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乡村医生王金海

2019-04-30 08:29刘振祥
北京纪事 2019年5期
关键词:金海卫生室医生

刘振祥

王金海到病人家中出诊

那年夏天的一个中午,天气非常闷热。妈妈在老家十渡的山上干活,不知怎么,老感觉一阵儿一阵儿的头晕,还伴有恶心。

妈妈躺在家里的土炕上,姐妹们陪在妈妈身边说,赶快送医院吧!

我说,还是找个医生,先上来看看,要是没事儿就不去医院了!

妹妹说,那我就给张坊的王金海打个电话吧?

电话刚打过半个多小时,王金海夫妻两人,就开车走了30多公里的路,来到我家。他俩一个用听诊器会诊,一个摸脉问询。给妈妈喂了几丸中药后说,没事了。就返回张坊镇,又到东关上村出诊了。

从那天起,我认识了王金海,开始了解王金海,王金海走进了我的内心世界。

荣誉满身

王金海,黝黑的面庞、谦和的话语,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山村农民的那份质朴。

当我走进王金海那宽敞明亮的诊室,看到门厅内排队等候就诊看病的人们。我知道,王金海的医术,在当地是叫得响的,是受人们称道的。

我环顾诊室四周,那些闪闪发光的奖牌、奖状,真的让我惊讶。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先进医务工作者、全国优秀民营中医医疗机构负责人、全国孝星,北京市优秀乡村医生、北京市初级卫生保健先进个人、北京市优秀基层中医、北京市先进医务工作者、文明北京新市民、首都十大健康卫士、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章。房山区内的荣誉更多:房山区争创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个人、房山区我心目中的好中医……

看到这些荣誉,我已经感觉到,荣誉背后的王金海有着更多故事。当时,笔者感慨地对王金海说:你的这些荣誉真是响当当的!

而王金海的回答,更让我感到敬佩:我做的这些事,只是初步的。还要做得更多,还能做得更好。

走上行医路

王金海出生在房山区张坊镇西南的大山之中,属于河北省涞水县的地界。他出生的那个小山村,与张坊只隔着一条拒马河。

王金海从小在拒马河两岸玩耍,了解拒马河两岸的风土人情,深知山里人们的疾苦。王金海的父亲是一名乡村医生,王金海从小就对行医耳濡目染。在父亲出诊过程中,王金海经常跟在父亲的身后。他亲身体验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看到了山里人们看病的不容易。使他从小就萌发了继承父业,当一名乡村医生的美好愿望。

王金海到山区病人家中出诊

于是,王金海初中毕业,没有继续读高中,就跟随父亲的好友,乡村名医孙建明学习医术。在师父的口传身授下,开始为农民诊病。

那时,王金海年龄不大,但走村进户,十里八乡的人们都知道他的名字。

而真正敲定王金海一生命运的,却是1989年秋天的那次机缘巧合……

那天,王金海到张坊村办事。张坊村有位叫刘海存的村民突发急病,有村民知道王金海在行医,就请他过去看看。王金海立即跟着来人跑到病人的家中,给病人诊脉检查。结果发现病人患的是脑中风,如不及时治疗,很可能会长期瘫痪在床。王金海给病人配了药,喂病人喝下。然后,又用针灸治疗。

为了治好患者的病,从那天起,王金海就干脆住在了张坊村,每天照看这位病人。经过王金海细心的护理、治疗,病人刘海存竟然康复了。

病人家属感谢王金海,张坊村的村民称赞王医生,一时间在村里村外传为佳话。后来,张坊村再有类似病人出现,村民们都去找王金海,说他是治疗中风病的高手。

由于王金海诊病治愈率高,张坊村好多村民恳请他:“你干脆就留在咱张坊村吧!”后来是村里的老书记出面,让王金海承接了张坊村村卫生室的接诊工作。

自建村中卫生室

张坊村村卫生室的担子,王金海是接下来了。可他接下来的只是一个“空壳子”,他得白手起家。自己把这个卫生室开办起来,这谈何容易!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刚一开始的时候,困难非常多,压力也很大。但王金海珍惜这次机会,懂得张坊村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

当时资金严重不足,王金海就把积攒的所有钱都拿出来,用于卫生室的建设。资金还不够,又跟亲朋好友们借了不少钱。

因为村卫生室是自负盈亏的,所有的一切都需要王金海自己去筹集。尽管面临诸多问题,但在初创过程中,他仍然坚守着这样一个准则:能省的钱一定要省,该花钱的地方一定要花。比如卫生室的环境,他基本上没有花钱。墙壁的粉刷,房屋的整理,卫生室内外布置,都是他和工作人员利用空余时间,亲自动手干的。但是,对于一些必须添置的医疗器械和药品,他会不惜重金尽量买质量好的。

