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出高质量的书面语

2019-05-05 01:08徐燕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语段故乡语言

徐燕

高中生经过一定审题及写作技法训练,普遍会遭遇写作瓶颈:审题基本合格,思路基本清晰,语言基本通顺,但作文始终徘徊在三四类卷水平上,难有上升。高三学生在这方面的困惑尤其明显,对提升的要求也更迫切。那么,在有限的时间里,怎样超越既有的平俗,更上一层?

不妨换位思考,作为读者,我们何以评价一篇文章优秀?经验告诉我们,优秀文章必有拔俗之处,或内容,或意蕴,或语言,或构思,超越庸常,给了读者别样的审美体验。那么,我们可不可以有意识地积累、借鉴这些高质量的书面语,个性化地选摘、整合、内化,进而创造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书面语?

归根结底,阅读是写作的源头活水。高中,尤其高三,有限的时间,读什么,怎么读,有讲究。

阅读犹如挖井,与其多掘数井,半途而废,不若深挖一口,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高中阅读,当然需要泛读与精读相结合,有一定的阅读广度,但更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深度,讲求阅读的个性化与专业化。具体来说,就是反复读熟一本书,深入研究一个人,持续追踪一种现象,高度关注一种文化,真正读透一套哲理。每位学生,仔细思量自己的兴趣点,专长处,有选择、有目的地广泛搜集资料,深入思考,通盘整合,形成自己独具个性的素材库。因为个性化,才能别具一格;专业化,才能精深有味。以2018年江苏卷高考题为例,材料的核心关键词是“语言”,从材料提示语来看,“生活中处处有语言”“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语言”的主体有大自然语言、人类的语言,有生活语言、艺术语言、科技语言等等,题目给考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如果泛泛而谈,必流于空乏粗浅。但是,如果能选择一个小巧的角度,如某一方言,某一艺术门类,如音乐、绘画、建筑、书法的语言,某一作品的语言,某一独一无二的个人,乃至自然一物、建筑一角的语言,便能集中笔墨,深入开掘,别样精彩。

从教师教学来说,有目的地组织专题读写,让学生读中学写,是短期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路径。“用一个专题让学生集中来读一些文本,既能从思维上集中提升,又能够从写法上划定区域来模仿”。名家的语言表达、一流的思想智慧,畅达的行文思路,都能在短期内得到示范、品读、模仿、借鉴。专题的确立,应基于学生的需求,结合教师的专长、当下的热点。专题,可以是一组人物介绍。如当代的“民族脊梁”,学习当代德才兼备的各行专家;专题,可以是某一写作技能的集中呈现。如记叙文写作“精选物象,虚实相生”,通过研读一组范文,让学生学会借物言志,托物写人,以物抒情。专题,还可以是某一主题的延展、深入。如探究“故乡情结”的深层意蕴。

教师组织专题读写的过程,也是给学生示范课后如何自主阅读。我以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应引导学生选摘、整合、创新,将阅读素材内化为自己的筋骨血肉。下面结合“故乡情结”专题读写教学过程,具体谈“选摘”“整合”“创新”的实践策略。

一、选摘:爬罗剔抉、披沙拣金

文字无时不闯入我们的眼帘,阅读无处不在。日常碰到鲜明有味的词句,应及时摘录备用。哪些需要摘录呢?这就需要我们练就一双慧眼,能够辨识、采集出语言原矿中的“钻石”。

我曾以“万里故园心”为专题,推荐学生阅读《我心归去》(韩少功)、《故乡》(林贤治)、《乡梦不曾休》(黄永玉)、《故乡在远方》(张抗抗)、《诗人的怀乡症》(鲁枢元)、《每个故乡都在消逝》(王开岭)、《古典之殇》(王开岭)、《荒野的伦理》(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鲁枢元)等系列文章。请学生选摘好词佳句,写出选摘理由,而后全班交流。

展示学生部分读写成果如下。

语段一: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的荷池莲塘,春天嫩绿的桑树地里透紫酸甜的桑葚儿,秋天金黄璀璨的柚子,冬天过年时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鱼干,还有一锅喷香喷香的煮芋艿……  (张抗抗《故乡在远方》)

