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方略研究

2019-04-30 11:11屈文才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传承创新文化资源

屈文才

【摘 要】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总要求具体包括四个方面,其乡风文明要求涵盖文化资源建设,文章围绕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介绍了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的构成和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现状,分析了当前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在传承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加强文化体制建设,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加强文化队伍建设等三个路径,为今后深入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路径

一、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的构成

西藏是文化资源大省,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既有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又有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有形的物质文化资源包括自然生态景观、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民族工艺、饮食文化资源等,如巴松措、古格王国遗址、藏刀、青稞酒等;无形的精神文化资源包括精神思想资源、文化品牌资源、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如藏传佛教文化、玛吉阿米、《格萨尔》说唱、藏纸等。

二、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现状

西藏是藏文化的核心区域,一方面,伴随着西藏区域经济逐年壮大,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事业稳步提升,主要表现为:

西藏历史文化成果丰富,2013至2017年全区共建成5464个农家书屋、1787个寺庙书屋,1000个卫星数字书屋落户农家。[1]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创作各类文艺作品5000余部,《共同家园》《六弦情缘》等文艺作品获得国家级奖项。文物保护扎实推进,实施100多个文物保护项目,藏戏、《格萨尔》说唱、唐卡、藏纸等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2]文化产业稳步发展。旅游人数同比增长31.5%,超过3300万人次;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9.2%,实现收入490亿元;建成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234家,文化产业产值达46亿元。[3]

另一方面,大量的资源向城市聚集,虹吸效应进一步显著,西藏的农牧区被快速抛弃,主要表现为:

(一)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问题凸显

土地曾被西藏农牧民视为生存发展的根基,高原上的土地孕育了农牧文化。然而,对于今天大多数年轻人来说,城市意味着更多的希望和可能,他们选择离开家乡走向城市,一去不复返。

(二)农牧区文化公共服务问题凸显

在我国,文化公共服务一直是文化建设的一大软肋,西藏也不例外。相比于内地的乡村,西藏农牧民居住分散,由政府投资建设的各类文化设施只能建立在人口聚集的地方,而对于像农牧区居住分散的地方,投入相对欠缺,而且这种投入少有经济效益。此外,文化服务下基层活动主要由政府主办,是一种政治任务,大多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很少有创新。以锅庄为例,农牧民爱跳锅庄,但现有的锅庄多是各地传统舞蹈,地域局限性大,且在创作、创新上缺乏对现代农牧区生活的展示。

(三)农牧区文化教育的政策问题凸显

为了保证适龄农牧民能够集中接受教育,政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在中心城市形成了集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为一体的拉萨教育城,在教学方式上采取封闭式教学。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有利于农牧民子女集中接受较高质量的教育,然而,趋于集中的教育无形中却阻碍了农牧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不少农牧民子女在接受了数年城市教育后,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三、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原因分析

(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

西藏农牧区文化的形成与传承离不开漫长的岁月沉淀,改革开放后西藏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文化冲击通过文字、饮食、报刊、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在这片雪域高原上发挥作用。大量农牧民迫于生计进城务工或定居,这部分农牧民游离于城市与农牧区之间,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既融入不到城市里,也回不到原来的乡村里。[4]

(二)管理的落后,市场的冲击

在过去几十年的基层政府治理中,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多面子工程,少实际行动,导致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滞后于经济发展。[5]经济的发展带动物质水平的提高,在物质水平提高的基础上,农牧民对文化生活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在市场经济下,外来文化来势凶猛,传统文化不堪一击,这就导致农牧民在文化选择上更多倾向于外来,这对农牧区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创新无疑是一大考验。

(三)人才的流失,乡村的没落

传统的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方式缺少文字记录,大多需要口口相传,以父传子、师傅传徒弟的形式代代相传。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年轻人进城务工,农牧区出现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日趋增多。劳动力流失,土地被荒置,很多传统的手艺、技艺不再被需要,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

四、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传承创新的路径

(一)加强文化体制建设

加大农牧区文化资源建设在政府年度工作任务中的比重,建立文化资源建设责任制,制定可量化的操作标准和流程,使得文化资源建设成为年度考核的硬指标,确保西藏农牧区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多实际建设不走样。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抵制不良文化的腐蚀,为农牧区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农牧区文化作用的发挥。[6]

(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

文化的发展需要经济的支持,目前西藏城乡文化差距越来越大,需要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手段来补足,强化农牧区的公共文化建设。一是以政策为引导,在税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减免,引导社会资本投资于农牧区文化振兴事业。[7]让文化公共服务紧跟时代主题,使优秀传統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二是增加农牧区教育投入,加强文化场馆、集体性的文化活动等供给,满足农牧民对公共文化的需求,培养农牧民的公共意识。三是在学校开设西藏文化相关课程,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水平。

(三)加强文化队伍建设

农牧区文化建设离不开农牧民的参与,政府要积极引导广大农牧民投入到文化资源传承创新工作中来。同时,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使专业人才留得住、用得上。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当前有两支力量应当重视: 一只力量是村两委班子,村两委班子是农牧区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另一只力量是驻村干部,西藏从自治区到乡镇选派驻村干部进驻乡村,实现了5475个村(居)脱贫攻坚全覆盖,驻村干部长期坚守农牧区,熟悉当地文化资源,对政策的解读和文化活动的协调起到了积极作用,要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作用,整合地方文化资源形成区域特色文化,打造区域文化品牌效应。

【参考文献】

[1][2]齐扎拉.政府工作公报[N]. 西藏日报(汉),2018-02-10(2).

[3]齐扎拉.政府工作公报[N]. 西藏日报(汉),2019-01-24(3).

[4] [5] [7]宋淑芬.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31(06):64-67.

[6]包金光. 内蒙古农村牧区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传承创新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传统民俗文化与民间游戏在幼师课堂的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