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立德树人目标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

2019-05-04 13:56李璇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立德树人

李璇

[摘   要]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新高度。教师结合江苏省新高考和新课程的具体要求,探索了三条不同实践路径以提升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一是课程育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二是实践支持,通过整合资源开展特色校本课程,使学生对家乡有自豪感和认同感;三是文化浸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文化观。

[关键词]立德树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61-02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一)“立德”与“树人”的辩证关系

《管子·权修 》: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把“立德树人”作为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作为对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多次从不同角度阐述和升华这一思想。立德树人,立德为先,树人为要。“立德”以“树人”为归宿,“树人”以“立德” 为先导,两者辩证统一、互为条件,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培养人才机制的核心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立德树人的重要性

立德树人是对中华民族优良教育传统的传承和发扬。

立德树人更是融入全球化浪潮的要求。在当前这个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我们的教育正在遭遇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的挑战,青少年受到社会各种思潮的影响,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当前形势的迫切要求。

立德树人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三)历史学科如何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立德树人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具体包含五个内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本文试图探索课程育人、实践支持、文化浸润三个直接以及隐性的路径,创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整体效应。

二、基于立德树人目标提升高中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育人

1.新课程背景下历史课程的选择

新形势下,我国普通高中学校的课程设置会逐步走向多元化、丰富化、个性化。学校可以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历史学科课程,如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等,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总而言之,只有以学生的课程需求为导向,把学生、教师和学校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将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课程设置的出发点,才能实现学校、教师、学生三者的共同发展。

2.以2018年全国高考Ⅰ卷第41 题为例解读历史解释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于“历史解释”,徐蓝教授强调“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物,不仅要将其描述出来,还要揭示其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通过对历史的解释,不断接近历史真实”。

第41题,将宋明清的乡约制度、晚清的城镇乡地方自治以及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這三段历史有效结合起来,使考生加深了对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解,契合了当今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热点,为当下时代的抉择做出了很好的历史注脚,反映出党和国家对农村稳定与发展问题的重视。本题反映了不同背景下制度的选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对历史做出了客观的解释和辩证的分析,凸显了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

加强对学生历史解释能力的培养,首先,要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与解释,知道对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解释,并能对各种历史解释加以评析和价值判断;其次,能够客观论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再次,能够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做出解释。

3.小结

历史新高考要求提高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知识,增大阅读量,扩充知识面,善于观察生活,勤于思考问题,勇于提出自己的合理见解,使学生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不断地接近历史真实。

(二)实践支持

1.实践支持的重要性

新课程同样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历史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结合地区优势,将历史学科素养校本化,不断拓展课程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的实践支持。结合实践探索,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时空框架下理解历史上的变化与延续、统一与多样,逐步学会用时空观念观察和分析历史,并体会质朴的家乡情怀。

2.从镇江乡土文化中探寻历史

(1)独特的地理位置——时空观念

镇江,取镇守江防之意。镇江大江横陈,群峰环抱,在军事上处于可攻可守的有利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自东吴建铁瓮城之后,这里便成为六朝首都的屏蔽。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以长江天堑作为边防前线,在镇江驻扎重兵。元明清三代俱建都北京,南粮北调,镇江是长江运河交汇的潜运枢纽,地位更加重要。抗日战争时期,陈毅、粟裕等领导和指挥的新四军江南第一仗,便是在镇江西面的韦冈进行的,随后便建立了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根据地。1945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过长江,镇江与南京同时解放。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战争史的角度来分析镇江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开展主题探究,体味质朴的家国情怀。

(2)南北文化交融——方言文化

方言是一种文化现象,南京和镇江的方言相近,但与周边的丹阳、常州很不相同。位于长江南岸的镇江,居民语言原属吴方言体系,但镇江一带地处北方话板块与吴语板块的交界地带,长期以来相互渗透。尤其是西晋末期的永嘉之乱和东晋王朝南迁,使大批北人南渡,北方话对镇江方言的影响很大,导致镇江吴方言的属性发生剧烈变化。长江与运河在这里交汇,南北交流频繁,从北方源源不断地注入江淮方言的成分,加深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过程。南宋时宋室南渡,“这里再次受到北方方言的影响,基本完成了镇江方言的北化过程”。溯源至中国历史上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以方言为切入点,展开了一幅历史文化地图,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三)文化浸润

1.镇江的山水园林与书画艺术

“江左占形胜,最数古徐州(镇江)。”镇江整个城市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依山临水,山水相映。镇江三山自古名闻遐迩,风光各具特色,金山绮丽、焦山雄奇、北固山险峻。它们屹立于镇江北面的江中和江边,山虽不高,但从临江之处拔地而起,足以与高山峻岭相媲美。登高远眺,江天一色,视野特别开阔,而且寺观园林占据山中,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流传其间,更显其瑰丽。

山水是地域文化艺术的滋土,优美的山川、便利的交通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使镇江与中国书画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是艺术觉醒的时期,镇江吸引了无数艺术家,形成了镇江书画艺术的第一高峰,其突出代表有《瘗鹤铭》《职贡图》和南朝陵墓壁画等一批书画名作。镇江书画艺术的第二高峰是在唐宋期间。唐朝的王洽留恋润州山水,是他开创了泼墨山水的技法。北宋书画家米莆定居镇江,他钟情于鹤林山水,为描绘江南烟云掩映的秀美风光,化线为点,用浓浓淡淡的点来表现画面,人称“米点”。

文人艺术家的聚集,为镇江这座山水城市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教师在教学中国古代艺术史时,可结合镇江的乡土文化来讲述,使学生对家乡产生更深的认同感。

2.救亡图存中的家国情怀

居庙堂之高,须为国担当,为民请命;处江湖之远,也应位卑未敢忘忧国,时刻不忘社稷民生。晚清至近代,一大批志士仁人救亡图存正是这样的写照。1935年日军加紧侵占华北的脚步,试图搞“华北自治”,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蒋南翔(镇中校友)高呼:“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学生不顾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政府的双重压迫,发动了震惊全国的“一二·九”运动,冲破了全国的沉闷空气,立即得到全国各界的广泛响应,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的浪潮。

3.小结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家国情怀更近乎你我内心之中的精神归属。从文化层面浸润学生心灵,让学生在学习中体悟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家国观。

三、总结与反思

未来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今天必须主动改变传统的教育思路,实现教育生态的多样性,从民族历史中汲取智慧,同时兼具宏阔的国际视野。只有充分地理解了未来,才能真正懂得未来的教育,民族复兴的百年中国梦系于我们今天勇敢走出的创新之路。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就是以未来为长远目标,提升学生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核心竞争力。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民族、国家所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观成败,鉴是非,知兴替,明规律。历史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从历史课堂出发,通过课程育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训练学生的辩证思维,让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和解释历史;通过实践育人,整合地区资源,开拓校本课程,使学生热爱家乡,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以及培养时空观念;通过文化育人,开展沁入人心的浸润式教育,使历史教育浸润着人文关怀。采取以上实践路径,可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十九大以来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参   考   文   献   ]

[1]  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2]  张剑.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教育研究,2017(10):10-12.

[3]  胡亚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小学体育教学机制系统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5(10):98-103.

[4]  钱永波.镇江——在江河交汇处升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

[5]  王骤,等.镇江史话[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立德树人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从未知到已知: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