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米芾行草书笔法

2019-04-29 03:52余中洲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宋代米芾

余中洲

摘要:米芾所谓的“八面出锋”主要指的是笔法,即笔锋在纸面上各种角度上进行鋒面转换,用正、侧、藏、露等不同的笔锋触纸,八面其实是在不违背中锋的情况下,用生动高明的手法使用侧锋的卓越产物。

关键词:米芾;宋代;八面出锋

米芾(1051-1108),初名黻,后改为芾,字元章,号襄阳漫仕等。他是宋代卓越的大家,尤以书法最为称道。被列入宋四家之一,他还对山水人物话情有独钟,并自创“米氏云山”。他在四家之中是性格最独特,既痴且顽,人生颇具神话色彩,使得米芾成为艺术与人格都非常引人注目的大家。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曾指出书法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而且也能体现出书写时心情的好坏,应该心手相合一地表达。米芾便是一个典型,对后世的警醒作用在于学习书法不能忽视对技法的钻研。

只重观念而疏漏技法的创作不是优秀的创作,非凡的书写本领是杰出的书家应有的修养。米芾书风形成有两个阶段,先是“集古字”,其时书法多为收集古字形成的,未能自成一家。第二阶段则是吸收古人为自己所用,形成自己的风格。他所提出的“八面出锋”受中唐段季展启发,他称赞段书“转折肥美、八面皆全”(1),并自谓有四面的笔法。米芾提出了这个技法,而且在自己的作品表现得淋漓尽致,让后代书家充满着仰慕之情和希望达到刷字境界的渴望。

在他所能的字体中,能表现其最高艺术程度的,当属行、草书。这两种书体占其今存书迹的十之九。米芾曾说过,唐代书法仅有一面,而他却有四面的笔法,意思是唐代书法从行转折收等仅仅是单面触纸,也就是“一笔书”。米芾虽然有点夸张地指明唐代书法的不足,不过也是他自信的表现,能依靠笔势顺势而下,调整笔锋使得字体给人以八面出锋、沉着痛快之感。

一、“八面出锋”的内涵

对于笔法的认知和运用,米芾的理解是很令人称赞的,他打破既往的成法而别出心裁,也就是随笔势的运动来调整笔锋,从各个角度出锋而变化多端。他所说的四面和他的八面意思是相似的,都是对唐代一面或一笔的反驳,他所要突出的是一些书法家挥毫时运腕动作相对单一但他却是变化多端的,所以能形成各种锋面。

因而,八面的笔法是有两个意思的,第一,是对中锋用笔的运用,在写字过程中要保持笔尖在中心线运行,但遇到转折、提按等需要调整运笔方向的就会改变笔锋与纸面的夹角。所以,想要持续的中锋用笔,就会存在多个锋面。第二,便是中锋行笔的过程中并用其他锋法,尤以侧锋为典型。相当一部分书家认为侧锋会有失线条质感,稍有不慎便会落下笔病。但如果运用得当,可以使笔画变化多姿,跌宕起伏,让结字妍美而活泼,米芾的作品便非常明显地具有这一特点。

二、“八面出锋”在米芾作品中的体现

米芾的用笔,或顺或逆或藏,根据不同情况来决定锋的走向,起收笔处常常有牵丝应带,将点画形态变得丰富多样,形成触处成妙的特点。他不仅对笔势的构造十分用心,而且还对锋面转换所形成的八面出锋有着美学格调的探索。这一用笔技巧和意识在米芾的书写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并没有单独存在,而是和刷字有着密切的联系,一并形成了米芾潇洒痛快的书法风格。他的用笔明显与楷书的调锋手段不一样,中锋侧锋转换出入自由、丰富多样,大多是在原有面貌上变化锋面运行的角度,属于比较难的一种书写技巧。始终保持中锋的情况下每个字都有骨有肉,无病态之字。下面,就以他的代表作《苕溪诗》和《蜀素帖》来分析。

《蜀素帖》中“子”字中间一横的起笔,顺上一笔的势切纸,斩钉截铁;“盘”字底横起笔因;与前一笔呼应,用裹锋,成为圆形;“集”字长横,逆锋重压成圆形,沉稳劲健;“齐”字长横从左下方起笔,使用王逸少《兰亭序》中的一种技法“其。

米芾注重数横自然异。《苕溪》“青”错落有致;《蜀素》中的“青”三横略显呆板,不过有起笔逆顺轻重的不一和俯仰对比,所以并不单调。“年”四横分,一仰二偃,三仰四偃,相互对比;“彦”上面两横前仰后偃。“辨”字高明地将两个“辛”下面的横用连绵法解决,使全字协调,结构生动。他的“刷字”在用笔上要求斩钉截铁,追求神韵,气势和力量,有妙趣横生的感觉。

这些复杂多变的起收形式,导致单字内部的点画之间形成了密切的连贯呼应,最终使整个字的血脉通畅了。不难看出,这些变化来源非常丰富,王、颜、欧、褚等等,但却没有丝毫刻意做作的成分,也不是米芾有意逞能弄巧造成的,而是非常自然的,真正体现了米芾所说的:“心既贮之,随意落笔,皆得自然,备其古雅。”(2)一方面反映出米芾古雅的精熟,另一方面反映出米芾对于点画之间关系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再复杂的变化都是依靠他高超的调锋换毫的能力来完成的。

注释:

中国书法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米颠痴顽.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6

猜你喜欢
宋代米芾
宋 米芾 行书道祖帖
北宋·米芾《白帖》
米芾学“字”的故事
石圣米芾的三个纪念地(上)
探究宋代翻异别勘制度的现代司法借鉴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软、硬笔临写宋米芾《方圆庵记》
颠人舍命为古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