为老人检查身体

根据上級主管部门要求,村卫生室要规范化,三室隔开。即“药房、诊室、注射室”隔开。尽管是初创阶段,他仍按照要求,创造一切条件做到“三室隔开”。

从卫生室的最初创办一直到现在,他年年都要对卫生室进行改进,让村卫生室向着便于为广大农民服务的方向发展。

到2000年,张坊村卫生室已经初具规模。药房、诊室、注射室、针灸室、留观室一应俱全,而且全部达标。2004年,他又建起了一个100多平方米的中医脑血管康复室。2005年,区卫生局又给村卫生室配备了门诊桌椅、药品柜以及急救箱等设备。添置了中药斗、煎药机、电针仪、离子透入机,填补了卫生室设备的不足。当年,区残联还给村卫生室配备了康复设备。

从卫生室最初创建到现在,王金海为张坊村卫生室的建设,累计投资500多万元。可以说,他把行医挣来的钱,又都投入到了继续行医之中。目的只有一个,要让张坊村卫生室更便民、更受患者的欢迎。

硬件齐全了,软件也一定要跟得上。按王金海的话,他的医术提高就是软件。

那么,他是怎样提高软件,树立起中医特色疗法?又有哪些救死扶伤的故事呢?

1992年,王金海到房山区中医院进修一年,师从内科专家周志波,从理论上巩固了所学的各科中医知识,尤其专攻了脑血管病的诊治。

王金海门诊接待病人

1993年,政府加大对乡村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为乡村医生提高医术开辟了一条通道。并针对乡村医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半脱产培训。王金海参加了市卫生局组织的,为期三年的乡村医生学历教育。随后又参加了北京市卫生局和残联组织的残疾人康复培训班。

2004年,他参加了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组织的,农村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技能培训。并在区中医医院脱产进修两年后,通过考试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2006年,政府投资与“好医生网”合作,对乡村医生进行了为期5年的免费教育,從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进行了系统指导。所有这一切都使王金海获益匪浅,无论是在医学理论,还是在医疗实践方面,都有明显提高。使他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技术。掌握了中医辨症施治、针灸、火罐、耳针、离子透入等治疗技术。

又是一次偶然的机会,王金海有幸结识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北京宣武医院胡杰教授。每当遇到疑难病患者,王金海都会亲自出车,带患者去请胡老诊治,自己则在一旁悉心求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通过几年的接触,胡教授被王金海的诚心所打动,决定收下王金海这名学生。从此,王金海成为这位博士生导师唯一的一名乡村医生弟子。

胡老师的这一决定,很多人不理解,面对质疑,胡老师并不在意。用胡老师的话说,“金海这个孩子有悟性,有着对待病人的那份热心与责任。”经过胡老师的口传心授,再加上王金海坚持自学,临床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脑中风、妇科病和一些临床杂症的治疗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治疗方法。

锦旗诉说着感人的故事

在王金海的日程安排里,没有节假日,没有双休日,工作时间也不是固定的,只要有电话求诊,王金海总是随叫随到。

2004年4月,地处深山区的房山南窖村村民打来电话,急切地说:“家里病人病情很重,可是道儿远,有100公里的路程,运送不方便,没办法!王大夫能不能来家里给看看?”

王金海也顾不上吃饭了,带上药箱驱车上路。山路颠簸,往来车辆又多。好不容易快到患者家了,车又坏在了路上。此时,距患者家里还有一公里的路程,王金海就下车步行走了一公里,终于赶到了患者家。气喘吁吁的王金海赶紧为患者检查,发现是急性脑梗塞。

王金海为病人看病

王金海随即打开自带的药箱,为患者打点滴降脑水肿,同时给患者灌药。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眼瞅着患者的病情趋于稳定了,他仍不敢大意,又指挥众人把病人抬上车,转送上级医院诊疗。

这边的病人还没有到医院,家住十渡的患者家属又打来电话,要王金海去她家看病。王金海二话没说,直接从南窖奔向十渡。当他出诊结束,晚上回到家的时候,家里钟表的时针已经指向了凌晨1点!

