主体的职能定位来看,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它们各自的职能定位和分工应该是:办学政策以国家汉办为主体、办学基础设施以中外高校为主体、办学资金以企业为主体、办学技术及智力支持以社会组织和个人为主体。在这种模式下,每个利益主体地位是平等的,而且在工作中也是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只是在具体的分工方面侧重点有所不同,

4 治理规则共商化——实现孔子学院由“官姓”向“民姓”身份的转变

协同治理为何可以实现目标的一致,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各个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即治理主体中并没有“官”与“民”的对立与不平等。协同治理要求孔子学院能根据文化传播的特点要求,回归其“平民”的本质身份。要实现孔子学院“去官方化”和“使平民化”的转变,至少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要在行政隶属关系上彻底与教育部脱钩,摆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束缚”,恢复自由身,使得孔子学院总部在治理中充当独立的“民事主体”的角色;二是要解决好资金的来源。不得不承认,由于历史及现实因素的制约,不少海外孔子学院从筹建到运转,几乎始终都是得益于国家汉办一家在资金、技术和人才方面的支持。为了适应社会新的需求和挑战,需要积极吸纳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成为办学主体,以解决其资金、智力、技术及教学资源等方面的不足。

总之,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因其主办大学的自身条件和特点、当地的文化背景和已有的汉语教学资源不同,其发展模式也有所不同。就这一点来说,每所孔子学院及其运作都是独一无二的。[12]在协同治理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吸纳企业、社会组织甚至个人积极参与孔子学院的“五位一体”办学模式必将成为今后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和理性选择。加强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的创新在一定意义上也必将有助于青年教师培训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巧,肖文涛.协同治理:服务型政府的治道逻辑[J].中国行政管理,2008(7) :48-53.

[2]田培杰.协同治理概念考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29-130.

[3]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李汉卿.协同治理理论探析[J].理论月刊,2014(1):141-142.

[5]许海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3:21-22.

[6]姜明安.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国家治理要素的转变[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5):42.

[7]吴明海. “一带一路”与孔子学院[J].文化学刊,2015(3):176.

[8]阿娜托利·托济克.孔子学院和“一带一路”建设[J].孔子学院,2018(1):27.

[9]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

961.htm.

[10]HartingF.Confucius Institutes and the Rise of China[M].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Associ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Studies,2012:65.

[11]习近平致信祝贺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409/175

462.html

[12] 李军.孔子学院的十年之路:模式、挑战与前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 -4 -29(A07).

[责任编辑:姜海晶]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办学模式协同治理
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下的京津冀环境污染协同治理研究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协同治理: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理论参照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农村社区治理的创新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风险社会理论范式下中国“环境冲突”问题及其协同治理论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汉语热”面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