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吹一夜满关山

2019-04-28 02:13刘兴蓉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2019年13期
关键词:大西北音韵驼铃

刘兴蓉

久居城市,贫瘠成了风景,孤独便成了美丽。于是在一个深沉宁静的夜晚,我毅然做了一个决定——逃离繁华,去边疆“一览众山小”。

我去了大西北,这里没有堵塞的交通,没有喧闹的人群。蓝蓝天空上镶嵌着几只懒散的孤雁,周围是茫茫的沙地。黄土彼岸夹着一条河道,流淌着一个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河的上游是峰峦起伏的山群。

西北的山有高的海拔,却没有平原的山的神秘。一眼望去是荒秃秃的山脊,盖着一层黄土被子,除了一点点绿色的荒草,别无其他。是孤独?还是纯粹?比起江南雾蒙蒙的山林,西部的山少了神秘感,因为人们仿佛一眼就可以看尽一切——它的皮肤,它的心跳,还有它的音韵。

西部的山还有音韵?你想问。

是啊,这里有其独特的“山之音”。这是从千年前传来的、从历史中奏响的、来自大地的赞歌。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高适的一首《塞上听吹笛》,实在是把这胡天北地的凄清音韵描写得太淋漓尽致了。几千年前,这里是漫漫边关,战事繁多,将士们对和平生活的盼望一次又一次漫上了辽远的天际。清越明澈的月光里承载着戍楼里婉转悠扬的羌笛声,弥漫在苍茫而清澄的夜色里,羌笛声如泣如诉,就像严寒里傲梅的芳香飘洒在关塞山川,散落于浩大的星空,更陷入土层深处永葆芳华,与大地合奏成千年古韵。

这里还是丝绸之路,无数双脚步曾留下或深或浅的脚印。可以去想象千年前的一天,黄昏将至,人在前行,驼铃慌忙响起来,交错着的音色成了戈壁的分针,一步一响,敲击着时间的钟声。夜晚的绿洲,早已不是贸易的天堂了,北风吹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回忆,汇集了各种各样的声色。于是历经千山万水来到这里的人们,在孤独边缘载歌载舞,唱着一首首属于自己的歌,最后成了戈壁上的回音,与他们的灵魂孤独对话……“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汉唐风”,这些不都是独属于西北山群的“山之音”吗?

可惜这段美好的时光在十五世纪的明朝终止了。从那以后,戈壁上没有了驼铃的声音,没有了商人们的异国语言。古丝绸之路慢慢被海运替代,人们没有了那份歌舞的热情,炙热的心也渐渐降温。也是从这时起,西部的山寂静了,甚至与时代格格不入。

可是这般的宁静不是我一直都渴望的吗?我一直想着躲避城市的紛扰,寻找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领略孤寂的美感。后来来到了大西北,找到了人间别样的意境,在山脉间听到自然的韵律,确确实实找到想要的自己了,也真正懂得了原来世间有一种苦,那是黄土无声的泪。

只是对于繁华的褪去,让人有点惋惜。

好在,大西北的山失去了它的繁华,却没有失去音韵——它的生命。如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流传着古老的歌舞,正是那个时代最好的见证。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歌声,让戈壁上的异域风情得以持续,让我们今天能够再次听见千年前的美好——属于那个时代的“山之音”。

身后是茫茫的沙,沙里是茫茫的山。风吹过,戈壁处,传出一声声音韵。我知道我看懂了一座山,一座鲜为人知的属于历史的山脉。与此同时,它也懂得了我。

‖浙江省温州市绣山中学滨海分校‖指导教师:陈德清

人们常说: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对于这篇文章的作者来说,她的身体和灵魂都不曾耽搁。边疆,没有我们想象中的浪漫,光秃秃的山,完全失去了神秘感。然而,敏锐的作者却感受到它们身上的另外一种魅力——山的音韵。这独特的“山之音”来自历史,也来自大地。曾几何时,这里曾战火纷纷,戍边的将士在刀光剑影下,既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也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辛酸;这里曾一度繁华,丝绸之路留下了无数贸易的脚印,驼铃声声,一片和平;这里有别处不曾有的宁静,有别处不曾有的传统文化,这里有不断的歌声,不一样的风情……所有的这些,都是西北大山的生命,是它的心跳,是它特有的音韵。

这篇文章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厚,古诗词信手拈来,历史知识了解得详细精准,再加上作者细腻的感知、大气的文笔,读来气势磅礴,令人深思。

【适用文题】读懂______;大地的赞歌;脚印……(鸣燕)

猜你喜欢
大西北音韵驼铃
大西北的秋色
匡立志
大西北儿女
论汉字三美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土默特驼铃
教师的语言如何主宰课堂
逐梦边关
花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