选摘理由:“透紫酸甜的桑葚儿”“金黄璀璨的柚子”“挂满厅堂的酱肉粽子”“喷香喷香的煮芋艿”,这些直观生动、鲜明可人的意象,饱蘸着作者对故乡风物、欢乐童年的一往情深,也瞬间唤醒读者的五官,激起读者对故乡、对童年的悠长回忆。

语段二:我生命中黄金般的童年都是在村莊竹梢摇曳的残阳里度过的。(林贤治《故乡》)

选摘理由:“黄金般的童年”,童年如黄金般珍贵、闪亮,“黄金”二字可谓“点铁成金”,让“童年”熠熠生辉;“竹梢摇曳的残阳”,红绿相映,动静得宜,意境清雅,洋溢着古典的诗意美。

语段三: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像,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韩少功《我心归去》)

选摘理由:作者念念难忘“故乡的小路”“故乡的月夜”,熟悉朴素的场景,承载着多少过往的岁月;“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多么宁静、悠闲、温情脉脉的生活,那不正是我们的生命之根?相比之下,“繁华酥骨的都会”“静谧侵肌的湖泊”“幽深奇诡的城堡”只有冰冷的装饰之美,却没有魂牵梦萦的生命温度。

语段四:我有时不免奇怪,一个人怎么会把故乡忘记呢?凭什么把她忘了呢?不怀念那些河流?那些山岗上的森林?那些长满羊齿植物遮盖着的井水?那些透过嫩绿树叶的雾中的阳光?你小时的游伴?唱过的歌?嫁在乡下的妹妹……未免太狠心了。(黄永玉《乡梦不曾休》)

选摘理由:一组反问句构成排比,语势强劲,情感奔腾而出。难忘故乡,不仅仅是难忘那点点滴滴、镌刻进记忆深处的景物,还有故乡可亲、可爱的人。

这些名家散文,一经师生细品,平面的文字立刻站立起来,饱满鲜活、意趣盎然,学生在品读中领会了作家创作的匠心,语言表达的灵动。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我们在阅读中,需用心灵贴近、抚摸文字。那能陡然擦亮我们的思想,唤醒既往经验,激发创造潜能的一两句话;那或短促有力,或绵长悠扬,或戛然而止,或回环往复的灵动句式;那些文雅、精准、凝练、清鲜的词语;乃至一个新巧的比喻,独特的意象,都需要及时摘录出来,积累备用。

二、整合:聚点成线,积线成面

这些摘抄出来的精华语段,需要经常回头翻看。格式塔心理学派研究认为,整体大于局部之和。局部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震荡,能产生新的场域,激发新的效应。我们某一段时间摘抄的素材,可能是零散的、片段、不成体系的。但当我们摘抄积累多了,回头翻看原有素材,会发现,前后搜集的素材,有的可以互相佐证、互相补充、延伸发展,有的甚至前后矛盾,左右抵触。这时候,我们需要辨析思考、勾连整合,由此及彼,聚点成线,积线成面。素材间无限可能的排列组合,以及由此激荡出的新的场域,能不时点燃我们的思维火花,触动自己的表达欲望。

“万里故园心”这一专题中,我补充了如下一段:

故乡是一块自然环境,是天空,大地,动物,植物,时光,岁月;故乡是一支聚集的种群,是宗族,是血亲,是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父亲母亲、邻里乡亲、童年玩伴、初恋情人;故乡是生命的源头、人生的起点,是一个由受孕到妊娠到分娩到呱呱坠地到生长发育的过程;故乡又是一个现下已经不再在场的、被记忆虚拟的、被情感熏染的、被想象幻化的心灵境遇。

诗人的怀乡,象征着人类对于自己生命的源头、立足的根基、情感的凭依、心灵的栖息地的眷恋。(鲁枢元《诗人的怀乡症》)

请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素材,就“故乡情结”写一点自己的认识。

学生不再拘泥于对故乡具体、感性的回忆,认识到故乡更多的是过去存在过的,现在已经逝去的物、景、人、情,是人们留恋珍惜的想象中的诗性家园。对故乡的怀念,更多的是对往昔圆足的自然生态、简单的生活方式、淳朴的人际关系、安闲的自在心灵的向往,是精神升华和诗意提升的内在渴求。

