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京津冀的协同发展

2019-04-30 11:11曹鸣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京津冀

曹鸣

【摘 要】京津冀作为北方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近年来的发展中逐渐显现出产业结构低级和产业协同发展不足的状况。为有效解决京津冀产业协调发展问题,本文站在产业结构优化的视角下,分析了京津冀目前存在的产业梯度明显、主导产业趋同程较高、“诸侯经济”现象严重的现状,利用位置熵等经济指标分析京津冀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北京非资本运作的作用。转移,实施区域内规划和编制,引入PPP模式,帮助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关键词】京津冀;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

一、前言

2015年4月底京津冀一体化战略进入正式实施阶段,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由中央政治局正式通过。它标志着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京津冀的协调发展,必须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协调发展的核心在于行业的协调发展。缺点是京津冀地区的工业效率存在巨大差距。为弥补京津冀产业效率的落差,仅仅依靠实现区域内产业的合理布局,以实现上下游产业联动的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京津冀区域内的产业具有相当明显的梯度性特征,各种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要素不断涌向北京和天津。在京津冀地区产业协调发展中,这些因素的流动特征和地方集中度相对滞后。这不利于北京的第一次功能联系,也不利于提高河北的生产效率。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应当是以推动区域内的产业发展为主要目的,通过产业的调整,使得区域内的产业不断向合理化、高级化迈进,从而最终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现状

随着京津冀协调发展战略的逐步推进,京津冀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较为活跃的经济区之一,其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言而喻。但是,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梯度明显、主导产业趋同程较高、“诸侯经济”现象严重等方面的现实困境。

(一)产业梯度明显

在分析京津冀的产业梯度现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冈纳·缪尔达尔(Gurmar Myrdal)所提出的“回波效应”理论和“扩散效应”理论。“回波效应”即指经济活动中正在扩张的点和地区将会从其他地区吸引劳动力和资本等产业发展要素的流入,从而形成“溢出效应”以加速该地区的发展,弱化周边地区的发展。“扩散效应”是指所有位于经济扩张的中心周围的地区,会随着中心区域的发展,而获得中心地区幼稚的人才、资本等资源,以促进本地区的发展。

从2017年北京、天津和河北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上所展示的数据来看,北京市2017年第一产业的产值为120.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5310.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2569.3亿元;天津市2017年第一产业产值为218.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7590.3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0786.8亿元;河北省2017年第一产业产值为3507.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7416.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5039.6亿元。

由此可见,北京、天津所表现出的产业结构呈现出明显的“三二一”的特点,而河北则呈现出了带有“二三一”的梯度结构的产业结构特征。按照上述原理,京津冀之间的產业梯度特点应该会使得有利于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由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北京和工业化后期的天津向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河北进行扩散,以带动河北的产业发展。然而现阶段的状况却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资源从河北向天津、北京地区流动,京津冀地区深陷“回波效应”的阶段,而迟迟未能迈入“扩散效应的阶段”。这样的产业发展要素呈现出单向流动的现实困境,使得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缺乏联动性,其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产业协同发展也就难以取得显著的成效。

(二)主导产业趋同程较高

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5~2016)和北京、天津、河北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核算,可以看出在现阶段,北京的主导产业为金融业、工业、信息传输、信息和软件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以及批发零售业等;天津的主导产业为建筑业、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业以及居民服务业等;河北的主导产业为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建筑业、采矿业、农林牧渔业以及采矿业等。

从上述的数据中不难看出虽然北京和天津、北京和河北之间的产业趋同程度并不是很高,但是天津与河北之间的产业趋同程度却是相对较高的。这样的产业结构布局,使得在京津冀的内部,竞争型关系被加强了,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没有得到保障,区域内部产业之间的互补也没能得以实现。同时京津冀的主导产业还暴露出,区域内的重复规划与重复建设的程度过高,导致区域内部产业间的竞争多余协作,造成了生产资源极大的浪费。

(三)“诸侯经济”现象严重

从京津冀各自的定位来看,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天津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以及金融创新运行示范区。而河北在京津冀区域内,土地资源最为丰厚,在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孵化北京、天津的先进科研成果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

近年来,北京以其自身拥有的数量巨大的高校、实验室、国内外金融机构、央企总部以及跨国企业总部等为依托,大力发展生产技术和产业技术的创新,力争成为京津冀区域内科技创新的核心区。天津致力于实现自身创新成果转化基地的作用,通过高速公路、国道和城市轨道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主动承接北京的研发成果,同时充分利用其自身环渤海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的集聚。而河北作为京津冀区域内的战略支撑区,逐步建立起了包括环京津旅游产业带、化工产业带、制造业纯韩野代、电子与信息技术产业带以及物流产业带等在内的多条产业带。京津冀已经形成了具有了包含创新中心、研发转化中心、制造中心和高品质宜居中心等在内的新型城市群落的雏形。

然而与长三角的江浙沪相比,京津冀地区的人均GDP水平依旧相对较低。而区域内的“诸侯经济”正是导致这一现状的罪魁祸首。目前,京津冀尚未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从顶层设计上来看,针对区域发展制定的宏观规划往往收到行政区域划分的制约。产业技术创新成果从北京到天津再到河北的延展链条上阻碍重重,产业结构无法优化。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优化协同发展京津冀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路径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安庆市产业结构升级测研究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