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铸魂

2019-05-10 06:17王磊
读与写·教育教学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造审美教育历史教学

王磊

摘 要:审美感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高级情感”,它是人通过感知外界事物而使主观审美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积极情感,这种情感有助于人们提升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关键词:历史教学 审美教育 创造 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98-01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之一职,不仅承担着“解惑”的责任,更重要的在于如何“授道”。开发智力、培养素质,让新时期的中学生能够在未来生活中做一个有创造力的,而不是只会拿高分的人才,是新课改赋予教育者的职责所在。所以近年来,“非智力因素”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重视,人们逐渐发现在影响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关键因素,有时候并不仅仅是在于学生智力,而是在于他们的情感态度和道德修养,尤其是审美情感。这种通过感知外界事物而满足主观审美的积极情感,可以帮助学生产生一种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和动力,这在他们整个学习时期都会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历史之所以打动人,就是因为它无不闪烁的美之光芒,借助历史之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失为一条捷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究。

1 通过历史人物进行审美教育

很多教育者和家长对于当前中学生的“审美”都表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担心。新时期的青少年的审美观,暂且不论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衣着打扮,只看他们对某些明星无底线的盲目追捧,就会发现他们审美的问题所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很多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身上凝聚的不仅是个人人格之美,还闪耀着我国传统的文化之美。通过历史人物重塑中学生的审美观,让他们从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审美情趣中走出来,形成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审美观,这不但能够从根本上进行中学生人格塑造,他们还会在这种正确的审美观驱动下产生追求美和创造美的动力。如在讲到“太平天国运动”时,大家对“孙中山”这个人物特点都有一些了解,那么在孙中山的少年时期谁又是他的“偶像”?这个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立刻兴趣盎然。当老师告诉学生们“洪秀全”是孙中山自小的学习对象时,学生们对洪秀全这个人物充满探究。老师借机将他的故事告诉学生们,并让他们思考:“洪秀全有什么样的人格魅力,会成为孙中山的‘偶像?”从两个人物身上学生能够总结出一些洪秀全个人性格特点,而这时再将洪秀全生平以及他的政治行为展现出来,这个人物就以非常饱满和立体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认识到洪秀全既有他优秀的一面,还有人格缺陷的一面。认识到这一点,在老师的有效引导下,让学生们进行反思:“我的偶像也是如此吗?” “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我的偶像?” “我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当这些问题萦绕于学生脑海之中时,正是他们的审美观重建和修复的过程。

2 通过历史作品进行审美教育

历史作品是对一个历史时期最直观,也最具美感的承载和反映。而历史作品由于其丰富的内容和直观的形式可以成为向学生直接传递美的工具,除去教材中那些经典艺术作品如“故宫”、“阿房宫”古代建筑;有“洛神赋图”、“清明上河图”等中国传统画作品,以及“蒙那丽莎”、“马拉之死”这些西方经典作品,能够引导学生结合历史事件,让学生认真观察、品读提高他们审美鉴赏能力之外。还可以借助影音形式还原历史作品,让学生在声、光、影的现代工具辅助下,感受不一样的历史文化。如在“开国大典”中让学生们体验新中国成立时,北京天安门广场是如何庄严肃穆、伟人们的衣着打扮与神情举止,以及在毛主席喊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的那一刻是怎样的心情……这些都能够让学生立刻感受到历史厚重之美。而通过多媒体再现柳公权、王羲之这些书法作品时,学生们感受到是真实而又形象生动的历史,这对于提高他们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大有助益,同时寓教于美的形式,也能够让学生们对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都得到提升。

3 通过历史精神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不但是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还是对中学生思想与心灵的洗涤。支撑中华民族从历史长河中穿行而来,带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在新世纪仍旧屹立不倒的是就是我們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需要每一个青少年进行传承与发扬,同时这种精神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宝贵资源。在历史中,无论是“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还是舍身取义的“六君子”;不管是忧国忧民的范仲淹还是英勇就义的李大钊;是为了真理而牺牲自己的布鲁诺,还是为了谋求全人类解放的马克思……他们身上折射的民族光辉,会让学生们认识到何为国家大义、什么叫使命担当。让他们明白历史进程中的每一步,都是踏着先者的足迹而来,每一次时代的更迭都与创造有关,可能是历经了万千阻挠与挫折,也许伴随挑剔和嘲笑,甚至需要付出生命,但是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创造,所有的奇迹都会成为必然。正如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提到的,只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会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种文化自信,正是来自于民族精神。

历史中无处不在的“美的因素”,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素材,作为新时期的历史教育者,不但承担着传播历史知识的任务,同样还肩负着让中学生“学史明智”的重担。要注重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美”,以史铸魂,培养出具有审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跨世纪新人。

参考文献:

[1] 苏荣新.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8(22):260.

[2] 李翠玲.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对优化非智力因素的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15(6):72.

[3] 李朋刚.历史教学中审美教育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 好家长,2017(46):168.

猜你喜欢
创造审美教育历史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