2005年夏天,一场大雨刚过,王金海在诊室看完一天的最后一位病人,电话铃就急急地响起来。河北野三坡的病人齐秀青的老伴在电话里喊:“王大夫,我家老齐犯病了,你快来一趟吧!”王金海一边嘱咐家属不要搬动病人,一边麻利地翻出药箱,就直奔野三坡而去。

病人的具体位置是沙岭西,那是一个让本地人提起来都头疼的地方。且不说距他的卫生室有100多公里的路程,山路就要步行20多公里,还要翻3道山梁。再加上雨后,行路艰难可想而知,除了泥泞还有落石的危险。车上不去,只能步行。行进中王金海不慎摔了一跤,把脚扭伤了。他咬着牙,一瘸一拐地往前赶。他知道,此时患者和患者的家人正急切地盼着他!到了患者家里,他赶紧检查、用药,一直陪护到患者病情稳定后,才一瘸一拐地离开。

“华佗在世医术精,菩萨心肠为民众。”这面锦旗是河北省涞水县宋各庄乡沈家庵村农民穆希云送的。2010年4月,穆希云突发脑中风住进了北京某大医院,吃药打针并不奏效,患者病情反而加重,医院通知安排后事,家人也放弃了治疗,并将穆希云拉回了家。

患者的儿子不忍心看着母亲等死,就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态度,请王金海来家出诊。经检查,患者昏迷、高热20多天,呼气急促,瘫痪在床。王金海立即用清开灵注射液进行急救,配合服用健脾补气、醒脑开窍的中药。随后,患者退热了,有了意识。5天后,当地医生改变了用药,患者又陷入了昏迷。其子又来诊室求医,王金海出诊后,运用原方治疗,患者终于清醒了,接着用凉血解毒中药进行调理。两个月后,患者在家人搀扶下,能来卫生室做康复治疗了!

2003年的一天,房山区大石窝镇下滩村尹宗生的母亲,因高血压引起脑血管病,在大医院做CT,并住了几天院,花了5000多块钱。因家庭贫困住不起了,转到王金海的村卫生室。

患者来的时候,不能行走,是几个儿子抬进来的。王金海以活血化瘀为主,同时补气、益血、通络,采用中药内服,外加针灸、按摩、康复等综合疗法。半个月后,病人竟能迈开步了,到出院只花了1000多块钱。三兄弟非常感激,为王金海送来了“巧手医百病、善心暖万家”的锦旗。诊室里悬挂着的面面锦旗,无声地诉说着这位普通共产党员德艺双馨的感人故事!

当医生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

免费出诊只是王金海多种医疗服务中的一项。几十年来,王金海每天都要拿出两个小时为行动不便的患者上门服务,把药送到患者家中。最初,王金海只有一辆摩托车,正是这辆摩托车,陪伴王金海跑遍了大大小小的山村,跑过近10万公里的路程。然而,也使得王金海因为着凉落下了腿疼的毛病。直到2003年,王金海买了汽车,雇了司机,从此,王金海出诊更勤,到的地方也越来越远。

30年来,王金海为患者看病,不仅从不收门诊费、出诊费、针灸费、治疗费等,还免费为患者指导康复锻炼。有些需要转诊上级医院的急性患者,他还会及时联系120,几乎每次他都跟车陪患者到医院,并经常帮患者家属垫付住院押金。

对于周边的贫困病人,他在降低医疗费用的同时,对经济上特别困难的患者实行赊欠。至今,王金海的卫生室,仍留存着患者2万多块钱的欠条。

为病人针灸

笔者算了一笔账,王金海每年出诊用车两万公里,不算过桥费、过路费等费用,光油钱就是10多万元;每天平均為30人针灸,每人按30元计算,每年就是30万元;每天指导10人康复,每人按60元计算,每年就是20多万元,还有挂号、按摩等免费服务,30年算下来,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啊!

王金海却说,要想赚钱,就别想当医生,当医生就意味着付出和奉献。

2013年王金海成立了北京金海中医医院、北京市房山区金海老年服务中心、张坊残疾人康复中心。2014年,王金海又成立了房山区张坊镇养老照料中心,他开始大胆尝试医养结合。照料中心包括日间照料区和机构养老区,具备日间照料、助医、助残、助洁、助浴、养老、文化娱乐、养老餐饮、精神慰藉、家政服务、技能培训及信息管理服务平台建设。

王金海接受北京电视台记者采访

同时兼顾老年康复、医疗巡诊并辐射周边。为老年人每天巡诊、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老年人进行心理指导,开展中医中药、康复、按摩等项目。为老年人提供中医膳食、营养配餐。开展为老人提供照料服务、助残服务、精神慰藉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志愿服务等,满足老年患者需求。

这么多年来,王金海有很多次走出大山的机会,好几家医疗卫生机构都邀请他。然而,面对优厚的待遇、优越的环境,王金海都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用他自己的话说:“我是一名乡村医生,我热爱中医。面对家乡群众信任的目光,我要为父老乡亲服务一辈子。”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

猜你喜欢
金海卫生室医生
郑金海:金声玉振传四海
青岛金海种苗有限公司
故纸情怀
最美医生
金海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村卫生室设备“一配了之”可不行
资金落地 村卫生室脱胎换骨
强行合并村卫生室带来诸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