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

2019-05-09 11:48栗铁权
糖尿病新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

栗铁权

[摘要]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在糖尿病神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随机选择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收治的8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麻醉手段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分别接受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对比两组麻醉成效。结果 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75.61%,与观察组的95.12%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麻醉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麻醉后血流动力学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将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应用于糖尿病神经病变中,可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安全性高,镇痛效果明显,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前提下展开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9)02(b)-0182-02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由血糖水平长期控制不良引起的代谢紊乱与微循环障碍,可出现于全身不同组织,以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较为多见。该疾病以糖尿病患者为主要发病对象,具体症状表现因受累神经和严重程度的差别而存在不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水平与质量[1]。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而言,安全有效的麻醉效果是推动手术治疗工作顺利开展的条件。为此,该院2015年10月—2017年10月间对收治的41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予以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取得了明显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的8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麻醉方式分成例数均等的对照组(n=41)和观察组(n=41)。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在35~7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2±1.5)岁,病程0.5~10.2个月,平均(6.8±1.6)个月;观察组中男女例数分别为20例和21例,患者年龄介于36~80岁这一范围,平均(59.8±1.6)岁,病程0.6~10.5个月,平均(7.0+1.5)个月。纳入标准:①临床症状符合糖尿病神经病变诊断标准[2];②无硬膜外麻醉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禁忌证;③患者自愿参与,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①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异常者;②正在接受其他治疗或近期有过其他治疗者;③精神病患者或其他存在沟通交流障碍者。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式

麻醉前30 min,对两组患者进行苯巴比妥钠肌内注射,麻醉诱导剂量为0.1~0.2 g,进行吸氧,严格检测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血氧饱和度。对照组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及时处理麻醉过程中的异常情况。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具体操作方式为:以腰椎L2~3椎间隙为穿刺点,待穿刺成功后取出针芯,静脉推注10~15 mL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781),将直径为3 cm的硬膜外导管置入患者头侧,协助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另将阻滞平面调整至T10。

1.3  观察指标

两组麻醉优良率、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另对两组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进行对比。麻醉优良判定标准:优秀:阻滞范围完善,患者未产生疼痛感,肌肉松弛状态良好,手术治疗工作可顺利开展;良好:阻滞范围不够完善,肌肉松弛效果稍有不足,患者偶有疼痛感,但不影响手术治疗;一般:患者术中存在明显疼痛感,肌肉松弛效果一般,辅助用药效果不理想,手术勉强完成;差:麻醉失败,需换用其他麻醉手段方可继续手术。麻醉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为依据判定两组麻醉前后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VAS范围在0~10之间,0为无痛,10为剧烈疼痛,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疼痛感越强烈;MMSE量表得分范围在0~30分之间,超过17分为文盲,超过17分为小学,超过24分为初中及以上,得分越高,意味着患者认知功能越好[3-5]。

1.4  统计方法

将82例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研究数据置入SPSS 22.0统计学软件中进行处理,麻醉优良率用百分数(%)表示,进行χ2检验,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疼痛程度与认知功能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麻醉优良率对比

对照组麻醉效果优秀例数为8例,概率为19.51%,麻醉效果良好例数为11例,概率为26.83%,麻醉效果例数为12例,概率为29.27%,麻醉无效的例数为10例,概率为24.39%,对照组麻醉优良率为75.61%(31/41);观察组麻醉优秀率为26.83%(11/41),麻醉良好率为36.58%(15/42),效果一般的概率为31.71%(13/42),效果差的概率为4.88%(2/41),麻醉优良率为95.12%(39/41)。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47,P=0.012<0.05)。

2.2  两组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对比

对照组患者麻醉前的收缩压为(132.5±1.8)mmHg,舒张压为(102.4±1.6)mmHg,心率为(73.2±4.8)次/min,观察组进行麻醉前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分别为(132.8±1.6)mmHg、(102.8±1.5)mmHg和(72.8±4.5)次/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8,P=0.214;t=0.168,P=0.123;t=0.389,P=0.349);观察组麻醉后收缩压为(124.2±3.9)mmHg,舒張压为(80.2±2.7)mmHg,心率为(80.2±4.5)次/min,相比于对照组的(112.5±3.2)mmHg、(71.5±1.8)mmHg和(94.5±4.2)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581,P=0.000;t=17.167,P=0.000;t=14.875,P=0.000)。

2.3  两组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对比

对照组VAS评分和MMSE评分分别为(5.7±0.9)分和(19.2±1.5)分,与观察组的(4.2±0.6)分和(23.9±1.2)分相比,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91,P=0.000;t=14.187,P=0.000)。

3  讨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见、最复杂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和血糖控制效果不佳使得该疾病发病率明显上升。通常情况下,患者病程越长,出现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概率就越高。该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为此需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方案。

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损伤,予以常规麻醉后,可产生过弱或过强的麻醉效果,不利于麻醉效果的发挥,影响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起效快,可在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時可减少麻醉药物用量,减少对患者肝肾功能造成的影响;此外,该麻醉方式安全性高,不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认知功能产生明显影响[6]。

从上述有研究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麻醉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表明蛛网膜下腔阻滞在糖尿病神经病变重麻醉效果明显;两组患者麻醉前的心率、收缩压和舒张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论表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可见少对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观察组麻醉后VA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MMSE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镇痛效果好,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给予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既可提高麻醉效果,又能减少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认知功能的影响,镇痛效果明显,值得在深入探讨的前提下展开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晓苓,张瑛,李显丽,等.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诊治进展[J].中国医刊, 2017, 16(2):91-92.

[2]  许樟荣.2017美国糖尿病学会有关《糖尿病神经病变立场声明》的解读[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7,9(3):206-208.

[3]  王洪宇.腰-硬联合麻醉用于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手术的麻醉效果观察[J].糖尿病新世界,2015,35(7):128.

[4]  刘飞, 张静, 曾小琪,等. 围手术期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及镇痛在胃癌根治手术后早期康复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14):1089-1092.

[5]  张玫, 马中原,周愚,等.不同麻醉及术后镇痛方式对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6,29(10):97-100.

[6]  张振涛.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探讨[J].糖尿病新世界, 2017,37(15):183-184.

猜你喜欢
血流动力学认知功能
右美托咪定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全麻下腹腔手术时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
南葶苈子提取液对心力衰竭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脑梗死综合康复治疗效果评估及分析
单灶卒中后脑梗死部位与认知功能损害的相关性研究
椎管内麻醉下妇科开腹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及血糖变化研究
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认知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