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2019-05-05 08:07赖洁莲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理论课实效性思政

赖洁莲

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为“思政课”)是理论性、针对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对帮助大学生系统地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断提高教育教育质量,增强其实效性,这是每一个大学教师都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界定

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界定,在学术界专门论述的文中并不多。笔者在中国知网输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搜索结果中“教学实效性”一目下有482条,按“相关度”降序,调出前50篇文章,发现大部分文章没有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下定义。在此,本文从为数不多的关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定义的文章中,介绍其中几位学者的观点。查朱和认为 “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主要是针对受教育者而言。”结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他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的实际效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知识的接受、情感的认同、意志的培养、实践的指导”。[1]刘文革结合中央或教育部所发布的各时期有关高校思政工作或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文件,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出的历史进程,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2]王为综述了学届关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从两个角度归纳:一是“从价值实现角度,有学者认为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的属性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因此,思政课的价值就是思政课属性与大学生需要之间一种满足和被满足的关系;”另一是“从价值评价视角看,有学者认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主要是针对大学生而言的,是思政课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及对大学生获得理论知识,培养其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樹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刘勇比较分析几位学者的观点,结合词典学对“实效”的解析、美国安德森关于“实效性”的定义,析出“教学实效性”和“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认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即思政课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后的实现程度”,并提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有四个特征:“社会性、实践性、滞后性、长期性、反复性”。[4]

上述学者中,查朱和和刘文革的定义基本上是依据中央部委文件的原意,定义强调了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没有突出 “实效”与“实效性”涵义的差别。王为在他的文章中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没有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他分析的两个角度是体现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本质和内容。结合刘勇的观点和王为的分析,实效强调的是结果,实效性强调的是目标的实现程度,即结果与目标的距离,本人比较认可。但刘勇的表述略显抽象,可以更具体一些,突出思政课教学活动的特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5]可见,思政课教学的任务是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通过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现程度。更具体地表述则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通过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程度,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是否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当前学界关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研究

从上述的定义可见,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是通过思政课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程度,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学术界从不同角度研究,提出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有的侧重于学生的视角分析,如卢琰的“‘知、情、意、行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6];有的侧重于教师的视角,如张先梅的“学习型教师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7];有的侧重于教学的过程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如王永明、夏忠臣、赵海鹏的“网络辅助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8],汤玉华的“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9]”;有的侧重于教学内容的视角,如王新的“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10];还有的从综合的角度分析,如查朱和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论析”[11],许苏静的“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12]本文尝试从教材角度,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为例,结合当前高校统一使用的教材,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

三、思政课教材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

结合上述分析,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就是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影响学生已到达特定的目的。所以在此分析教材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就要分析教材对学生、教师和教学活动的影响。

教材是老师备课、授课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该课程的主要来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安排、重点难点的分析以及所要采取的教学形式,都会根据教材来决定。对于学生来说,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以及对某个知识点或理论的理解,均来源于教材。因此,教材是整个教学各环节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下简称教社政[2005]5号)强调“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13]

(一)思政课教材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和内容的认可和接受。思政课教材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其的认可和接受。首先,思政课教材的科学与否体现在教材的整个理论体系。在这点上,《原理》教材的理论体系是科学的,它基本按照严密的逻辑体系安排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同时,各章节的安排科学严谨。在这方面,学生是比较认同和接受的。其次,思政课教材的合理与否体现在教材各章节、各知识点的详略,以及文字叙述是否通俗易懂,这直接影响教材的可读性,从而影响学生对该课程的认可和接受。从05方案的教材2007年版,使用至今,教材已更新至2018年版,在这方面有不断地改进。比如哲学部分的“五对范畴”, 2013年版以前的教材惜字如金,约800字,2015年版和2018年版则对每一对范畴的辩证关系作了较完整的阐述,共2105字。但从最新《原理》(2018年版)来看,由于篇幅的限制,部分原理的概括性很强,且抽象难懂,最突出的是第四章,比如劳动二重性(只用375字),这两部分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能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原理》的理论本来就很抽象,再加上过度的概括,学生无法自学阅读,所以往往很少学生会课前课后阅读。有个别学生的教材到考试前仍然是全新的,出现这种现象也不足为奇。如果学生对教材都不認可和接受,就无法认可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谈不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和分析问题。