素材的整合,思维的碰撞、延展,大大启发了学生,使其超越了原有的认知水平,在思维深度上迈进了一大步。

三、创造:他山之石,转化突破

在对素材选摘、整合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打破原有格式的桎梏,根据需要创造性的运用积累的素材。

这种创造,可以是词语、句式、修辞在另一语境的巧妙化用。例如:

可随着刹车声,我大惊失色,全不见了,全不见了,找不到那条河、那片苇塘,找不到虾戏鱼溅的水坡,找不到那一群群龟背……代之的是采石场,是冒烟的砖窑,还有路边歪斜的广告:欢迎来到大理石之乡。(王开岭《每个故乡都在消逝》)

第一个““全不见了”是事与愿违的吃惊,继之“全不见了”,是溢满胸膛的伤心失落。一组“找不到……”一唱三叹,那对故土全然消逝的不甘、那童年之根被连根拔起的伤痛,久久盘桓,哀哀难绝。“代之的是……”“还有……”不啻是对高贵相思之情的无情嘲讽。这一具有表现力的句式,在我们痛失心爱的人与物时,都可以化用。

这种创造,可以是文体的改頭换面。比如,将散文材料中的内容转化为议论文片段,也可以是议论性素材的记叙化运用,比如:

固有的乡土或者已被现代化的进程拆解得七零八落,或者正在被工业社会、市场经济所同化,变成农副产品的生产流水线。乡村中往昔的一切,不是在迅速失去,就是完全改变了模样。用打工诗人们自己的语言来说:“樟树在昏睡”“青山在颤抖”“阳光积满灰尘”、“河流漂着油腻”“风声中夹着铁片”……工业化的挖掘机“伸出巨大的钢铁巨齿”,“从大地深处挖断了祖先与我血脉相连的脐带”。传统的农业生产已经被滥用的化肥、农药、转基因技术严重污染,传统的田野风光已经消失,传统的农村文化已经解体。(鲁枢元《从陶渊明看当代人的生存困境》)

这些形象表达虽然出现在议论语段中,但需要时,完全可以嵌进记叙语段,还可以借其启发,围绕这些关键词添枝加叶地具体描写。

这种创造,还可以是相关素材的删减、增补、迁移、嫁接、精读深思后内化为自己“整合的创造力”,熔铸自己的气质禀性、知识积累,编织出独具风格、气韵生动的锦绣文字。

在“故乡情结”专题研读讨论之后,学生若有所思,写出了自己的忧虑和思考。选摘两段。

习作一:父亲回忆童年时,我往往不得要领。没有了“潺潺的小溪”,没有了“飘香的桂花村”,没有了“金黄的麦浪”;当田地里的劳动号子渐息渐远,当星月的银辉逐渐黯淡,当垂髫小儿的嬉笑声慢慢挥散,当旧相片在火舌中燃作灰烬,还有什么能寄托你似有似无、无所依凭的乡愁?

习作二:“花蝴蝶,飞飞飞”“小蜻蜓,绿莹莹”“小瓢虫,停一停” ……稚嫩的童谣,总是让我忧心忡忡,现在的孩子,到哪去找小蜻蜓、小瓢虫、萤火虫的真身?“荷花姐,穿红衫”“仙人掌,满手刺”“向日葵,个儿高”……蛰居于钢筋水泥,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呼吸着混沌不清的雾霾浊气,到哪再见这清丽的自然美景?

想起了我们的童年,洁白的槐花大方地盛开,我们过家家、荡秋千、滚弹珠,吹着响亮的口哨,满乡野地疯跑……漫山遍野的紫苜蓿、黄野菊、不知名的小花野草,总让人突发奇想,编一个小花篮,串一条美项链,绕一圈草环戴头上;小伙伴三五成群津津有味玩得满头大汗……

都说现在的孩子优裕富足,果真这样吗?

选摘、整合、创造,经过专题读写练习,学生写下的文字,无论思想还是语言,都超越了他们的写作常态,让他们体会到了思想的智慧,语言的魅力,感受到了写作的门道与借鉴的甘甜,更加激发了他们阅读积累的热情,使读与写走向良性循环。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中学语文组]

猜你喜欢
语段故乡语言
故乡的牵挂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月之故乡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依存消解、一致性计算与浮现和语段计算理论
如何压缩新闻语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