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201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

2019-04-29 09:33李旭东
中学生阅读(初中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燕园宗璞命制

李旭东

散文的文学性强,意蕴丰富,表达技巧多样,考查点多,利于命题,因此是中考语文常选的文学作品阅读文体。2018年中考,我选择了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为文学作品阅读试题的阅读文本。

《我爱燕园》选自《宗璞散文选集》,选为阅读文本时稍微做了删改。从文本的角度来看,这篇散文的两条线索非常清晰:一条线索是回忆,作者回忆了在燕园的生活:另一条线索是情感——“我”爱燕园。围绕这两条线索,我命制了第1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和梳理文本信息的能力。第1题,要求学生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依次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对燕园的爱。我在“依次”一词下加了着重号,这是答题的要求,也是评卷时的得分点,要求学生在阅读散文的过程中,梳理散文脉络,理清结构,在此基础上概括内容。这是针对阅读教学中常见的学生不能认真读好第一遍,不能把握散文的脉络结构,进而不能有效地整体感知的教学问题而设置的题目,目的是引导散文阅读教学在教会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本脉络结构的基础上,再对学生进行信息概括能力的训练。

部编版教材特别重视朗读,在每个单元的导语中都有朗读要求,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就提出明确要求:“学习本单元,要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散文是美文,美文更应该多读。怎样朗读散文呢?第2题明确考查学生的朗读能力,要求朗读“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考查朗读中对重读词语的把握,让学生选出必须重读的两个词语,并简述理由。“我…‘居民”是明确“我”与燕园关系的两个词语,重读时能表现出情感由衷而发:我爱燕园!当然,朗读的技巧是多样的,只要学生的答案能将朗读技巧与对散文的情感统一起来,言之成理,我们就认可。命制此题的目的在于告诉学生:学习散文必须朗读,只有朗读才能感受到汉语的声韵之美。

散文除声韵之美外,还有结构之美。第3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感情线索的把握,让学生抓住感情线索来分析散文的结构、理解散文的主旨。

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是能够“审美鉴赏与创造”,要求学生通过审美体验、评价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因此。第4题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学习的情境。学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分析。这是将语文能力直接渗透在审美体验中的一道好题,引导学生既欣赏文中的自然景物之美,又品味散文的语言之美,在审美意识中形成美的情韵和美的品位。此题命制的意图是勾起学生的学习经验,引导老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意“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方法。苏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文学作品阅读专题,其中《散文家谈散文》一课教给学生阅读散文的基本方法。命制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将学习经验灵活运用于审美鉴赏之中。以期有美的发现和深切领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第5题是文本链接题,这是打通课内、课外的一种常见的命题形式。【乙】文节选自苏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十三岁的际遇》,我將《我爱燕园》中描写北大图书馆的文字与教材中的片段做了比较阅读。第(1)题、第(2)题分别从语言特色的共同之处和情感理解的不同之处命制,目的是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田晓菲怀有初入北大的学子共有的情感,宗璞则怀着有35年居住时间的居民的情感,这需要学生能知人论世,细致分析,准确把握,全面理解。这道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辨别文学形象,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归纳、概括情感,进而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很考验思维品质。

中考散文阅读试题的命制,常依据散文文体特征,紧扣散文语言特点和情韵之美,考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

附:2018年江苏南通市中考散文阅读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1~5题。(22分)

我爱燕园

①考究起来,我不是北大或燕京的学生,也从未在北大任教。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时光流逝,如水如烟,很少成绩,却留得一点刻骨之情:我爱燕园。

②我爱燕园的颜色。春天从粉红的桃花开始,看见那单薄的小花瓣在乍暖还寒的冷风中轻轻颤动,紧接着是榆叶梅热闹地上场,花团锦簇,令人振奋。白丁香、紫丁香,幽远的甜香和着朦胧的月色。似乎把春天送到了每人心底。

③绿草间随意涂抹的二月兰,是值得大书特书的。那是野生的花,浅紫掺着乳白,仿佛有一层亮光从花中漾出,随着轻拂的微风起伏跳动,充满了新鲜,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机。简直让人不忍走开。紫色经过各种变迁,最后便是藤萝。藤萝的紫色较凝重,也有淡淡的光,在绿叶间缓缓流泻,这时便不免惊悟,春天已老。

