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怎样实现触及灵魂的家国情怀教育

2019-05-04 13:56黄春兰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教育中学历史

黄春兰

[摘   要]新课标下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五大要素,前四种素养因为可通过以考督教,从而受到重视,而家国情怀这一素养在目前的考查机制中还没有什么良方,所以似乎可有可无。而当下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德智失衡”的现象实在是令人担忧,新课标特别强调立德树人,所以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时不可待。在《新中国的外交》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确定教学目标、补充鲜活史料、巧用情境感染及传递真情等方法,让家国情怀教育能真正触及学生灵魂。

[关键词]中学历史;触及灵魂;家国情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9)10-0068-0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让学生从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财富,养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尊重、包容和开放的世界视野就应该是我们家国情怀教育应该承担的任务。要实现触及灵魂的家园情怀教育,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心中有家国情怀这一教育目标,在课上才会朝着这一方向努力,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考纲任务。在《新中国的外交》一课中,笔者制定的目标如下:运用简明扼要的时间轴和历史地图概括新中国不同时期取得一系列外交成就的重要史实;运用有关史料,从当时的情境和历史的角度论述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的意义;提供史料让学生探讨不同时期外交成就的原因,形成“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 “国家利益是外交根本出发点”等认识;通过教材内容分析让学生自然形成民族自豪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通过当时毛泽东、周恩来等共和国领导人为当时外交所想、所为的相关史料的补充,使学生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当然,教学目标不必直白地告诉学生,但教师心中要有这种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补充鲜活史料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正在编写的新版教材都具有容量大、涵盖广、综合性强等特点,为了给学生“减负”,教材将许多信息删减,基本就剩下一些条条框框。这样的教材学生读来枯燥无味,更谈不上会获得什么情感上的教育。因此需要教师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并补充一些史料,让课堂变得鲜活灵动起来,让学生在真实的故事中得到感悟。以下几个案例可供参考。

如在学习《新中国的外交》时,穿插周恩来参加万隆会议的坎坷历程。为了消除他国对我国的敌意,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为了亚非人民的和平友好相处、共同进步,尽管知道美国和台湾一定会阻挠破坏这次会议,但周恩来等人仍冒死前往。当时由于缅甸总理吴努邀请,周恩来等人中途经过仰光,临时改变了行程,才躲过一劫。到万隆后周恩来等人几次遭遇暗杀,亏了当时驻印尼大使黄镇聘请印尼警察保护才幸免于难。正所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由于万隆会议的参会国国情、参会目的各不相同,所以矛盾很多,一度到了互骂甚至要打起来的地步。为了扩大世界和平区域,周恩来等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并发展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由于智慧的、艺术的调解才使会议得以顺利进行。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无疑成了参会国的精神领袖,用蔣介石的话来讲就是“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出尽了风头,连美国的记者团都被周恩来的表演迷惑了”。会后,有许多国家要求跟中国建交,这是中国外交的一个新起点,也推动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列举这一事例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意识和世界意识。

在学习乒乓外交时,可穿插一些具体的细节,让学生感受当时领导人在大到国际影响,小到生活细节等方面是如何从国家利益出发进行反复斟酌的。如介绍了“科恩是有意还是无意上错车?中国球队能否主动示好?美国乒协和美国政府是否仍承认台湾当局?如果我们发出邀请,美国政府不同意怎么办?接近美国是否会影响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对我们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又会有什么影响?美国球队来了派谁到机场迎接?在哪里接见?谁接见?来了吃什么?到哪里去游玩?周恩来在百忙中牺牲休息时间观看比赛并和美国队员科恩切磋球艺”等细节之后,让学生自己谈感想,并适度引导学生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和树立社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还从美国主动给我们抛出橄榄枝的事件中体会到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还可让学生了解一些毛泽东为推动中美关系所做努力的细节。尼克松来华时毛主席健康情况恶化,一度昏迷不醒,靠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和会见中国“最受尊敬的敌人”的强烈意念才从死亡的边缘上被拉了回来。但仍然咽喉肿胀、说话困难,由于积液使得身体十分臃肿,为此不得已特制了一套新衣新鞋。在尼克松到达前一个礼拜,毛泽东就让随员们帮助他练习坐下去、站起来、绕着屋子走,以活动因卧床一个月而僵化的肌肉。基辛格在他的回忆录中充满敬畏地描述了毛泽东会见他们的场景:“他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身旁有个女护士协助他站稳,他成了凌驾整个房间的中心,这不是大多数国家用排场使领导人显出几分威严的办法,而是因为他身上发出一种几乎可以感觉到的压倒一切的魄力。”引用这样的案例,能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伟人为国家利益鞠躬尽瘁的风范。

三、巧用情境感染

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中,历史教师需要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单纯的接受到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到经过内心体验,最终升华至健康积极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课堂必须极具感染力,让学生产生内心的自觉。

有些史事比较枯燥无味,教者如果单靠理论灌输很难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通过富有魅力的讲述,以丰富充沛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抑扬顿挫的声调,再现历史人物的容貌与言行。如讲到万隆会议时,可这样评价周恩来:什么叫舍生取义?什么叫大义凛然?在生死面前,当国家、民族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之间需要做出抉择的时刻,他的这一选择就体现了一种英雄的气概。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些都是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学生在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接受精神熏陶,汲取前人智慧,提升精神境界。为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和图片资料,创设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如可以播放《海棠依旧》《外交风云》等大型历史剧中的相关片段。记得《海棠依旧》中有一场景非常感人,在基辛格秘密访华期间,谈判进程非常艰难,许多方面达不成一致意见。周恩来总理日夜研究解决方案,当时他的身体出现了严重问题,却不肯花时间就医。身边的卫士为了接到他的尿液去检查,在他的身后默默地站了很长时间,心里着急却又不忍打扰其工作,几次欲言又止。总理工作时专注的神情以及卫士心疼和不忍的神情,必然会触动学生的灵魂,此时已无需教师过多语言的表述。

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编演历史剧,通过扮演历史角色,让学生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进行心灵的碰撞。在学习基辛格秘密访华时,可让学生编演一个基辛格离开前与中方谈判的历史剧。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关史料,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分别代表中美双方,围绕中美关系和台湾问题进行一场唇枪舌剑,切身体会在当时的情况下争取国家利益的艰巨性和重要性,从而从内心深处形成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师真情传递

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教师自身心中首先要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才能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虽然教育手段和方法有很多,但在家国情怀的培养上永远离不开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真挚的情感,离不开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的感染,离不开教师心中坚定的信念。笔者永远记得自己的大学恩师在讲苏联历史时,读了布哈林的一封信,那个七尺男儿边读边哽咽不止、声泪俱下。那时还年轻的笔者亦能深深体会那种隐忍、不平以及为国家前途命运担忧的情怀。在外交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心中如有切实的痛苦、喜悦的体会,自然会溢于言表,亦锁眉亦展颜,亦沉思亦开怀,有笑点、有泪点。如此,学生必将被教师的真情所打动。

家国情怀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如何爱人、爱家、爱国、爱人类,从身边的事做起,从小事做起。家国情怀的教育不是喊口号,不是走过场,而是要触及学生的靈魂,使学生无论处于何时何地这种情怀永不缺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教育中学历史
浅论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探析
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与探索
中学历史教学刍议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史料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作用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