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立鹤群又何妨?

2019-04-29 13:31宋晓东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病根鸡鸣病灶

宋晓东

这个世界,因为存在特殊的声音,才有了天籁之音。

题记

也许有些时候,当看到周围有高傲美丽的白鹤,你会自惭形秽地不敢发出一丝鸣啼。只因为,你是一只鸡。然而,如果天空充盈着鹤的清鸣时,你勇敢地发出一声鸡鸣,亦可以撕开夜幕使天地为之一白。

放眼当今,人云亦云、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的现象屡见不鲜,博士论文大段抄袭已非个例,不见联系实情的措施、以文件传达文件的形式主义歪风仍有市场……我们多么需要属于自己的鸡鸣之声!

是谁,当着文坛霸主辛弃疾的面,指出他的得意之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不足?岳飞之孙。这个年轻人,在宾客满座、前辈云集之时,竟忘记自己后辈的身份,忘记自己雞立鹤群的窘态,说了四个字:“用典过多!”一语惊起千层浪。辛弃疾拍案惊起,长叹一声:“吾得知己矣。”正是这一声鸡鸣引出一段高山流水的乐章。

是谁,摒弃了散文短小形美、独抒性情的理论,提出了“大散文”的新概念,使天地为之一震?余秋雨。这位半道出家、原为戏剧理论家的“半文人”,不顾众多散文家的指责,以其亲身感悟与深厚的笔力营造出一派充满人文气息的“大散文”蕴趣。一如鲁迅先生创“杂文”之时被指为“四不像”,遭受“鹤群”的围攻,但事实胜于雄辩,这一文体的成功引起了无数作家改变风格,并影响了无数后生。这一鸡鸣,使天崩地裂,星移日沉。

文坛需要这些不同的声音输送活力,科技界、社会学界,同样如此。

在“神舟五号”飞船设计之初,专家们遇到了轨道计算方面的困难,老一辈科研人员均束手无策,在这一群“鹤”中,刚毕业的“鸡”,自然不敢有所“放肆”,但有一个年轻人却说:“可以用计算机编程计算。”领导眼前一亮:“你来主持这项工作怎么样?”就是这一鸡鸣,使神舟号系列飞船逐个升空,这个青年就成了后来的总工程师。

因为有这些独特的声音,世界才变得更加精彩,才有了蔡元培时期北大“百家争鸣”的盛况;反之,就会出现因不接受马寅初“计划生育理论”而使中国人口压力过重的惨剧。由此看来,鸡立鹤群应该是一种人生姿态,一种精神风貌,当代尤其要求人们抛弃私心杂念,远离明哲保身,勇于担当大任,发出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那样推动时代进步的独特声音。

那些为“日心说”而牺牲生命的先哲,正是因当年坚持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为后世尊崇,而那些为了苟且以“沉默是金”为借口的庸人,则永远只能是一粒细沙,随风而去。

在生活中,你也许抱怨过自己没有别人漂亮,不如别人富有,但你应该懂得,每个生命都有它特有的声音,只有发出来,世界才有了缤纷绚丽的“交响乐”。作为“交响乐”中的一个音符,你有属于自己的可爱,有自己的快乐。

既如此,鸡立鹤群鸣一声,又何妨?

简评

针对“不敢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一社会“多发病”,作者巧妙地反用成语,以“鸡立鹤群”设喻,号召人们吹响“撕开夜幕使天地为之一白”的嘹亮号角,中心论点鲜明形象;思辨明理时运用例证法和对比法,纵论古今人事,由文学至科技,至各行各业,深挖“不发自己之声”者“私心杂念、明哲保身”的“病灶”,开出“勇于担当大任”的“药方”;结尾的“鸡立鹤群鸣一声”,照应开篇,强化论点,留下余韵让读者细细品味。

技法借鉴

本文给我们四点启示:

1.诠释概念,精准立论

“愚钝”本用作贬义,为何文章标题却说“何妨‘愚钝些”?为消除读者疑虑,作者落笔就运用辩证思维诠释概念,并指出“愚钝”是“多失”之因,然后用“但”一转,道明“愚钝未必不好”的适合条件——“有些时候”,“尤其”是“面对利益得失时”。开篇50多字就精准地亮出论点,言简意赅,体现出作者的新视角和新思维。

2.着眼人生,诊断现实

作者引用哲人名言揭示有些人“小聪明,大糊涂”的实质,并站到人生观的高度,阐述“诸如进、退、留、转等涉及切身利益之事”的辩证转化关系,指出看待“这头”与“那头”、“今日”与“明日”,都须具有得失转化观。这些具有哲思含量的论述为下文“诊断现实”部分提供了理性基础,第三自然段对现实中种种“案例”的“把脉”也就顺理成章——四次用“有的人”领起的“病灶”,关乎做人为官、处事立世等多个方面,现实针对性强,以新词“精致利己”揭露“病灶”之“初衷”,一针见血。

3.思辨明理,深挖“病根”

第四自然段运用多种手法明“有时愚钝”之理。说行路,说“靠”,分别属于比喻论证、类比论证;说旁人与自己的感受,是从“心理”层面剖析,退一步说“讨要公道”,用的是道理论证;段末“但即便……也要……”“何况……只因……”“……才……”包含人生哲思,说服力强。第五自然段在明理基础上自然进入“挖病根、开药方”部分,针对病根“私心过重”,文章旗帜鲜明地提出“小聪明、大糊涂”者必须割除“自以为”的思维痼疾,立“基本的道德良知”,在处理关乎大局与局部、眼前与长远等问题上,必须以辩证法统领得失观、“算账”法。如此,“病灶”尽现,“病根”见光,“药方”开出,完成了一次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辨明理过程,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芒,令人信服。

4.借古说今,深化论点

在针对现实问题思辨明理后,作者意犹未尽,笔锋一转,回溯历史,借古说今。所引诗句出自苏轼《洗儿》诗,前面两句是“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结尾中“或许也非坏事”照应开篇“愚钝未必不好”,古为今用的委婉笔法深化了中心论点,增强了文章辩证说理的厚重感。

猜你喜欢
病根鸡鸣病灶
马首是瞻
长相思·夜无眠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孔雀东南飞》中“鸡鸣”一词研究情况辨析
结核球是肺上长的瘤子吗?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带病提拔自有病根
找准“病根” 对症下药 精准帮扶结对贫困村
素质教育下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中国高血压患者的“病根”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