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

2019-05-11 02:26唐宏亮农章嵩卢栋明莫巧明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肌筋经筋腰背

唐宏亮,黄 娴,农章嵩,卢栋明,庞 军,莫巧明,杨 鹏

(1.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2.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广西 南宁 530201;3.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腰背肌筋膜炎,又称为“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腰背部肌肉、筋膜、韧带等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的,以腰背部弥漫性钝痛、肌肉僵硬及活动功能受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疼痛疾病[1]。根据调查国外慢性疼痛发病率为12%~30%,而我国慢性疼痛的发病率约为40%,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较高的发病率对于社会和个人都是沉重的负担[2-3]。腰背肌筋膜炎作为常见的慢性疼痛性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众多,主要有药物及物理治疗,但药物治疗存在诸多不良反应及耐药性,且物理治疗也存在疗效无法长期维持以及综合疗法费用高昂等问题[4],故而探寻一种高效、绿色的治疗方法仍是临床中亟待解决的难题。笔者以壮医经筋推拿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及康复科,共纳入96例腰背肌筋膜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壮医经筋推拿组)48例和对照组(常规中医推拿组)4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注: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均P>0.05

n 48 48男/女28/20 26/22年龄(岁)48.85±11.77 50.73±13.02病程(年)3.04±2.54 3.15±2.20组 别治疗组对照组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和《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6]来制定。①腰背部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或治疗不彻底、腰背部受寒以及劳损等病史,反复出现腰背部酸胀疼痛。②有长期腰背部酸痛或胀痛史,腰背部僵硬沉重无力感,天气变化,劳累后腰痛症状加重。③腰背部可有广泛性疼痛,在受凉或剧烈活动后加重,在按压肌筋膜区皮下结节时会有放射性痛,即在该点的周围或者是距离较远的区域也会有肌紧张、疼痛等感觉。④腰背部肌肉的活动受到限制,肌肉僵硬、痉挛,有些患者会有明显疼痛的扳机点或者可以触摸到条索状结节。⑤X线等影像学检查除外腰背部脊柱其他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抗“O”或血沉无明显异常。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上述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诊断标准;②18岁≤年龄≤65岁;③依从性好;④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合并急性软组织损伤、脊柱相关疾病、风湿类疾病等;②重度骨质疏松症患者以及精神障碍患者;③怀孕或者妊娠期妇女;④腰背部有较大面积皮肤破损者,皮肤感染及过敏体质者;⑤近一个月服用过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药物或近一周接受腰背肌筋膜炎物理治疗者。

1.5 剔除标准 ①治疗中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受试者无法耐受的或因治疗无效而中途退出试验的患者;②随访中极度不配合、拒绝规范治疗者;③无法判断疗效或信息不完整导致病例脱落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壮医经筋推拿,以“解结消灶治病”为治疗原则,运用摸、循、点按、拑掐、弹拨、捏揉、切、肘推、拨刮等手法,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①首先是使用或者揉法在患者腰背部健侧远端进行局部肌肉组织的放松,循序渐进地进行腰背部病变区域的放松,充分放松腰背部紧张的肌肉,手法操作时间约为5 min。②接着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选择使用肘尖、前臂尺骨面、大拇指或其余四手指运用点、揉、按、抹、弹拨、切、肘尖推或者拇指推、拨刮、捏拿等分筋理筋手法松解病变部位的筋结点,操作手法要点是:在点、线、面三个层次上由浅至深、由点到面“解结”,力量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刚柔相济,以达“松筋解结,结解则松,筋松则荣,筋荣则顺,筋顺则动,筋动则通”的治疗效果,手法操作时间约为10 min。③最后施以揉法、擦法等放松类温热手法,注意腰背部保暖,手法操作时间约3~5 min。

