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粉丝追星行为心理研究

2019-05-10 06:41徐钰娇
新媒体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粉丝

徐钰娇

摘  要  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受众们对于娱乐的需求,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使得追星一族也应运而生。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粉丝追星的消费方式,相比以往,媒介的推动给粉丝们增加了更多的追星途径和操作空间,粉丝追星的热情也愈发狂热并且变得富有使命感,这使得粉丝们在明星营销活动中和影视作品的传播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粉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群体?粉丝们究竟为何如此狂热?这些是文章要回答的问题。

关键词  粉丝;偶像崇拜;准社会交往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05-0030-03

追星,无论是爱慕神采斐然的外表还是才高八斗的才华,都是人们对于优秀的一种追求,我国自古即有“掷果盈车”“看杀卫玠”等典故,可谓最早的粉丝追星的行为记录。现如今由于媒介的发展,可视媒体上明星高度活跃,吸引了广大受众的眼球、精力和金钱。粉丝沉浸于偶像的媒介形象中,其对偶像的单方面依恋让两者之间建立了准社会交往关系,并通过臆想将自己的多种情感投射在偶像身上。新媒体的出现让粉丝步入“后追星时代”,让粉丝从以往的偶像文本被动接受者变成了在新媒体环境中主动搜寻偶像文本的阅听人。此外,新媒体还让原本游离、松散的粉丝聚集起来,变得更加组织化、集群化,让粉丝更容易获得群体身份认同。

1  相关概念的梳理

粉丝有很多种,比如文学作品粉丝、球队粉丝、漫画粉丝等,本文集中讨论的是娱乐明星的粉丝,由于其数量最多、群体最活跃、存在最普遍,最能体现粉丝群体的特性。

1.1  “粉丝”的定义

“粉丝”由英文单词fans音译而得的,现在粉丝的含义是指受众由于喜爱某位明星而对其保持长期且持续地关注,并不断投入精神和物质层面的成本,且重复消费偶像文本的特殊受众。粉丝对偶像文本超常的消费能力,因此成为大众媒介中的特殊受众。粉丝后援会以及新媒体平台上的粉丝交流群让粉丝逐步走向集群化,对粉丝身份的认同感也更强烈。

1.2  追星的定义

中国“追星”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当时小虎队的爆红引起了年轻人的追逐,媒体用“追星族”一词来形容那些热情的年轻人。“追星”一詞中的“追”指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羡慕、尊敬、欣赏等正向的吸引,而做出的一系列偶像崇拜的行为,如追剧、追演出、追现场等,有一路追随之意。

2 粉丝群体的特征

新媒介给粉丝群体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的地位,变得主动积极,并且通过自己的力量在追星过程中建立存在感。在这一阶段粉丝群体呈现三大特征,即群体化、组织化和商业化。

2.1  群体化——粉丝后援团结力量

新媒体引导的后追星时代将以往游离的粉丝高效地聚集在一起,无论是Web1.0时期以盖楼发帖为主的百度贴吧,还是Web2.0时期注重受众生产的微博、Facebook等平台,或是聚焦粉丝群体汇集偶像资讯的超级星饭团App,粉丝都能够主动聚集形成一个以偶像为中心的向心力极强的群体。粉丝群体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同一性。粉丝十分容易在粉丝群体中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并在其中完成了“去个体化”的过程。无论社会身份与分工有何差别,粉丝均能保持目标一致,三观一致,形成团结凝聚、行动有力的高质量群体。

占有性。粉丝为偶像注入的情绪资本使得粉丝具有占有偶像的权利,具体表现在不喜欢自己的偶像被其他明星捆绑消费、干预经纪公司的宣发和管理行为,甚至偶像的私人情感问题也十分敏感。

排他性。粉丝通过生产自己群体独特的亚文化来主动建立与外界的区隔,过滤与粉丝群体价值观不符的受众。粉丝群体通过用拼音缩写来表达常用语句,“zqsg(真情实感)”“qswl(气死我了)”“yxh(营销号)”等。粉丝拥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在只有偶像的孤岛上“圈地自萌”进行狂欢,旁人只能隔岸观望,不能靠近也无法理解。

2.2  组织化——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粉丝群体拥有完整的组织架构和高效无偿的粉丝文化产品生产过程。粉丝群体内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日常运营流畅无阻,如:宣传组在网络上为自己的偶像进行打榜宣传增加声量;净化组负责在负面新闻下面成规模地“控评”进行舆论把关;策划组撰写宣传文案、采编剪辑偶像混剪视频等内容以供粉丝传阅,有条不紊地进行亚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

2.3  商业化——明星背后附加价值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也难逃被商业收编的势头。粉丝群体的组织化带来了粉丝群体的高效运作,活跃度高的粉丝后援会宛如一部运行流畅的宣传机器,粉丝群体的存在感逐渐提高,成为偶像背后的附加价值。粉丝也逐渐认识到这段原本单向、势微、被动的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他们更加清楚也更加在意自己对于偶像的价值,开始寻求在自己偶像生活里所存在的意义,于是粉丝经济开始步入品牌营销的视野。

粉丝经济泛指架构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经营性创收行为,粉丝向来都是明星产品的消费者,但随着市场对于明星价值的开发,明星背后的粉丝也成为了估量明星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基于以上原因,粉丝们自愿且积极地参与到偶像的商业活动中,心甘情愿地成为偶像背后的附加价值,粉丝后援会的运营也开始逐渐偏重商业化,甚至参与到商业活动中。

3  新媒体环境中粉丝追星行为分析

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关系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介的作用不断地更迭变化着,从电视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新媒介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入迷方式,也改变了追星方式。

