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俚语研究

2019-04-29 03:52钟雪颖
北方文学 2019年11期
关键词:构词法外语教学

钟雪颖

摘要:语言常常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聯系。俚语,作为一种民间非正式、以口头形式为主的语言形式,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而成为语言文化研究的一个极好的切入点。英语与汉语分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与社会文化特质,在俚语上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本文首先从英汉俚语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着手,揭示当前俚语在两种不同语言中所处的地位。从语言本身出发,探究两种语言中的俚语各自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再举例探究并说明这两种语言中的俚语所代表的文化特性具有哪些差异,最后总结了两种语言中的文化特质所具有的共性。除此之外,笔者对当前英汉俚语的翻译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俚俗语;构词法;文化特性;外语教学

一、俚语在语言中的地位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发展的“推动器”。俚语是民族语言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俚语一般指通俗的口头词语,是俗语的一种,常带有方言性。尽管学界对“俚语”做出了不同的阐释,对俚语的释义可以归结为两类:横向释义与纵向释义。横向释义指通过人们对其不同观点的对比阐述而得出结论。如:人们对俚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俚语粗俗卑陋,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是对语言的污染,应全盘否定;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俚语具有生动活泼、形象幽默、简洁明快的特点,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俚语持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都是片面的。因此,更客观的解释是:俚语是指那些高度口语化的极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词。俚语一般由新词、新词义或某些修辞格组成,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新颖、形象生动,它分布广泛,但却又处于公认的语言标准范围之外。

纵向释义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给出人们在不同时期对其的不同态度。如:人们对英语俚语的看法和态度,有着从被贬视到被认可的转变过程。19世纪初,学术界或社会上层人士对俚语是贬视的,认为它粗俗下流,不登大雅之堂。最初美国《韦氏大辞典》对俚语释义为“一种低级、庸俗缺乏表现力的语言”,《牛津英语辞典》对俚语的定义也有“低级、粗俗”等词。

随着经济和政治平民化倾向的日益凸显,俚语遭贬视的现象也逐渐地消失了。20世纪初,这些贬低的词条评价已经不再出现。这两种释义最终都是随着理论自身的逐渐完善,社会生活世俗化和平民化的倾向而不断修正,改变了原先对于俚语的贬低态度,转而开始把它当做是语言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二、英汉俚语形成的历史文化因素

17世纪以后,英国对外扩张和交流日益频繁。尤其是殖民地地区英语的形成具有多民族、多文化融合交汇的特性。既包括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印度英语、墨西哥英语、澳洲英语、以及一些以英语为第一或第二语言的南非国家英语等等。这些带有不同地方口音的英语在与当地居民的语言融合交流中逐渐带有了更多的地方特色。俚语(slang)作为地方语言中最为突出的一种语言形式,生动地表现出当地语言文化的特性。

汉语中,关于“俚语”的来源并没有官方记载的文献,至今已不可考。传说“俚”是一个偏远小国,地理位置大约在今天的海南岛至越南以南、南沙群岛之中。当地语言与其他地区语言殊异,全然不通,于是称其语言为“俚语”。随着历史发展,“俚语”逐渐引申而来,作为偏远地区的人们所使用的不为社会主流接受的语言,大多都具有语音、语法不规范和用词粗鄙的特点。

三、英汉俚语的构词来源和特点

从构词形式来说,英语俚语和汉语俚语的构词都具有三个相同的构词法。第一是新生词的出现;第二是外来词的影响;第三是旧词词义的转变或增减。

以新生词为例,如“Facetime(网友间的聊天视频时间)”、“Dink(不愿意生育孩子的夫妻)”、“面基(网友在真实社会中见面)”“喊麦(一种粗俗的流行音乐形式)”、“次元(动漫中的二维空间)”等词就生动的反映了俚语的特点。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但是又不为主流社会所接受和使用。

俚语更新速度极快,而流行时间较短。有的还没有被传播接受便已失去了活跃度,最终被遗忘和淘汰。俚语还具有接受范围狭小的特点。与成语、歇后语不同,俚语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新词与旧词只有更新与被淘汰的关系,很少能成为被广泛接受的成语。

四、英汉俚语在教学中的策略

不论是在英语的外语教学还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俚语的教学都是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对于俚语的对外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遵循常用性的原则。只有使用频率较高、适应范围比较广、用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俚语,才能被使用在课堂教学中。

有些俗语单从字面意思就能够理解。如“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样的俗语经常被使用,且简单易学。而有些俗语常用却又难于理解,这样的俗语就是教学中的难点。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意义不透明的俗语,即从字面上很难一下子看出其意义内涵,如“不管三七二十一”,对于中国人来说非常容易理解。但外国人却很难理解数字与整句话的意思有何关联;另一种是承载一定的文化涵义的俗语。对于这样的俗语,如果不了解其中包含的文化内涵,就很难真正理解其意义,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如果不了解中国传统节令,就无法确定这个俗语的本意。

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学生对目的语语言文化的了解。包括风土人情、民族历史、社会风貌、价值观念、文化特点等多方面的认识。如果学生没有理解这些背景知识,就无法真正学会俚语的表达。

五、当前国内的俚语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当前学界对俚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英语俚语教学、英汉俚语的语言特点对比、汉英俚语互译中的文化缺省这三个方面,对于英汉俚语的形成特点、历史成因也都做了一定的总结。但是这些分析都是建立在具体的俚语举例上的,而没有进行方言俚语的田野调查,无法探其本源,因此很难断定这些结论是否具有足够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除此之外,當前学界对于俚语的定义也没有权威、明确的解释。因此我们在研究俚语之前,首先第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什么是俚语,哪些表达能够被划分为俚语。而大多数的研究中都倾向于把汉语俚语的范围扩大化,认为成语、俗语、歇后语等都属于俚语;或者根本不予重视。这些问题无疑都反映了当前俚语研究中存在一种难以证实的空白。

六、总结

本研究重点关注了英汉俚语的形成原因、文化特性、构词来源以及当前外语教学与对外汉语教学中俚语教学的现状,最后简要总结了学界俚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来看,教材中缺乏对俚语的准确定义,老师也很少能分清俚语与其他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究其根本,还是国内语言学学界对俗语、俚语的研究不够深入,而又缺乏科学理论的支撑,现有的汉语方言研究也未能引起教学工作者的重视。这也对汉语方言俚语俗语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相比之下,英语俚语文化盛行,而汉语中的俚语在语言中的地位日渐下降。而今以普通话为主的日常交际生活中,已经很难再有俚语的发声,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文化的缺失和时代的遗憾。

参考文献:

[1]董怡然,张令千.英汉俚语的文化对比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2(02):40-42.

[2]邓芳.从语言民族性角度谈汉语俚语欠额翻译[J].海外英语,2015(07):180-182.

[3]李丽.汉英俚语对比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2.

[4]刘宁.汉语俗语对外翻译的文化缺失问题思考[J].语文建设,2016(03):81-82.

[5]沈立冉.近二十年对外汉语俗语教学研究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2):150-151.

[6]宋海燕.论汉语俗语的对外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09(12):121-122.

[7]王晶.英语俚语的语言风格和修辞特点[J].鸡西大学学报,2014,14(12):66-69.

[8]余郑璟,魏全凤.英语俚语及其翻译的对等性[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07):154-156.

[9]杨金菊.论英汉俚语的语言文化共性特征[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90-93.

[10]张雪梅.现代汉语俚语刍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构词法外语教学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英语构词法及练习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从构词法看韩国语色彩词的情感表达
说说英语构词法之合成词
构词法Ⅱ
构词法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