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熏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观察

2019-05-11 02:26班晓娟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黄染熏洗蓝光

班晓娟

(百色市中医医院,广西 百色 533000)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使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出现黄染的现象,常见表现形式为非结合胆红素升高,一般于出生后2~4 d出现,5~6 d达高峰,多数新生儿黄疸能自行消退,少数黄疸加重可引起新生儿颅神经损伤和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诱发牙釉质发育不良、手足徐动、听觉障碍和眼球运动障碍等后遗症[1-2]。新生儿黄疸属于中医学“胎黄”,隋代《诸病源候论》中巢元方指出“小儿在胎,其母脏器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儿体皆黄”,治疗以凉血解毒、疏肝利胆、行气破瘀、清热利湿之法为主。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我院采用中药熏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患儿100例为研究对象。将10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男21例,女29例;出生日龄2.50~22.50(4.50±0.84)天 ;体 重 3.87~6.46(3.76±0.80)kg;出生方式:顺产31例,剖宫产19例。观察组男 26例,女 24例;出生日龄 2.45~21.00(4.75±0.65)天;体重3.92~6.80(3.88±0.59)kg;出生方式:顺产30例,剖宫产2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胎龄、体重、出生方式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中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3];②符合《中医儿科学》中湿热熏蒸型黄疸的诊断标准[4];③无溶血症、无合并产伤;④患儿母亲无血液系统疾病、妊娠期无合并肝炎等;⑤患儿家属知情同意自愿参与并签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①早产儿、低体质量儿;②脐部有感染,皮肤有过敏、湿疹、溃破;③血清胆红素>340 μmol/L,出现胆红素脑病;④合并药物过敏、胆道闭锁、肝功能异常、严重免疫缺陷或其它严重感染患儿;⑤有先天性疾病、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心肺功能障碍患儿;⑥合并使用其它类似药物无法判断疗效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给予保暖,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营养支持,静脉滴注白蛋白和蓝光照射治疗。白蛋白治疗:白蛋白1.0 g/kg(患儿体重)+10%葡萄糖注射液15~2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持续3 d。蓝光照射治疗:将患儿置于灯管长20~25 cm、波长为425~475 nm的蓝光双面光疗箱内照射治疗,箱内相对湿度控制在55%~65%,温度30~32℃,上下灯管距离婴儿皮肤分别为40 cm和20 cm,每次照射6~8 h,间歇时间根据患儿病情而定,常规间隔4~7 h,治疗时间常规24~48 h,不宜超过4 d。蓝光照射过程中尽量暴露患儿皮肤,双眼、会阴部位及肛门需用黑布遮盖,防止损伤视网膜功能,注意观察患儿是否有不良反应。

1.4.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按《中医护理技术规范》给予中药熏洗。①中药熏洗方剂:荆芥、防风、白茅根、黄柏、黄芩、柴胡、栀子、茵陈各10 g,大黄5 g。②熏洗方法:将上述中药方剂加水1 500 ml,浸泡60 min,武火烧开后,文火煎30 min,过滤去渣取汁1 000 ml;再将冷水1 000 ml加至中药中,武火烧开后文火煎15 min,过滤去渣取汁。两煎混合倒入药浴池中加适量温清水,控制水温在37~41℃,将沐浴后患儿放置于药液熏洗10~15 min,每天1次,持续7 d。③注意事项:熏洗前责任护士认真评估患儿的精神状态和病情状况,是否适宜中药熏洗,全身皮肤有无破损和皮疹,面部、全身皮肤和巩膜的黄染程度,用一次性手套或保鲜膜妥善包裹保护患儿手足的留置针。熏洗过程中保持室温在26~28℃,熏洗时用手托住患儿肩颈部,中药液以浸没患儿胸部为宜,防止中药浸入患儿口鼻和眼睛,熏洗时随时注意观察患儿神志、意识、面色、呼吸、哭闹情况,同时轻轻拍打和抚触患儿皮肤,注意维持水温在37~41℃,洗浴结束后擦干患儿身体后常规进行脐部护理。

