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激及术后复苏的影响分析

2019-05-09 01:46吴丹
医药前沿 2019年8期
关键词:体温保温麻醉

吴丹

(柳州市妇幼保健院 广西 柳州 545002)

受手术时间、手术室温度等因素的影响,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体温的问题。低体温会导致患者麻醉药物代谢速度降低、甚至会引发凝血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本研究旨在探究保温护理对全身麻醉患者术中应急与术后复苏的影响。

1.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医院2016年11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2名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抽签的方式抽取46名患者,组成实验组,其余患者纳入对照组。实验组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在21~68岁,平均年龄为(55.2±6.8)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在25~67岁,平均年龄为(55.6±6.5)岁。经检验,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以保温护理为主的护理手段。在患者进入手术室以前,护理人员需要及时调整手术室的温度与湿度,并要为患者提供经过加温加湿处理的氧气。手术台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加热处理。患者的体温需要控制在36℃~37.5℃(含37.5℃)。手术期间,医护人员需要在保证手术质量的基础上,减少手术时间,并要提升消毒处理的速度。手术过程中,医护人员也需要在气管导管上方安装湿热交换器,以保证患者呼吸道内温度的稳定性。

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手段,如手术之前调整手术室温湿度,对患者术区外部位进行简单覆盖。

1.3 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的低体温发生率、术中应激情况与术后复苏情况。

1.4 评价标准

患者体温低于36℃判定为低体温,手术期间患者出现1次体温低于36℃的情况即可认定出现低体温。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低体温发生率

实验组1名患者出现低体温,对照组8名患者出现低体温,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低体温发生率分别为2%和19.6%,实验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中应激情况

护理前两组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较护理前均有所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患者术中均出现应激反应。根据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应激反应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应激情况比较(±s)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中应激情况比较(±s)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与实验组相比,△P<0.05。

组别 时间肾上腺素(pmol/L)去甲肾上腺素(pmol/L)C反应蛋白(ng/L)实验组 干预前 52.2±4.9 141.7±8.4 6.0±1.3干预后 101.6±8.7* 152.6±8.4* 52.4±8.6*对照组 干预前 53.8±4.9 140.3±8.7 6.1±1.2干预后 180.2±9.7*Δ 171.8±7.4*Δ 97.8±6.5*Δ

2.3 术后复苏情况

术后复苏情况与气管插管时间、完全清醒时间和PACU滞留时间等因素有关,实验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复苏情况比较(±s,min)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后复苏情况比较(±s,min)

注:与治疗前相比,*P<0.05。

组别 气管抽管时间 完全清醒时间 PACU滞留时间实验组 24.1±7.2 47.1±11.4 48.9±11.2对照组 35.8±8.4 75.2±15.1 79.8±12.5

3.讨论

患者手术期间出现的低体温会间接促进麻醉效果的强化,进而延长患者的苏醒时间[1]。加大医疗技术的研究投入,是解决低体温问题的主要措施[2]。现阶段保温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积极作用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肯定[3]。

根据本次研究的研究结果。保温护理的应用,可以让医护人员借助适当的保温护理措施,构建全面化的护理体系,进而促进手术护理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保温护理有助于改善全身麻醉患者的术中应激反应,也有助于患者术后早期复苏,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体温保温麻醉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门窗是外围护保温中的难点
能“保温”的雪
《麻醉安全与质控》编委会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小儿麻醉为什么要慎之慎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保温
老年人的体温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