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cy、Hs-CRP、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2019-05-09 01:46任爱琨王勇孙艳霞周红星
医药前沿 2019年8期
关键词: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二聚体

任爱琨 王勇 孙艳霞 周红星

(武警湖北总队医院神经内科 湖北 武汉 430061)

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是指脑组织急性缺血缺氧所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主要表现为偏身瘫痪、麻木、口角歪斜、言语不清等。近年来,ACI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1]。而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是指发病6~7小时内病情发复发作,且呈进展性加重,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2]。PIS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寻找相关实验室指标对预测PIS显得至关重要,以期尽早对PIS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改善其预后[3]。本研究主要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D-二聚体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progressive ischemic stroke,PIS)的预测价值,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1月我院神经内科收住的256例AC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43例,女性113例;年龄范围18~75岁,平均年龄(52.54±11.67)岁,其中PIS患者75例(PIS组),非PIS患者181例(非PIS组)。PIS诊断标准[4]: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持续加重或恶化;发病72h内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candinavianStroke Scale,SSS)评分,如患者意识水平、肢体活动、言语及眼球运动其中任何一种较前≥2分或言语功能较前≥3分等。PIS纳入标准[5]:(1)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影像学检查排除颅内出血及占位等;(3)发病后72h内症状出现加重或恶化,NIHSS评分>2分;(4)患者或家属均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发病时间至入院>24h;出血性脑血管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代谢性脑病等;入院后行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血管内治疗;有严重心、肝、肾等功能不全等。本研究由我院医学伦理会审批,且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信息,如性别、年龄、病程等,询问既往有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是否有吸烟及饮酒嗜好等;并于入院次日清晨完善空腹静脉血检查Hcy,Hs-CRP、D-二聚体水平等,其中Hcy试剂盒由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采用直接化学发光法测定;Hs-CRP试剂盒由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检测试剂盒由积水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提供,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利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IS的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评价Hcy,Hs-CRP、D-二聚体水平对PIS的预测价值,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ACI组与非ACI组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

PIS组与非PIS组两组间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LDL-C、Hcy,Hs-CRP、D-二聚体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PIS组与非PIS组资料比较

2.2 PIS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将患者PIS相关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LDL-C、Hcy,Hs-CRP、D-二聚体均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PIS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2.3 Hcy,Hs-CRP、D-二聚体预测PIS的工作特征(ROC)

曲线Hcy曲线下面积为0.836,最佳阈值为28.25μmol/L时,其预测PIS的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94;Hs-CRP曲线下面积为0.832,最佳阈值为13.48mg/L时,其预测PIS的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78;D-二聚体曲线下面积为0.794,最佳阈值为2.25μg/L时,其预测PIS的敏感度为0.838,特异度为0.766,详见图1。

图1 Hcy,Hs-CRP、D-二聚体预测PIS的工作特征(ROC)曲

3.讨论

进展性脑梗死(PIS)是神经内科较为难治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是脑卒中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一般多见于急性脑梗死(ACI)发病一周后左右。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通常与原位血栓造成血管狭窄、血栓脱落或侧枝循环未建立有关,患者多合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饮酒等[6]。

本研究中纳入256例ACI患者,其中PIS发病率为29.30%(75/256),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相一致[7]。目前关于PIS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多,多与长期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所致的动脉粥样硬化有关,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LDL-C、Hcy,Hs-CRP与D-二聚体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杨丹丹等[8]研究结果相一致。高血压病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因长期高血压病患者其动脉硬化明显,是PIS的重要预测因素。也有观点认为高血压病是PIS的保护因素,原因在于持续偏高的血压可有效维持血流灌注,减少脑组织缺血半暗区的损伤相关[9]。故高血压病作为PIS的独立危险因素尚需进一步探讨。长期糖尿病可致微血管内膜功能改变,机体内氧自由基过度沉积,最终造成管腔动脉硬化及闭塞等。有研究表明[10],血糖每升高2.78mmol/L,其PIS的风险随之增加。高脂血症及高水平LDL-C亦是PIS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因血脂偏高导致血管内膜脂质沉积,血液黏稠及血流阻力升高,最终造成局部血栓形成[11]。本研究中PIS组高脂血症占比及LDL-C水平明显高于非PIS组,与上述一致。血清Hs-CRP在肝脏内合成,属于炎性标志物之一。脑梗死患者血液可释放Hs-CRP,后者与脂蛋白联合后形成不稳定斑块,可致斑块破裂、出血,血栓形成,最终可发生PIS[12]。研究表明[13],Hs-CRP水平与PIS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即高水平Hs-CRP增加PIS发病风险。Hcy在体内主要经过蛋氨酸脱基化、再甲基化及转硫等途径代谢,高水平Hcy可损害血管内皮细胞,管壁出现不稳定性斑块,原位血栓形成后可发生PIS。高水平D-二聚体是体内纤维蛋白溶解性增高的客观反应,即体内存在高凝状态。孙小红[14]研究表明,PIS患者体内血D-二聚体呈不同水平升高,在治疗后一周内可恢复至正常基线水平。故可将D-二聚体作为判断PIS病情进展状况。联合本研究显示,Hcy,Hs-CRP、D-二聚体水平升高均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可将三者作为预测PIS的风险性。本研究通过将Hcy,Hs-CRP、D-二聚体预测PIS的工作特征(ROC)曲线发现,当Hcy为28.25μmol/L时,其预测PIS的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94;当Hs-CRP为13.48mg/L时,其预测PIS的敏感度为0.800,特异度为0.778;当D-二聚体为2.25μg/L时,其预测PIS的敏感度为0.838,特异度为0.766。可知,三者对预测PIS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与何玉兰[15]研究报道相一致。

综上,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水平Hcy,Hs-CRP、D-二聚体是PI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Hcy,Hs-CRP、D-二聚体对PIS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高血压病高脂血症二聚体
基于“脾为生痰之源”探讨高血压病痰瘀互结证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高脂血症对生化检验项目的干扰及消除
食物不耐受与高脂血症的关系
社区健康促进模式降低老年高脂血症的效果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中医辨证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7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