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分析

2019-04-27 01:30姜燕孙茜
安徽农学通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粮食安全

姜燕 孙茜

摘 要:粮食主产区历来都是我国粮食安全研究的热点区域,通过测算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率,定量分析2000—2015年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程度,研究其供需状况,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论如下:(1)研究期内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呈上升态势,年均增加0.03%;(2)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存在区域差异,粮食安全贡献率最低的四川与最高的黑龙江相差142%,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4省(区)的粮食产量占粮食主产区的35.64%,粮食安全年均贡献率达44.1%,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于北方。今后应完善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健康、持续发展,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粮食主产区;粮食消费总量;粮食安全贡献率;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07-0006-03

Abstract: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have long been a hot area of China's grain security research.China calculates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to grain security,makes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to China's grain security from 2000 to 2015,and studies the supply and demand situation,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China's grain security.The research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1)During the research period,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main grain-producing areas to China's grain security presented an increasing trend,with an average annual increase of 0.03%;(2)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grain security in China,the grain security contribution rate lowest differ with the highest heilongjiang nearly 142% in sichuan,including heilongjiang,jilin,Inner Mongolia,henan four provinces of grain production accounted for 35.64% of the major grain-producing areas,and grain security annual contribution rate of 44.1%,indicates that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areas to focus on the north.We will further improve the policy of benefiting farmers,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grain production,and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storing grain in the ground and storing it in technology.

Key words:Major grain-progucing areas;Total grain consumption;Contribution rate of grain security;Grain security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1],是關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直接影响着我国粮食安全[2]。据FAO统计,2015年全球仍有7.77亿人口粮食短缺,全球因粮食安全问题引发的冲突不断,已严重影响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多地少是基本国情,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耕地的占用不可避免,同时又面临着气候变化、资源环境紧张、人口红利持续衰减等诸多挑战[3],直接威胁到我国粮食安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主产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2000年以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达70%以上[1,5],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自1974年FAO提出“粮食安全”的概念,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不断深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FAO分别于1983年、1993年、2012年多次赋予“粮食安全”时代内涵,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丰富,但“粮食安全”始终有一个核心共同点:粮食产品可以充分满足人类需求,即粮食产品供求平衡。诸多学者从提高粮食作物单产及保障耕地[4]、农业政策支持[5]等方面强调提高粮食生产力,保障粮食供给;对粮食需求的研究,主要涉及粮食消费变化[6]、人均粮食需求量[7]、粮食消费结构[8]等基于粮食数量、结构的研究。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1],一直是专家学者在粮食安全方面关注的热点区域。叶浩等研究了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的产出效率[9],张利国剖析了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演变情况[1],对粮食主产区进行了深入探析。上述成果推动了粮食安全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但是现有研究多关注粮食的生产力、时空变化、政策投放等方面。并且当前对粮食主产区粮食贡献率的研究主要针对某一个粮食主产区[8],而以13个粮食主产区整体为研究对象的较少。目前,我国粮食处于紧平衡状态,研究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共13个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东北、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区域,气候湿润或半湿润,雨量充沛,光、热、水資源条件较好,有机质含量较高,易于耕作和水土保持,适合各类农作物生长。2015年,粮食主产区共有8.17亿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9.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8646.3万hm2,约占我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76.3%,粮食总产量47341.31万t,约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6.2%。

1.2 数据来源 对“粮食”的界定是进行研究数据收集的前提,当前对“粮食”并无统一的定义,FAO将“粮食”定义为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粗粮和稻谷,另外,FAO也将“food”译为“粮食”,将“粮食”等同于“食物”[10]。我国对“粮食”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其中狭义的粮食指谷物类,广义的粮食指谷物、豆类和薯类[10]。根据多数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粮食统计口径,本文将“粮食”定义为谷物、豆类和薯类的集合。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2016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1—2016年)等。

2 研究方法

《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和《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均提出以95%的粮食自给率作为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标准,即当粮食自给率达到95%时,表明我国整体实现了粮食安全。因此,将95%的粮食自给率定为粮食安全的评价标准。借鉴姚成胜等的研究成果[11],我国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安全贡献率是指粮食主产区的粮食总产量,保证其粮食95%自给的同时,还能效满足国内、国际市场对本区域粮食的需求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其计算公式为:

CICFS(%)=(TGP/TGC-0.95)×100

式中:CICFS是指某区域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率;TGP是指某区域的粮食总产量;TGC是指某区域的粮食总消费量。

当TGP/TGC<0.95时,即CICFS≤0时,表明该区域无法满足自身粮食自给,粮食主产区不能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障,CICFS值越小,表明其对国家实现粮食安全的压力越大,有损粮食主产区的定位;当TGP/TGC=0.95时,表明该区域仅满足其自身粮食自给,但无法满足其他区域的粮食需求;TGP/TGC>0.95时,即CICFS>0时,表明该区域除保障本区域粮食自给,还可满足其他区域的部分粮食需求,该粮食主产区可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保证,CICFS值越大,表明其越有利于国家实现粮食安全,其粮食主产区的地位可以有效发挥。

3 结果与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我国粮食主产区以及13个粮食主产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率,详见表1。

从表1可知,研究期内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7.71%增长到2015年的12.92%,增幅为20.635%。具体可分为以下3个阶段:

