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2019-05-09 01:45王薇
医药前沿 2019年8期
关键词:脂蛋白病程视网膜

王薇

(合肥爱尔眼科医院内科 安徽 合肥 23002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 DR)简称“糖网”,是糖尿病患者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目前成为全世界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1],在老年人中86% 的失明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2]。DR的发生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往的研究认为脂质代谢紊乱与糖尿病性大血管病变有关,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尤其是DR与血脂的异常有关[3]。本文对183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DR与血脂的关系进行了回顾性研究,为DR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11月,本院门诊的2型糖尿病(DM)患者183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9年由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相关诊断标准,研究对象均进行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除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视网膜病变,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合并DR分为两组:DR组92例,NDR组91例。详细记录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病史。

1.2 方法

1.2.1 实验室检查 空腹8-12h,于晨6时抽取肘静脉血,测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患者均进行眼底镜检查,眼底照相,必要时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

1.3 统计学处理

以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作为分组因素,比较不同组间患者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将有意义的因素再次引入 Logistic 回归方程,筛选出糖尿病患者视网膜变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因素 两组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使用胰岛素、合并高血压、LDL-C与DR显著相关(P<0.05),性别、是否合并糖尿肾病与DR的发生无显著相关性(P>0.05),见表。

2.2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因素分析

将发生DR作为因变量,上述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分组因素作为自变量,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合并症等影响因素后,结果显示,LDL-C仍然是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

表 影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因素分析

3.讨论

DR是目前糖尿病致盲的重要疾病,国内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患病率为27.29%~35.70%[4],呈逐渐升高趋势,因此研究DR的危险因素,对于早期预防早期干预显得特别重要。本研究显示,DR组与非DR组患者年龄、病程、合并高血压有显著差异,与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5],随着病程的延长,DR的发病率逐渐上升。DR 的发生、发展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DR 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其原因可能是年龄较大者其潜在病程可能较长,同时年龄大者可能全身血管硬化变细较年轻者明显,所以年龄大患者更易发生DR。

两组对比是否使用胰岛素有统计学差异,且根据多因素的分析结果,使用胰岛素为DR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危险因素,这与郑彦等人的研究一致[6],两组对比DR组TG平均水平高于正常,LDL-C均有差异有显著意义,与TC、HDL-C无关,DR与血脂异常正相关,尤其是LDL-C,这与之前的Kissebah等的研究大致相符[8]。在多因素分析中,本研究经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年龄、病程、用药、合并症等影响因素后,LDL-C仍然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血浆脂蛋白水平越高,渗出的脂蛋白越多,病变越严重。血脂异常与DR存在一定的关系,但这些研究的结果有较大的差异,特别是血浆脂蛋白的各项指标。综上LDL-C与DR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综上所述,血脂异常是DR的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是LDL-C的控制。在防治DR时,除了严格控制血糖,还要进行降血脂治疗。这样能够取得更好的DR防治疗效,而且可以降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猜你喜欢
脂蛋白病程视网膜
深度学习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疗中的应用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合并孔源性视网膜脱离1例
高度近视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研究进展
复明片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光凝术后临床观察
非配套脂蛋白试剂的使用性能验证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胰腺炎病程的影响
手术科室用血病程记录缺陷评析
高密度脂蛋白与2型糖尿病发生的研究进展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对泡沫细胞形成的作用
结节性黄瘤并发Ⅱa 型高脂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