1.5 疗效观察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第4 d经皮胆红素值,治疗1周的疗效。①经皮胆红素值:采用经皮黄疸测量仪每日8 Am患儿安静状态下,对其两侧脸颊、前额部位两侧眉弓连线中点、前胸部两乳头连线中点4部位进行测量,将探头垂直对准测量点测量胆红素数值,每个点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4部位平均值为单日胆红素值。②疗效评价标准[4]:显效,患儿精神好,吃奶好,血清胆红素值<119.7 μmol/L或胆红素值下降>75%,皮肤黄染明显消退,外观皮肤无明显黄染;有效,患儿精神好,吃奶较好,血清胆红素值119.7~171μmol/L或胆红素值下降50%~75%,皮肤黄染大部分消退,黄染消退至仅面部有轻微黄染;无效,血清胆红素值>171 μmol/L或胆红素值下降<50%,皮肤黄染消退不明显或有所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患者+有效患者)/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4 d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 d,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观察组经皮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4 d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和治疗第4 d经皮胆红素值比较

注: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1;第4 d与对照组同期比较,③P<0.01

n 50 50治疗前288.45±35.27①287.92±35.64第4 d 70.92±17.35②③162.48±20.64②组 别观察组对照组

2.2 两组治疗1周疗效比较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88.00%)高于对照组(6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 论

3.1 新生儿黄疸中医病机 中医学对黄疸病的认识久远,“黄疸”病名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中将黄疸作为独立疾病进行论述,指出,黄疸由疫毒或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酒肥甘或饮食不节致湿邪阻滞脾胃、脾失健运、脾胃受损,使得脾气不升、脾胃升降失常,则湿邪郁遏、胆汁疏泄失常、肝气郁结,导致胆汁浸入血液,溢于肌肤,从而发黄[5]。新生儿黄疸中医学称为“胎疸”或“胎黄”,与孕胎有关,中医学认为小儿为纯阳纯阴之体,易受疫毒之邪、热、湿、寒的侵袭,使脾胃运化功能受阻,脾运失健,则气机失调,脏腑功能紊乱,使胆汁淤积、湿邪留于体内导致黄疸[6]。

3.2 中药熏洗的作用 《礼记·曲礼》曰:“头有疮则淋,身有疮则浴。”据中医历史记载,中药煎汤乘热淋洗、浸泡、湿敷可治疗皮肤疾患。新生儿黄疸发病部位较表浅,中药煎汤外洗可直达病所,聚束毒邪,还可经毛窍、肌肤深入脏腑,起到内外合治的作用,从而促使疾患早愈,且方法简便易行、副作用少、效果显著,患儿及家属易于接受[7]。本研究中药熏蒸方剂根据本地区新生儿体质特征及临床反复时间而确定。该方剂中白茅根具有清热利尿而退黄的功效;黄柏具有清热燥湿功效;黄芩清热燥湿,具有消炎、保肝、利胆、抗氧化的功效;柴胡主升散,具有通泄之功,与荆芥、防风共用具有解表邪热的功效;栀子具有清热利湿功效;茵陈具有利胆退黄、清热利湿的功效;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的功效,上述诸药共用达祛湿退黄之功。

3.3 中药熏洗法对新生儿黄疸的疗效 从本研究结果可见,治疗前经皮胆红素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 d,两组患儿经皮胆红素值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1),但观察组经皮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药熏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优于单纯蓝光照射治疗。本研究对照组采用的蓝光照射是西医常用的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光照作用促进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经尿液、胆汁而排出体外,达到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但对结合胆红素效果不佳,且成本高、成效慢。采用祛湿退黄功效的中药熏洗在促进血液循环的同时促进胆汁排泄而达到解毒、清热利胆、退黄的目的,同时还能促进新生儿肠蠕动,加快胎粪排出,减少胆红素肝肠循环[8]。

综上所述,中药熏洗法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有效缓解黄疸症状,效果优于单纯蓝光照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黄染熏洗蓝光
蓝光特别推荐
蓝光特别推荐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阴黄证1例
蓝光特别推荐
识别宝宝生病信号
可擦碘降低手术室地面黄染的应用研究
不同消毒液对手术室塑胶地板黄染的影响
中药熏洗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8例
退黄熏洗方药浴预防新生儿黄疸60例
混合痔术后熏洗方坐浴与中医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