④夏日的主色是绿,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绿。从城里奔走一天回来,一进校门,绿色满眼,猛然一惊,便把烦恼都抛在校门外了。绿色好像是底子,可以融化一切的底子,那文眼则是红荷。鸣鹤园原有大片荷花,红白相间。清香远播。勺园附近、朗润园桥边都有红荷。最好的是镜春园内的一池,隐藏在小山之后,幽径曲折,豁然得见。红荷的红不同于桃、杏,鲜艳中显出端庄,就像白玉兰于素净中显出华贵一样。

⑤秋天的色彩令人感到充实和丰富。木槿的花有紫有白;紫薇的花有紫有红;美人蕉有各种颜色:玉簪花则是玉洁冰清,一片纯白。而最得秋意的是树叶的变化,临湖轩下池塘北侧一排高大的银杏树,秋来成为一面金色高墙,满地落叶也是金灿灿的,踩上去不由生出无限遐想。池塘西侧一片灌木不知名字,一个叶柄上对称地生着秀长的叶子,着雨后红得格外鲜亮。

⑥一望皆白的雪景当然好看,但这几年很少下雪。冬天的颜色常常是灰蒙蒙的,很模糊。晴时站在未名湖边四顾,天空高处很蓝,愈往边上愈淡,亮亮地发白,枯树枝丫、房屋轮廓显出各种姿态。像是一幅没有着色只有线条的钢笔画。

⑦我爱燕园的线条。湖光塔影,常在从燕园离去的人的梦中。映在天空的塔身自不必说,投在水中的塔影,轮廓弯曲了,摇曳着,而线条还是那么美!湖心岛旁的白石舫,两头微微翘起,有一点弧度,显得既圆润又利落。据说几座仿古建筑的檐角,因为缺少了弧度,而成凡品。湖西侧小山上的钟亭,亭有亭的线条,钟有钟的线条,钟身上铸了十八条龙和八卦。那几条长短不同的横线做出的排列组合,几千年来研究不透。

⑧我爱燕园的气氛,那是人的活动造成的。每年秋天,新学年开始,园中添了许多稚气的脸庞。“老师,六院在哪里?”“老师,一教怎样走?”他们问得专心,像是在问人生的道路。每年夏天,学年结束,听到的则是:“你分在哪里?”“你哪天走?”布告牌上出现了转让车票、出让旧物的字条。毕业生要到社会上去了。不知他们四年里对原来糊涂的事明白了多少,也不知今后会有怎样的遭遇。我只觉得这一切和四季一样分明,这是人生的节奏。

⑨有时晚上在外面走,看见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一条夜航的大船,总是很兴奋。那凝聚着教师与学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这时我便知道,糊涂会变成明白。

⑩我爱燕园中属于我自己的记忆。我为奉老抚幼,在衰草凄迷的园中奔走过。我记得室内冷如冰窖的寒冬,也记得新一代水暖工送来温暖的微笑。我那操劳一生的母亲怀着无限不安和惦念在校医院病逝……这些记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同样珍贵。因为那属于我自己。

⑾我爱燕园。

(宗璞/文,选自《宗璞散文选集》,有删改)

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依次从哪几个方面抒写了对燕园的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我只是一名居民,在这里有了35年居住资格的居民”时。至少有两个词语必须重读,你认为是哪两个?请简述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多次出现“我爱燕园”,这句话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人评价《我爱燕园》:“贯串燕园四季景色描写的是宗璞对美的发现和深切领悟。很多不起眼的东西,在她的笔下有了生命意识和灵性。”请以第③段为例,说说这样评价的依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閱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6分)

【甲】有时晚上在外面走,看见图书馆灯火通明,像一条夜航的大船,总是很兴奋。那凝聚着教师与学生心血的智慧之光,照亮着黑暗。这时我便知道,糊涂会变成明白。

(选自宗璞《我爱燕园》)

【乙】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开启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选自田晓菲《十三岁的际遇》)

(1)两段文字都写到北大图书馆,它们共同的语言特色是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你对宗璞的“兴奋”与田晓菲的“激动不安”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猜你喜欢
燕园宗璞命制
读宗璞《报秋》,学借物喻理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情系燕园六十年》评介
例谈不等式题的命制方法
燕园的山
走进书里瞧一瞧
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需把握的相关要素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燕园思达通“燕园”猿声啼鸣创“平台”
由命制唐朝使职选择题引发的思考
对一道中考题的命制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