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参与、见证、感悟、行动

2019-05-05 01:08曹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缝纫围裙布鞋

曹津源

【例文引路】

老家缝纫店

李 汀

小店在一棵小叶榕树旁,绿油油的树叶遮挡了店名,只从窗户玻璃反射出“老家缝纫店”五个字。每天上下班,我都要经过这家小店,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那天一时兴起,我在下班路上拐进小店。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妇人静静坐在一台老式缝纫机前,埋着头,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她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笑容安静地绽放。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暖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

小店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小布鞋,还有叠好的布围裙。这时,屋子里一幅“中国梦,我的梦”的十字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老人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我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再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钉好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再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我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个老人,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我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老人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三十元。”我递钱给老人,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男人。”我摇摇头说:“我给母亲买的,母亲喜欢。”我确实觉得母亲系着这围裙,倚门看我吃着可口的饭菜,一定很温暖。

小店在一条热闹的大街上,人声嘈杂,老人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补一个拉链,为顾客改一条裤子。走进这家小店,我或者买一双千层底布鞋,或者买一双鞋垫。每次我走进小店,和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说几句话,心里也会像被春风拂过一样,平展而安静。即便什么也不说,能够在小店门口呼吸一下那些布料的气息,心里也会安逸很多。

一天,小店贴出一张告示,告知小店搬去了东城。我赶紧骑车去找。一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传出“哒哒哒”响的缝纫店,散发着木香的小木工店,满屋子小背篼、小箩筐、小斗笠、小蒸笼的篾具店,还有摆着小铁锤、小锄头、小镰刀的鐵具店。我走进“老家缝纫店”,老人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老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这个城市好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我推着自行车走到一棵小叶榕树下,看着那些缝纫店、木工店、篾具店、铁具店,我很激动,为这个城市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老人们激动。这个城市有这么多小店,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哪天退休了,我也要去东城开家小店,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选自2019年1月12日《人民日报》)

【点 评】

在主人公是第三人称的叙事散文里,“我”的身份该怎样定位,才能写出一篇接地气、有味道的佳作呢?本文给读者四点启示:

一、参与者,显示完整的叙事架构。作为参与者,“我”不仅与老人之间有问答,有买卖,而且在缝纫店搬到东城新街后,还“赶紧骑车去找”,听老人“滔滔不绝”的赞语。在这样的谋篇布局中,“我”不是一个处身事外的“看客”,而是构成人物关系的重要一方,这就使主人公看似呈散点状的故事有了相对完整的架构,使叙事更接地气,更有现场感。

二、见证者,传递人物的内心世界。文中“我”“参与”的目的是“见证”——见证环境的韵味和人物的内美。根据“我”的目睹耳闻,文章写小布鞋、绣花鞋垫、雅致的布围裙,写老人“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戴着一副黑框老花镜”“头也不抬”,只是“低声地招呼”,十字绣“中国梦,我的梦”还引发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这些都见证了主人公传承手艺的文化气息、认真执着的生活态度和年老心远的价值追求;而在新街的见闻,则不仅见证了城市的文化传承和匠人们的幸福感受,而且厚植了文意创新的根基。

三、感悟者,表达真实的人生思考。文中的“我”没有停留在见证层面,而是由外入“心”,成为生活变化和社会进步的感悟者。方法是:运用辞格,以“青草盈盈的田野”设喻,抒写对小店特有韵味的诗意感觉;运用“平展”“安静”“安逸”等形容词,直抒心底微澜;运用插叙,沟通老人与母亲的“千层底布鞋”,表达“生活需要耐心”的真实感受;运用整段文字表情达意——让“我”在新街的“小叶榕树下”静思,连用三个“激动”抒发“我”对新城市的赞美和作为百姓一员的温暖感。这样的感悟来自生活,鲜活朴素,带领读者体会城市执政者的为民理念,从而走向思考的高地。

四、行动者,升华文旨的当代意义。“我”虽然“回到家里”,但思考仍在延伸,于是有了新的行动规划——退休后到新街开小店做“老布鞋垫”“千层底布鞋”,以享受传承文化的“幸福味道”。如此收尾,不仅巧妙照应老人“每个人都有一个梦”这句话,给读者留下余韵,而且将“我”的叙事定位上升至“行动者”,彰显城市建设幸福指数的提升,强化了文旨的当代意义。

