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2019-05-09 01:46张培和
医药前沿 2019年8期
关键词:利多卡因室性胺碘酮

张培和

(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云南 玉溪653200)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较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该疾病会对患者健康和生活产生严重影响,当前临床针对该疾病主要开展药物治疗,其中较为常见的药物包括利多卡因、胺碘酮等[1]。相关研究认为,胺碘酮治疗该疾病效果更为显著,并且不良反应少。基于此,本研究选择收治患者60例,对其中部分患者应用胺碘酮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于2018年1-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随机分为实验组(n=30)和常规组(n=30)。常规组包括女13例、男17例;年龄范围46~77岁,平均(58.6±4.6)岁;12例为频发性多元性期前收缩,11例为持续性心动过缓,7例为室性期前收缩。实验组包括女12例、男18例;年龄范围47~78岁,平均(58.8±4.4)岁;13例频发性多元性期前收缩,11例持续性心动过缓,6例室性期前收缩。两组一般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具体包括监测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给予抗凝、吸氧、镇痛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常规组同时接受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广州南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083)静脉注射治疗,剂量为50mg,依据情况再次进行静脉注射,总剂量应低于150mg。静脉注射后采用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滴速控制在1.3mg/min,连续给药24小时。实验组同时接受胺碘酮(兴安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813)治疗,剂量为3mg/kg,控制静脉滴注速度在1.0~1.5mg/min,6小时后调整至0.5~1.0mg/min,每天总剂量控制在1200mg以内。之后逐渐降低剂量,连续给药24小时。

1.3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心率恢复正常,室性前期收缩下降超过90%,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心率明显改善,室性前期收缩下降80%~90%,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无效:临床症状、心率加重或未改善。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疗效对比

实验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常规组的66.7%(P<0.05),见表。

表 两组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2/30),常规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6.7%(8/30)(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长时间缺血造成的,患者通常存在心力衰竭、血液循环功能障碍、胸骨后剧烈疼痛等表现[2]。临床研究显示,80%左右患者会出现心律失常,并因此引发头晕昏厥、乏力等,更有甚者因此发生心源性猝死[3]。胺碘酮是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常用药物,其可延长心肌组织动作电位,对心房和心肌传导纤维中钠离子内流形成抑制,使室性期前收缩得到缓解[4]。利多卡因是局部麻醉药物,在心脏病并发快速室性心律失常防治中应用广泛,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震颤的首选药物[5-6]。利多卡因可促进心肌细胞内钾离子外流,促进心肌自律性降低,抗室性心律失常作用明显[7-8]。

实验组30例患者中16例显效、13例有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7%;常规组30例患者中7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总有效率66.7%。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3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6.7%;常规组30例患者中发生不良反应8例,不良反应发生率26.7%。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

综上,在心肌梗死后心率失常患者中应用胺碘酮治疗效果显著,并且能够明显减少不良反应,具有较高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利多卡因室性胺碘酮
利多卡因分子结构研究
参松养心胶囊治疗不同起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术中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的应用进展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探究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56例临床分析
地塞米松加利多卡因局部封闭治疗约诊间疼痛和预防肿胀中的作用
室性心动过速电风暴的诊治及进展
地西泮联合利多卡因在人工流产镇痛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稳心颗粒联合胺碘酮治疗心衰合并心律失常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