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存在的问题

2019-04-30 11:11胡泉江
智富时代 2019年3期
关键词:体育意识中学生问题

胡泉江

【摘 要】初中生应该是是充满活力的年龄,但是目前,初中生在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方面依旧存在诸多问题,比如体育兴趣不足、体育态度不端正、意志力薄弱等等,导致其在体育锻炼中难以找到符合自身的运动模式,为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增加了难度。本文旨在指出问题,并挖掘能够更好解决改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行为;问题

一、中学生体育意识概况

体育意识包括多方面内容,根据调查统计结果,初中生体育意识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绝大多数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重要性有着明确的认知,认为参加体育锻炼能够增强体质,保持身体健康,但是在体育方法选择上却并不理想,多数学生不了解或者只了解、掌握少量科学方法,在体育训练中比较盲目。第二,多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意义认知相对片面,主要是从体育训练与身体机能改善的角度进行认识,对于体育活动能够提升意志品质、改善心理状况、丰富课余生活、增进人际沟通等价值缺乏认同。第三,初中生在体育训练中的情感体验存在明显差异,如调查中发现68.7%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能够让其感到精神愉悦,15.6%的学生在体育运动前心情沮丧,但运动后却心情舒畅、豁然开朗,当然也存在一部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被动消极,体会到更多的是疲惫、沉闷。第四,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活泼好动、积极向上,对体育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当然,还有一些学生偏好安静,对体育运动兴趣索然,相较于男生,女生体育兴趣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这也与其身体发育的特殊性密切相關。第五,体育动机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内在情感需要,根据对中学生的调查,“健身、娱乐”这两项是促进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当然“交流”“缓解压力”也是比较明显的动机,此外还有一些学生比较被动,“随大流”“打发时间”等动机时有发生。第六,初中生的体育态度决定了其对体育的兴趣与认知,例如在调查中,当问到“如果体能出现明显下降,是否愿意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进行改善?”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愿意”,当然还有一些学生虽然明知体育训练的重要性,但态度不端正,且不能在运动中持之以恒。

二、中学生体育行为现状分析

根据调查,初中生的体育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日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不理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并不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尤其是在学习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不断压缩,参与效果也大打折扣。

第二,在所参与的体育项目中,慢跑、散步等相对简单的运动项目广受学生欢迎,而篮球、足球、排球、毽子等运动项目的参与率也比较高,一些学校的体育运动器材有限,学生的运动选择也存在一定不足。

第三,运动强度是衡量学生体育行为程度的指标,如根据学生运动中出汗的情况可以划分为无负荷、小负荷、中负荷、大负荷、超负荷等,初中生的运用强度多集中在中等负荷,运动强度在能够产生运动效果的同时,也不至于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压力。

第四,运动时间是确保运动量的基础,由于体育课时的要求,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够达到每周60min以上的运动时间,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后能够预留出一定的运动时间,以保持身体健康水平。

第五,体育锻炼规律是运动习惯培养的主要因素,从调查中来看,多数中学生的体育锻炼缺乏规划,运动的随意性较大,很少制定长期的运动计划,也缺乏运动目标,在运动时间安排上也并不固定。

第六,初中生参与运动的方式除了体育课集体参与以外,在课外主要是与同学、朋友一起,个人锻炼或者与家人一起参与的机会较少,当然还有一些学生通过课后兴趣班参与体育活动。

第七,初中生由于思维发展局限,人际沟通能力较弱,很少能够主动组织其他学生一起参加体育锻炼,但是在参与竞技性体育活动、大众健身活动的机会却比较多。

第八,初中生通过体育运动获得运动技能的过程比较被动,在体育课上更多的是教师的示范讲解与灌输,很少主动向教师请教技术难点。

三、提高中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相关策略

第一,增加体育教学投入,发挥学校体育教学阵地作用。学校是体育教学实践的主阵地,也是初中生体育意识培养,体育行为规范的主要场所,因此,学校应明确自身的体育教育地位,加强体育教学投入,为学生的体育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环境。在教学投入中,学校应从软硬件角度做好安排,从硬件来看,应加强体育场馆建设,丰富体育器材种类,提高体育器材质量,如学校应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提高绿茵场地的建设,增加塑胶跑道,并保证建设质量,维护学生的运动安全;投入多种体育器材,为学生参与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毽子、健美操等运动提供条件,保证人均数量充足,及时更换、维修陈旧、破损器械,促进运动开展;在软件层面,应加强体育制度规范建设,推动体育课程体系设计,根据学校体育教学要求开发特色课程,提高体育锻炼指导意义。

第二,加强体育教学渗透与指导,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体育教学作为集中性的体育培养活动,其对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的构建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基于此,学校、教师应加强对体育课程的建设,例如,学校应加强对体育课时的安排,对室内理论课程与室外实践活动作出明确安排,避免其他科任教师随意占用体育课,保证体育教学时间,推动体育教学目标的稳步实现;教师应根据课程改革要求积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情景构建、小组互动、示范指导、问题导向等方法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科学体育训练的开展;丰富体育教学项目,拓宽学生的运动选择,并根据男生、女生身体发育的特殊阶段,设计符合其运动要求的体育项目,保证运动参与率,提高学生的运动素养。

第三,注重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信心。体育情感是体育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态度与体育价值观的形成密切相关,如果一个学生对体育保持着积极上向的情感评价,其参与体育项目的动机自然也十分强烈,反之,则会对体育运动兴味索然。针对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加强运动知识、运动技能的培养,还应该注重情感渗透,增加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交流,让学生产生运动兴趣,并树立运动自信,强化运动参与的动机。例如在篮球的传球训练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训练中存在的误区进行针对性辅导,并设计体育游戏,营造愉悦的运动氛围,同时采用赏识教育对学生取得的运动成就进行赞扬、激励,让学生明确自身在运动中价值,进而敢于接受运动挑战,增强运动的勇气与信心。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对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的合理引导。教师是体育教学开展的主导,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体意识和体育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基于此,学校应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首先增加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吸引专业体育院校的人才进入到初中教师队伍中来,改善体育教师的整体队伍结构,提升体育教学的专业性;其次,根据新课程改革需要,对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提出要求,根据教师对体育课堂的设计,检验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效果,以及学生对体育课程的满意度,并根据教学反馈做出教学改进;最后,增加校内外交流合作,吸取他人教育教学经验,为我所用,改善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率低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体育教师的科学引导下能够逐渐强化体育意识,不断规范体育行为。

第五,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丰富的体育项目、新颖的体育形式是吸引学生广泛参与的重要条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学校应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安排与设计,让学生能够在更加开放、自由的氛围中体会运动的乐趣。在体育活动开展中,学校、教师首先要立足体育的趣味性,打破传统竞技体育的枯燥性,将趣味游戏渗透其中,让学生能够在竞技中获得身心愉悦的,也能够在快乐中提高竞争意识;其次,采用多元化的组织形式,丰富体育活动内容,如教师可以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球类运动,可以引入健美操、瑜伽、太极拳等新型体育项目,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等,以拓宽体育生活范围;最后,因人而异,实现个性化的体育教学培养,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设计切实可行的体育目标,并在教师的辅导下实现科学训练。

猜你喜欢
体育意识中学生问题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改革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