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审题技能 感受设问魅力

2019-05-04 13:56苏丽萍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文思维

苏丽萍

[摘   要]针对学生丢分原因中“审题技能有待提升”的突出问题,文章从共性的角度探讨审题技能,并结合哲学主观题具体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结合政治思维和语文思维精准把握,感受设问的魅力,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关键词]哲学主观题;审题技能;语文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50-02

一、问题现状

准确获取和解读试题信息是科学解题的前提,决定着“答什么”和“如何答”。不少学生虽然基础扎实但考试得分不高,主要是因为:对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无法提炼有效信息,切题困难;对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等等。归根结底也就是学生的审题技能,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有待提升。

二、审题技能的提升

审题技能,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是指从题目的文字或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的能力。

(一)从共性的角度探讨审题技能

审题包括审设问和审材料。

审设问,要抓四要素:①知识范围;②核心问题;③设问类型;④分值大小。

审材料要做到:①理清材料逻辑,划分层次;②紧扣设问逻辑,抓住关键信息。

以2014年四川卷的14题为例:

审设问:(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知识范围】,分析四川省建设共有精神家园【核心问题】的合理性【设问类型】。(12分)【分值大小】

审材料: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第一段是现状问题】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第二段是具体做法】

第一段材料是分析问题,第二段材料是多种应对措施。结合两段材料的内在逻辑,对应知识范围,可形成答案 “①承认矛盾,解决矛盾。正确认识四川文化建设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文化建设”。

第二段材料是具体做法,第一句话是强调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体现主次矛盾的观点,形成答案“②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第四句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再结合第一句中的“立足”“借鉴”等关键词,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形成答案“③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借鉴国内外经验,立足四川实际,发展特色文化”。

(二)从个性的角度探讨审题技能

在应对哲学主观题时学生会面临第二种能力的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要求学生能将学科知识与试题的设问和材料建立正确的联系。学生除了要扎实地掌握学科知识外,还要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这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政治思维,更要具备相应的语文思维。

冉正宝将“语文思维”定义为:思维主体在运用汉语进行认识与表达、审美与创造、鉴别与吸收的思维活动中,借助于形象对语文对象展开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过程。在提取信息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运用语文思维分析材料和设问,通过进行信息传递和加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形成分析、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的过程。

下面我们对具体的哲学主观题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引导学生有效地结合政治思维和语文思维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1.对比同一则材料下两个不同的设问

通过改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仍处在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因此要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继续抓好财税、投融资等重点领域的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

结合材料,从辩证法角度,说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正确性。(12分)

许多学生因未能准确把握该设问的核心,所以得分较低。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突破,笔者追加了一个设问:“结合材料,从辩证法角度,说明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正确性。”从而引导学生运用语文思维对比同一则材料的两个不同设问。第一个设问的核心问题是“改革达到‘一子落而满盘活的效果”,对应的是辩证法中“部分影响整体”和“主要矛盾”的相关知识;而第二个设问的核心问题是“改革的正确性”,分析的对象是整段材料,对应的辩证法知识点就不同了。

2.对比不同材料而两个非常相近的设问

(2013年全国卷2第39题)材料一:近年来,莫高窟游客逐年增长,2012年全年接待游客量达到80万人次。旅游旺季时,平均每天游客量逾4000人次,最多时约7000人次,而其最佳游客承载量在3000人次以内。大量游客进入洞窟,二氧化碳长时间滞留,窟内空气湿度增大,温度上升,侵蚀壁画和彩塑;加之长期的风化和氧化作用,莫高窟壁画和彩塑正在缓慢退化。

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

(2013年浙江卷第40题)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11分)

两个设问,知识范围相同,核心问题看似都是“A与B的关系”,不少学生认为答案相近。但用语文思维细细品鉴会发现,这两个设问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

2013年全国卷2第39题设问的关键词是 “如何处理”,学生不仅要分析“保护和利用的关系是什么”,更要针对材料中过度开发的现状,重点分析“如何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答案涉及对立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特殊性等相关知识。

而2013年浙江卷第40题设问的关键词是“阐明”,也就是要说明“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明显比2013年全国卷2第39题的设问少了一层信息,着重论述“A与B的关系”即可。答案涉及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等相关知识。

3.对比同一设问转换核心词汇后的变化

材料:“一带一路”给中国及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更紧密的联系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同时,也将带来一些风险和挑战,如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基础设施落后,经贸法规薄弱,一些国家之间还存在矛盾等。

结合材料,从“唯物辯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评析“一带一路”的前景。(6分)

学生普遍运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原理,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设问的核心,笔者在讲评时增加了一个设问:“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中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分析‘一带一路的现状。(6分)”

让学生在比较中感受两个设问的区别,“分析现状”是侧重分析材料,强调一分为二地看问题;而“评析前景”是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地预测发展方向和趋势,更贴合的原理应该是“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机遇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风险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以上具体案例分析,各有特点,但万变不离其宗。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效地结合政治思维和语文思维提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具体分析每个设问,感受设问的魅力。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语文思维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问之有“道”,发展学生语文思维
试论在高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探究
探讨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推论策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返璞归真
浅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促进语文思维培育的策略论析
以读带说,以说促解,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思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