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起盖头回归阅读

2019-05-10 06:17袁先兵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思考

摘 要:本文通过对2017年南京市中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的讲评,引领学生掀起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盖头,回归阅读的原点——读懂材料信息,读清楚题干要求,才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 阅读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63-02

经过调查,学生进行阅读理解复习时,最想学到的东西莫过于阅读理解的知识点、答题技巧、不同题目的答题步骤等,殊不知现在的中考试题已经在刻意地回避一些空泛的答题套路,而是越来越注重回归阅读的原点——读清楚题干要求,读懂文本信息,边读边圈画,才是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正确途径。

在中考复习时,笔者给学生一篇2017年南京市语文中考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让学生进行当堂训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文章略)

1.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材料一”中作者的经历就是一例。请你也写一例与大家分享。(4分)

2.“材料三”中,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

3.“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4分)

这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15分钟后,学生全部完成了第1小题,部分学生完成了第2小题和第3小题,但普遍答的比较简单,不少同学抓耳挠腮状。2017年语文中考试题分析报告显示,后两题得分率明显偏低,也从实事上证明确有难度。于是我开始进入了讲评环节:

师:先做一个调查,认为自己读懂文本的同学请举手。(15人举手,25人未举手)

师:文本没有读懂,也能做题?

生1:材料一简单,材料二三有难度,有的文章没有读懂,题目照样能做,不碍事的。

生2:考试时毕竟时间有限,只能一边做题一边读文本呀。(分明是大实话呀!)

师:这三则节选不同出处材料组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篇阅读,我们以前练习过的吧?

生齐:练习过,叫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师:哪位同学能具体说说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特点呢?

生3:是相對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通常由一组文字、图片或表格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易于比较等特点。

师:在题目设置方面,是怎样处理几则材料的关系呢?

生4:多数题目指向某一则材料,少部分题目勾连起多则材料,需要综合起来思考。

师:确实如此,如果都是独立存在的,那就失去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组合在一起的意义了。屏显:

掀起非连续性文本的盖头

非连续性文本:来自于由国际经合组织发起实施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简称Pisa)。

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它基本是由数据表格、图表和曲线图、图解文字、凭证单、说明书、广告、地图、清单、时刻表、目录、索引等组成,具有直观、简明、醒目、概括性强、易于比较等特点。

非连续性文本形式: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非连续性文本样式:文本类、图表类、图文类。

设非连续性文本题目设置:多道独立题,1-2道勾连题。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考查能力点:提取信息、筛选辨析、探寻规律、联想想像、概括归纳、探究评价、理解运用……

掀起非连续性文本的盖头,消除学生的陌生感,了解它考查的能力点众多,几乎涵盖了所有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点。2015年开始,南京市语文中考开始连续三年引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不管形式怎么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宗”是什么呢?从短语结构类型来看“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此为偏正结构,中心语是阅读。故阅读是其“宗”,是核心,是前提,回归阅读,读清楚题干要求,读懂文本信息,才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之道!

师: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读一读第1小题题干(生跃跃欲试,纷纷举手,生5读完)。

师:真的读完了吗?有没有缺什么没读呀?

生5:哦,4分(在别人的提醒之下)。需要重点关注题干中哪几点信息呢?

生5:材料一,写一例,自然景象常让中国人联想起相关的古诗句,4分。

师:非常好,请大家在题干中圈画出来,读清楚题干的这些要求,分值也很关键哦,请大家尝试说说看,第1题可能会有哪几个得分点?

生6:要有古诗句,要有景物。

师:随便叙述一个景物,默写出一句古诗句就能得满分吗?

生6:景物和古诗句之间应该要有关联。

师:不错,必须要有关联,否则前后不连贯呀。能不能说说你的答案?

生6:看见栖霞山的枫叶,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请其他同学结合材料一中的例子,看看他的答案能否得满分4分?

生7:不能,材料一中对柳有简要的描写,而他对枫叶只是提及,没有半句描写。

师:你的分析非常细致,充分关注到了材料一中例子,自己所写的例子也应该要有古诗句,有景物,有关联,还必须要有对景物的描写。这样4分,四个点就很明晰了吧?刚才那位同学,你能不能再完善一下你的答案?

生6:看见栖霞山的枫叶,火红火红的,一簇簇地摇曳在道旁的山涧,我不禁想起了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临近中考,做阅读理解时更要读清楚题干的每一点要求,还要有赋分意识,分值能暗示题目的几个得分点,不能只顾其一,不顾其它。

师:请大家齐读第2题题干,圈画要点。(同学们基本上都能关注到材料三、人格、方面、4分等要素)

师:谁来说说你的答案?(众人低头)

生8:体现在“生活”“饮酒”“写诗”“做人”等方面。

这种回答似乎就是一般的问答题,跟题干中陶渊明的人格丝毫没有具体的关联。看来同学们是真的没有读懂材料三,随便到文中概括几个方面来作为答案,不会答也就太正常了。我并不着急,而是把这个问题放在一边,让大家把材料三的小节号标好,请同学们再读材料三,要求读懂文章结构,逐节逐节地理解每个小节所写的内容,不妨到文中圈画出本节内容的关键句或关键词。三分钟后:

师:材料三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写的?(异口同声“总分总”)请同学们来说说每个小节所写的内容吧,其他同学不妨在文中直接圈画。(纷纷举手)还是请刚才那位同学先说。

生8(充满自信):第1小节总写,写他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

生9:第2小节写他的生活有许多矛盾冲突,终于达到调和肃穆。

生10:第3小节写他有极丰富的精神生活,尤其是极深广的同情。

生11:他保持一个平常人的家常便饭的风格,对子女慈爱。

生12:总结。他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都很淳朴,却都不很简单。

师:非常好,同学们已经了解了材料三“總分总”的结构以及每个小节的内容,并且善于抓住段首中心句或文中关键词句来概括,现在回头来看陶渊明的人格体现在哪些方面,4分通常有4个得分点,我们不妨尝试梳理一下答案。答案示例:

总体综合:他的人格最平淡也最深厚。分写对社会:在矛盾冲突中达到调和静穆;分写对自己:有极丰富的精神世界(有极深广的同情);分写对他人:保持一个平常人家常便饭的风格(对子女慈爱)。

2017年南京市中考质量分析报告显示,本题的得分率为最低,数据证明此题确有较大的难度,当我们读清楚了题干的要求,真正读懂了材料三,关注到文本“总分总”的结构,理解了每个小节所写的内容,善于捕捉段首中心句或选择文中关键词句来概括,学生自然就能梳理出正确的答案。

再看第3题,“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生活与诗从未有片刻的分离。请联系上述三则材料,谈谈你对生活与诗的关系的理解。(4分)本题是一道勾连题,需要综合三则材料来作答,必须回到三则材料中,读懂每一则材料内容,分别寻找每则材料中生活与诗的密切关系,加以整合或梳理即可。答案示例:

生活中的自然风物常常能激发人的诗情(依据材料一及题干一);生活中的文化艺术都渗透着诗的特点(依据材料二第一层意思);诗与生活的理论核心紧密相联(依据材料二第二层意思);伟大诗人陶渊明的人格能带给我们人生的启示(依据材料三概括)。

近年来,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逐渐成为当下各地语文中考热点的一种题型,但不少同学心存畏惧之心,不少老师也感觉此种题型涉及的考查点众多,以至于无从下手。其实只要掀起非连续性文本的盖头来,消除陌生感,回归阅读理解的原点——读清楚题干要求,读懂材料信息,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边读边圈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切实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袁先兵.回归阅读理解的原点[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4(12).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