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应性皮炎患者尿液检测结果与中医证型关联性分析

2019-05-06 02:41吴志洪
广西中医药 2019年2期
关键词:特应血虚性皮炎

陈 娜,吴志洪,罗 浩,张 衍,钟 江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遗传过敏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炎症皮肤病。A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主要与皮肤屏障的破坏与免疫损伤相关,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病程可以迁延至儿童和成人时期,临床表现以湿疹样皮疹、长期反复发作的剧烈瘙痒为特点,治疗较为棘手。本病属于中医“湿疮”“四弯风”等范畴[1]。笔者在长期临证中发现,许多AD患者的尿常规结果显示异常,本研究拟通过对AD患者尿液标本进行检测,并观察其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以期能为AD患者的中医分型提供可能的客观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16年11月至2018年3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的AD患者143例为观察组,其中男70例,女73例,年龄2~65(42.23±12.24)岁,病程 1~5(2.81±1.63)年。健康对照组35例均来自我院体检中心的同期正常体检者(AD诊断标准筛查条件均为否),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龄 2~65(39.50±14.43)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诊断要点:皮肤瘙痒史为诊断必要条件;辅助条件:①屈侧皮肤受累史,常见于肘窝、腘窝、踝前或颈部(10岁以下儿童包括颊部);②个人哮喘或枯草热史(或一级亲属4岁以下儿童发生AD);③全身皮肤干燥史;④屈侧有皮炎湿疹损害;⑤2岁前发病。具备必要条件及3条以上辅助条件者可予以诊断。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②病程≥1年,每年缓解期≤3个月者。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有严重心、肺、肾等内脏疾病患者;②妊娠期、哺乳期妇女等;③2周内接受过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组胺药物治疗者。

1.5 中医辨证标准[3]①湿热内蕴型:以急性期多见,表现为皮损潮红焮热、肿胀、糜烂、流滋,浸淫成片,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②脾虚湿盛型:病程较久,皮损以丘疹、丘疱疹为主,伴神疲乏力,脘腹痞闷或痛,口腻纳呆,泛恶欲吐,口淡不渴,腹痛便溏,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缓弱。③血虚风燥型:慢性病程,反复发作,皮损浸润、肥厚苔藓化,或有抓痕结痂、脱屑等,脉细,舌淡红。

1.6 尿常规检测 采用尿液干化学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尿液白细胞、红细胞、尿蛋白、尿维生素C、尿比重等指标;采用镜检法(O-Lympus,型号:CX21FS1)低倍镜(×10)观察所有研究对象整张尿液涂片的有形成分,再用高倍镜(×40)观察白细胞及红细胞具体形态及分布。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观察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 观察组按照中医辨证标准分为湿热内蕴组48例;脾虚湿盛组46例;血虚风燥组49例。

2.2 各组尿常规指标比较 观察组与健康对照组尿白细胞、尿隐血、尿蛋白、维生素C及尿比重异常阳性例数(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内不同中医证型尿白细胞、尿隐血、尿蛋白阳性例数(例)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风燥组维生素C及尿比重异常阳性例数(率)显著高于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各组尿液指标阳性表达情况比较 (例,%)

3 讨 论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与免疫失调和表皮屏障功能障碍相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中感染诱导的免疫功能紊乱为重要因素之一。陈达灿教授认为AD反复发作和缓解的过程,正是湿热内蕴(心火亢盛)和脾虚湿盛相互交替起主导作用的结果,而长期病程可导致血虚风燥[4]。笔者认为该病主要是三焦气化不及导致水湿滞而不化,湿为阴邪易困阳气,可以耗损脾肾阳气使AD的病程转为慢性过程;三焦为人体水液气化运行的道路,通过其气化作用,使水化为津液,从腠理、皮毛排出则为汗;从膀胱、尿道排出则为溺。本研究对143例AD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尿常规分析对比发现,AD患者与健康体检者比较,尿白细胞、尿隐血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ggero R 等[5]研究表明,在婴幼儿特应性皮炎中,尿液白细胞阳性检出率明显增高。而Farajzadeh等[6]研究同样也证实了AD患儿尿液白细胞较正常组增多,AD患儿表现出更高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其原因推测可能是由于AD患儿体内存在各种免疫紊乱,这种免疫紊乱可能会增加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皮肤定植或感染,从而提高了患儿尿路感染的风险。但到目前为止,尚未有公开数据表明在成人身上也存在这种联系。本研究中,AD患者尿白细胞水平较一般的泌尿系统感染时尿白细胞水平低,笔者更倾向于认为AD患者皮损及临床症状较严重时,机体内炎症反应加重会导致体内的免疫紊乱,可能会累积于肾脏导致其微小结构改变,从而出现尿常规结果的异常。目前关于特应性皮炎患者血尿、蛋白尿的原因,国内外无相关报道,考虑原因可能为特应性皮炎患者体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的肾脏功能受损,出现微血管炎性病变致使出现尿隐血,肾脏的滤过功能下降,体内的水分及营养物质丢失过多从而出现尿蛋白,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AD血虚风燥证患者尿液维生素C、尿比重异常的阳性发生率与湿热内蕴、脾虚湿盛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虚风燥证AD患者大多存在表皮干燥、粗糙肥厚等脱水或缺乏油脂等情况。维生素C是一种高效的氧化类维生素,可以参与调节机体氧化还原状态。有研究表明氧化应激参与了特应性皮炎的发病[7],推测水溶性维生素C可以作为非酶抗氧化系统的一份子参与特应性皮炎氧化应激反应过程,在尿中呈现阳性表达。另一方面,AD患者由于发生氧化应激,皮肤的物理屏障功能受损,表皮脂代谢出现异常,这些患者也表现为表皮干燥等血虚风燥的表现。膜屏障被破坏是由于游离脂肪酸通过影响脂质域的张力,使得脂质域间的连接出现缺陷,从而发生主动性渗透,导致脂质通过渗透大量丢失。Elias等研究[8]表明当皮肤屏障破坏时,细胞内的胆固醇水平降低,更多的胆固醇溢出用于渗透性屏障的恢复。由于AD患者皮肤瘙痒、搔抓溃破继发感染,炎症可使皮肤屏障功能障碍进一步恶化,疾病反复发作迁延,转为慢性期,出现血虚风燥的症状。侯麦花等[9]研究表明神经酰胺缺少将导致出现血虚风燥证型表现,如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在此过程中,胆固醇的合成和活性都会降低,导致将其作为合成前体的物质如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D)减少,经肾脏代谢减少,从而出现尿比重降低的异常情况。所以笔者推测维生素C协同表皮脂质等进行抗氧化应激,导致表皮脂类降解过多,从而出现尿比重低的现象。

综上所述,尿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尿蛋白在AD组患者中有异常表达,可以作为判断疾病发生的客观指标。但在组间表达差异不明显,这些指标与证型有无关联需进一步研究。维生素C阳性表达和尿比重降低主要在血虚风燥证型中出现,这可以为AD的中医辨证分型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特应血虚性皮炎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石榴补血糖浆对血虚小鼠造血功能的影响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益生菌在防治儿童特应性皮炎中的应用探究
依巴斯汀三倍剂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观察
针刺结合神阙拔罐治疗面部接触性皮炎验案1则
血虚≠贫血
血虚≠贫血
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