(二)思政课教材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教学方式的使用。从《原理》教材看,教材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对于教学的总体安排应没有很大影响。如上所述,由于其各章节各知识点的详略以及文字论述存在问题,使教材的可读性差,这会影响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使用。比如上述提到的政治经济学的两个理论,笔者认为这一理论,应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牢固掌握,从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但是,由于教材对这部分原理的概括比较抽象,缺乏较详细的分析,加上学生也缺乏相关的知识理论基础,影响课前预习的效果,老师必须花较长时间对原理的分析和讲授,未必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效果不理想。

(三)思政课教材影响课堂的教学。综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分析,思政课教材会影响教师的课堂设计,从而影响课堂的氛围。比如 “五对范畴”,如果设计课堂讨论,必须要求学生课前要有充分的预习,对原理有基本的了解,在2013年版以前,由于教材的内容简略,学习难以通过教材的阅读达到这个目的;2015年版和2018年版,教材对“五对范畴”的原理有了完整的叙述,老师可以灵活地进行课堂设计,活跃课堂氛围。

四、合理安排思政课教材的思路

据于上述的分析,思政课教材的科学与否、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影响了教师教学活动,从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可和接受,影响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合理安排教材成为关键的问题,笔者认为应有以下三个思路:

(一)以现行教材为基础,精选教学内容。正如王新在“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一文所分析,思政课的课时有限,内容多,且思政课的各课程间存在交叉重叠,因此,思政课教学可以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精选教学内容,突出各课程自身的重点和难点,以此克服教材存在的不足。如上述所提到的“五对范畴”可以作为重点,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讨论,老师做引导,包括对理论的理解和课外读物的提供,尽量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充分而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原理和概念。而社会资本再生产原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可以作为重点和难点来分析,对于非经管类的学生,则简单介绍观点,不做详细分析。

(二)以现行教材为基础,完善相应的学生辅学读本。其实,05方案的思政课教材,都有相配套的“学生辅学读本”“教师参考书”和“教学案例分析”。其中,“学生辅学读本”的每章都包括五部分:明确学习目的、教师导航分析、观点案例点评、游弋大千题海和求索参考资料。这是一本很好的辅学读物,对于深入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程有很大的帮助,目前已出版第四版。但,事实上学生很少知道有此读本,即使知道也许出于经济原因、对课程的重视程度,而没有购买。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适当使用这些辅助资料的内容,以弥补教材的不足。

(三)新教材的编写应倾向于通俗性和可读性。教社政[2005]5号强调:“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同样思政课教材的编写也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要求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原理》教材从2007年版更新2018年版,也有这一变化的趋势,如在2018年版的导论增加了“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第五章的第二节,对“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的分析中,分析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在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变化体现了思政课教材的与时俱进,增强了其吸引力。

结论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是指通过系统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实现程度。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可以通过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活动过程的各环节的努力而实现。但是思政课教材各环节的基础,它对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也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11]查朱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论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4):35-39.

[2]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88-91.

[3]王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3:60-62.

[4]刘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和特征辨析[J].思政教育,2018(23):98-99.

[5]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1804/t20180424_334099.html,2018.4.

[6]卢琰.“行、情、意、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关键[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72-173、183.

[7]张先梅.学习型教师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J].学习月刊,2011(5):159-160.

[8]王永明,夏忠臣,赵海鹏.网络辅助教学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手段[J].黑河学刊,2011(9):102-103.

[9]汤玉华.“体验式教学,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130-131.

[10]王新.“精选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6):307-308.

[12]许苏静.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析[J].学习与思考,2017(6):74-77.

[1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72/201001/xxgk_80415.html,2005.

猜你喜欢
理论课实效性思政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践探索
办好思政课铸魂育新人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辩证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两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