【佳作展示】

为了那阵酒香

周舒婷

袅袅的炊烟从烟囱里升起,一股浓溢的米香弥漫在空中,整个屋子笼罩在一层雾气中。炉灶口,我正抓着木柴往里塞,升腾的火光映亮了红扑扑的脸蛋。

我家世世代代自酿米酒——好喝,醇甜又不易上头的米酒。

先是蒸米,50斤米在大瓦缸里泡上两天,之后将米装入木笼里,用木柴大火蒸三个小时。我拿起一把稻草,点燃之后轻轻塞进几根小木条,火苗迅速旺起来,欢愉地跳跃着,舔舐着黝黑的锅底,发出“毕剥”的响声。一根根大木柴又被推进,火苗们从各个缝隙钻出。我拿着一把大大的蒲扇,看着炉膛的热烈和欢腾,信心倍增——这次学习酿米酒的“作业”定能完成。

两小时后,火苗依然雀跃,而我却大汗淋漓,整个脸上被火光映得通红,像烈日下暴晒的绿植,蔫蔫的,双眼无神,只是机械地晃荡着手里的扇子,一块块地向炉膛里添加木柴。先前的木柴已被烧得酥松,上面布满了条条纹路,变成土灰色。此时的我仿佛就是这些木柴,完全失去了原先的活力。躺到床上补上一觉多好啊……不行!得坚持!

终于熬到了头,整个木笼爆发出蓬勃热气,米香一阵阵钻入鼻孔。想到自己传承酿米酒技艺的愿望,我又恢复到原先的兴致。揉揉涨红的脸,转动发酸的手腕,我来到了木笼前。蒸腾的水汽中,只见爷爷弯着腰用手翻搅着米饭,模样若隐若现,虽然他的动作流畅、娴熟,一招一式嵌入我心,但我已经发现爷爷的吃力和坚持。

我重拾信心,遵照爷爷的指导,拿起水管通入米饭中,不放过其中的每一個角落,让米饭快速冷却。经水浇灌过的米粒个个发出晶莹的光,饱满又可爱。

到了关键的一道工序——将米饭全部倒入大瓦缸内,在表面撒上酒药。爷爷提醒:“不能图快,要匀、做实。”我卷起衣袖,将手臂伸入米饭中,米饭还是灼人,但我忍住了。我用手均匀地搅拌米饭,让酒药裹上每一粒米;然后再撒一层,再拌……此时我的双臂有些麻木,但转念一想:爷爷在几十年里不都是用粗糙的双手独自传承酿酒传统的么?于是我咬咬牙,一次次地翻搅,潜心体会米粒与皮肤摩擦时的细腻触感,幼时那熟悉的酒香仿佛已在身边弥散。

最后爷爷教我将米压实,在中间掏出一个直径10厘米的洞,放入带孔的钢筒,以便酒渗入,然后撒上最后一撮酒药,封缸……

酿米酒的“作业”终于完成了。在今后的岁月里,我传承爷爷酿酒技艺的自信,定会像经过搅拌的米饭一样发酵,发出醉人的醇香,传送淳朴的味道。

【点 评】

文章记叙“我”学习酿造农家米酒的全过程,见证了爷爷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劳作态度,笔触细腻,富有现场感;“米粒与皮肤摩擦时的细腻触感”“米粒个个发出晶莹的光,饱满又可爱”等语句来自真实的劳动感悟,结尾就境设喻,一句“传承爷爷酿酒技艺的自信,定会像经过搅拌的米饭一样发酵”,使“我”的传承行动诗意化,富有余韵。

[作者通联:江苏如东中学]

猜你喜欢
缝纫围裙布鞋
布鞋情深
自制焊钳:熔铸“钢铁缝纫师”的匠心
来自一条围裙的无烟火药
动物界的缝纫大师
布鞋
左手围裙,右手社会
古怪的围裙
拉链的缝纫平整度与缝纫工艺参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