(1)2000—2005年粮食主产区粮食状况呈不安全态势,但总体趋势向好。粮食安全贡献率由2000年的

-7.71%上升至2005年的-5.76%,表明粮食产量未能满足粮食消费的需求,粮食供求处于不安全状态。粮食总产量增长率为10.67%,而粮食总消费量增长率为8.25%,粮食总产量增长量比粮食总消费量增长量多401.41万t,表明粮食总产量的增速快于粮食总消费量,粮食贡献率上升2%,反映了其发展趋势向好。

(2)2005—2010年粮食主产区粮食状况从不安全转为安全状态。粮食安全贡献率由2005年的-5.76%上升至2005年的5.07%,增幅为10.83%,粮食供给由存在缺口到富余约30万t,表明粮食主产区粮食供给能力大幅提升。2010年粮食消费总量为41155.81万t,增长率仅为1%。因一系列农业政策的保障,尤其是2004年以来我国中央一号文件多次强调“三农”问题、农业税取消、种粮直接补贴等政策,激发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产量大幅增加。截至2010年,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总量为41184.69万t,已超过粮食消费总量,期间粮食生产总量增长率为13%,高出粮食消费总量增长率10个百分点。

(3)2010—2015年粮食主产区粮食状况为安全态势。2015年粮食主产区粮食消费总量为43867.66万t,粮食生产总量为47341.1万t,富余3473.65万t粮食。期间粮食消费总量增长7%,粮食生产总量增长15%,粮食生产总量增速快于粮食消费总量增速8个百分点,粮食安全贡献率介于5.07%~12.92%。表明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安全状况良好,可以为我国非粮食主产区提供更多的粮食,发挥粮食主产区的功效,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按照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按我国人均粮食消费量为395kg计算[19],2015年粮食主产区富余的3473.65万t粮食,可养活约8794.1万人口,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研究发现,部分粮食主产区供粮能力下降,而部分粮食主产区供粮能力不断提升。2000—2015年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和四川7省的粮食安全贡献率多数年份低于0,表明部分粮食主产区存在粮食供应短缺的状况,其作为粮食主产区功效有所消退。内蒙古、安徽、江西,虽部分年份粮食安全贡献率低于0,但年均贡献率大于0,且处于上升趋势,表明粮食状况总体安全,且有优向发展趋势,在13个粮食主产区中处于第二梯队。吉林、黑龙江、河南3省的粮食安全贡献度均大于0且呈上升趋势,3省年均粮食安全贡献率为46%。研究期内13个粮食主产区年均粮食安全贡献率从高到低依次为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安徽、河南、江西、辽宁、江苏、湖南、河北、湖北、山东、四川,从辽宁之后(包括辽宁)粮食安全贡献率均低于0,年均粮食安全贡献率最低的省域四川与最高的省域黑龙江相差142%,虽同为粮食主产区,不同区域的粮食安全贡献率呈空间分异。研究期内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北方四省(区)的粮食生产总量约占粮食主产区的36.64%,消费总量仅占粮食主产区的24.73%,四省(区)粮食安全贡献率为44.1%,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贡献显著,表明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重心集中在北方,主要是由于南方有优越的经济区位优势,非农收入增长较快,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此外,湖南、四川等地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持续下降,是影响我国粮食主产区北移的重要因素,粮食主产区逐渐集中于北方,如遇气候灾害,不利于风险分散,将威胁我国粮食安全。

总体而言,我国粮食主产区年均粮食贡献率为0.3%,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虽部分年份粮食安全贡献率低于0,但总体呈增长趨势,且增速较快,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一定保障。不同省域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相差较大,吉林、黑龙江、河南3省可持续、大量地调出粮食,为我国粮食安全做出了较大贡献;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和四川7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贡献趋弱,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趋于向北方集中。

4 结论与建议

(1)粮食主产区对我国粮食安全贡献率均值为0.03%,虽然部分年份粮食安全贡献率低于0,但总体呈上升趋势,表明粮食安全状况良好,对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粮食主产区作为我国商品粮核心区,为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安全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应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惠农政策,强化资金、科技投放,促进粮食生产健康、持续发展。

(2)不同区域粮食安全贡献率差异显著,我国粮食主产区重心集中于北方。河北、辽宁、江苏、山东、湖北、湖南和四川7省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功能弱化;内蒙古、安徽、江西3省(区),粮食状况总体安全。研究期内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南北方4省(区)的粮食生产总量约占粮食主产区36.64%,消费总量仅占粮食主产区24.73%,四省(区)年均粮食安全贡献率为44.1%,表明当前我国粮食主产区的重心集中在北方,存在过度集中的风险,粮食安全存在区域隐患。今后应严格保护现有耕地,加大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张利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区粮食生产演变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3(1):20-26.

[2]刘影,肖池伟,李鹏,等.1978-2013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粮-经”关系分析[J].资源科学,2015,37(10):1891-1901.

[3]吕新业,冀县卿.关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再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3(9):15-24.

[4]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5]吴玲,刘腾谣.粮食主产区实施利益补偿的价值判断与政策导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7):1-9.

[6]何友,曾福生.中国粮食生产与消费的区域格局演变[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3):1-8.

[7]辛良杰,王佳月,王立新.基于居民膳食结构演变的中国粮食需求量研究[J].资源科学,2015,37(7):1347-1356.

[8]姚成胜,黄琳,吕晞.河南省粮食消费结构变化及其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2):163-167.

[9]叶浩,濮励杰,张健.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产出效率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17(4):584-587.

[10]张苏平.粮食安全评估指标与方法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7(13):44-51.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粮食安全
广义水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指数的
农地流转“非粮化”及对粮食安全影响研究述评
中国农业需避免落入产业化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