传统媒体时期的追星时代粉丝只能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着偶像的出现,粉丝与偶像之间只有一种单向度的关注,并不发生交流。粉丝在观看偶像时获得视觉需求和心理需求上的满足,这与电视时代较为被动的受众地位和单向的传播特点有直接关系。

在新媒体时期的后追星时代,粉丝获取偶像资源的途径更加便捷,粉丝获取信息变得更主动。由于门户网站的发展,论坛、贴吧等形式的出现成为了粉丝的聚集地,极大地解放了粉丝主动生产亚文化产品的生产力,粉丝群体内部的群体规范、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文化产品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粉丝在社群内互相交互偶像文本以及粉丝文化产品,交流观点与看法,从分散走向凝聚。在Web1.0时期,粉丝已经将精神消费付诸到实践当中去,在贴吧中分享偶像信息文本,维护自己偶像的形象与声誉。面对偶像的不实传闻和其他明星粉丝群体的恶意造谣时,粉丝为了守护偶像掀起了一场场没有硝烟的偶像名誉之战,如去其他明星贴吧进行澄清或者将暴力诉诸文字来发帖“爆吧”。到了Web2.0时期,爆吧行为已经逐渐消失,虽然微博评论区偶尔依然会有两家粉丝对骂的闹剧,但是粉丝更多的开始利用不断发布正面微博来引导其他受众的注意力。从对骂转向占有受众视线,粉丝群体顺应了Web2.0注重用户生产和上传文本的特点,有效地控制了偶像文本及粉丝文化产品的传播路径,以达到帮助偶像吸引流量和净化负面新闻的效果。

4  新媒体环境中粉丝追星行为心理分析

岳晓东團队曾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行为在14~16岁达到顶峰[1],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走低,这与未成年人心理成长的特殊阶段有十分重要的关系。未成年人正在价值观念的初步形成阶段,在这一时期极容易受到影响,然而他们也在寻找可以影响自己的力量。他们在心中会对未来的自己有一种理想期待,当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相差过远时,处于青春期的未成年人容易产生敏感、自卑、迷茫等负面情绪。同时他们又充满激情,对于他们来说,“成为粉丝去支持崇拜自己的偶像实际上是一种追求自我肯定和理想自我的特殊形式。这对这些青少年的个体适应和社会适应均会产生极其重要的引导性影响。”[2]另一方面,对于成年粉丝而言,在偶像身上看到与自己的相似点或者令自己欣赏的品质,也是入迷的原因。

4.1  “寻找”是主观原因

寻找“榜样”。粉丝对偶像所表现出的优点如数家珍,并将这种欣赏投射成对自己成长的期待,希望自己也能够与偶像一样具有坚韧、上进、努力的优秀品质,将偶像视为成长之路上的正面引导和榜样。

寻找“自我价值”。青少年开始思考并寻找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自我,并在寻找的路上刻画理想自我,潜意识中给自己规划人生安排。当这种四处游离的迷茫情绪无处安放时,青少年将它嵌进了素不相识的偶像,在尽己之力捧高偶像的同时,仿佛也在捧高自己;帮偶像达成愿望时,仿佛自己的价值也实现了一样,这种对于明星的喜爱其实也是一种对自己成长的推动。

寻找“遥亲感”。由于长期的关注对偶像有了更深的了解,接收到的偶像形象更清晰,这种准社会交往关系就变得越来越稳固,偶像也从一开始的遥不可及高高在上变得像一位远方的老朋友,产生一种遥远的亲切感。而在粉丝群体中,粉丝们抱团取暖,互相感动,生发出一种日常生活中难以体会的崇高感和自豪感。

4.2  “满足”是行为动机

粉丝作为偶像文本的超常受众,其媒介接触活动都与偶像有直接的关系。一系列追星消费行为,诸如看演唱会、影视剧作、购买专辑、打榜投票、再创作偶像文本等,都是利用媒介来满足追星需求的过程。粉丝觉得自己做出了贡献,付出的欲望得到满足,这样的感受反馈更加稳固了追星行为的延续。

粉丝保护偶像在星路上顺利成长,实际上满足的是“想要为其付出”和“被需要”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媒介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追星行为已经从追随、维护明星形象演变升级为维护明星利益,帮助明星赚钱,从追星到捧星的转变是后追星时代的一大特点。新媒介的开放给了粉丝更多的权力,粉丝也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

4.3  参与造星是核心目的

后追星时代让追星转向为捧星和造星,粉丝拥有自主选择权和极大的动力用群体力量创造一位明星。从2005年的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再到近年来偶像养成类节目《偶像练习生》,无不揭示了粉丝力量的壮大趋势。新媒介赋予粉丝更大的权力选择、追捧甚至创造自己的偶像,一路看着偶像从籍籍无名到成功出道,粉丝所投入的情绪资本为其收获了巨大的成就感,粉丝也在追星、造星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5  结束语

新媒体引领的后追星时代给粉丝提供了新的追星方式,同时也极大地解放了粉丝的情感和动力。新媒体环境下粉丝追星行为的心理动机主要以情感投射为主,在偶像身上看到了理想中的自我,或是与自己相似的经历,这种共鸣激发了粉丝追星的原动力。粉丝在新媒体环境中主动搜集偶像文本,并通过情绪化的解读和消费将偶像文本再创作成粉丝亚文化产品,粉丝对偶像的情感也随着粉丝亚文化产品的传播而更加深远强烈。

参考文献

[1]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J].青年研究,2007(4):15-20.

[2]姚慧珍.中学生粉丝追星现状及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猜你喜欢
粉丝
“粉丝”投票让百花奖陷入两难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变形金刚》中粉丝电影营销传播学研究
淘宝星店成长中的粉丝力量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娱乐与消费的共谋
纸媒亦可开发“粉丝”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