2.2 对照组 取穴和操作标准参照《推拿治疗学》[7]取穴及操作部位:肾俞、命门、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腰阳关、居髎、八髎穴、承扶、委中及阿是穴,及腰背部、腰骶、臀部和下肢后外侧。主要使用手法包括、推法、按法、揉法、点压法、弹拨法、擦法等进行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如下: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用或者是双手掌推法、按法、揉法等放松手法在受试患者的腰背脊柱两侧的膀胱经、腰骶部、臀部及双下肢后外侧肌肉进行手法放松操作,手法时间约5 min。②患者俯卧位,医者在前一步充分放松受试患者腰背部肌肉后接连着继续使用拇指或肘尖运用点按手法点压肾俞、命门、大肠俞、关元俞、秩边、环跳、腰阳关、居髎、八髎穴、承扶、委中等穴,在点压上述某一穴位后同时进行按揉手法操作,最后使用弹拨法在腰脊柱两侧的竖脊肌进行弹拨手法操作,再用拇指或肘尖重点按揉及弹拨肌肉紧张部位和压痛点,手法操作时间约为10 min。③结束手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使用大鱼际按揉或者肘部尺侧揉法在腰背部两侧膀胱经循行的肌肉进行手法操作,接着再使用掌推法在上述部位进行手法操作,最后再使用擦法在腰骶部和八髎穴进行横擦手法操作,使得皮肤有透热感(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手法操作时间约为3~5 min。

2.3 疗程 两组均每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6天为1个疗程,休息1天后开始第2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4 疗效观察

2.4.1 观察指标 ①疼痛综合评定采用简化McGill量表评价;②腰部活动功能评定使用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RDQ)。

2.4.2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5]来进行总体疗效的评定:①临床痊愈:腰背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腰背部活动自如,能参加正常工作或者学习生活;②显效:腰背部疼痛及其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明显,偶有腰背部活动不利;③有效:腰背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症状减轻,但仍有腰酸无力感等遗留功能障碍;④无效:腰背痛及其相关临床症状和体征无任何变化。

2.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差不齐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 结 果

3.1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例)

3.2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评分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简化McGill量表中PRI、VAS、PPI评分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比较 )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简化McGill量表比较 )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n组 别治疗组48对照组48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PRI 17.083±5.230 2.604±1.483①②17.750±5.257 3.333±1.388①VAS 4.375±1.453 0.875±0.761①②4.312±1.446 1.375±0.936①PPI 3.187±0.914 0.562±0.580①②3.041±0.742 1.041±1.030①

3.3 两组治疗前后Roland-Morris功能障碍问卷评分比较 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RDQ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RDQ评分比较 (分,x±s)

4 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主要是腰背部筋膜、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因为发生急慢性损伤、感受风寒等因素,造成腰背部肌筋膜生理功能受损,并伴随局部无菌性炎性渗出、软组织水肿、软组织间的粘连、肌筋膜纤维性改变等一同构成了条索结节,引起腰背部疼痛[8]。在壮医学中,有关腰背部肌肉劳损引起的腰痛被称作“核尹”[9-10],腰背肌筋膜炎可以从属于其中,认为本病诱发的疼痛及肌肉僵硬等症状主要是“三道两路”功能异常所致,即主司水液代谢、食物运化、气机循环职责的“三道”因体质虚弱、外感邪气、久劳耗伤等造成运行失衡,使人体所需的物质、能量得不到有效的供给,“三道”的失衡加剧,本已体虚,加之跌打损伤、外邪入里,进一步使血液流动循环的“龙路”和信息传导通道的“火路”发生气血阻滞、传导失灵,瘀血邪气交互成“结”,积聚腰背部致疼痛缠绵不愈。

条索结节是腰背肌筋膜炎的病理产物,同时也是主要的致痛因素,条索结节会使周围筋膜、肌肉发生粘连,甚至卡压血管神经等发生病痛。条索结节的发生位置在筋膜,属于中医十二经筋理论的范畴,认为经筋受到外受风寒湿邪侵袭,内有气血脏腑亏虚等因素导致局部筋脉气血运行不畅,邪气走窜、气血瘀滞于分肉之间,聚集成形即“筋结”[11],“因结致痛”发生肌肉筋骨痉挛疼痛,如《素问·长刺节论》云“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而壮医学把这些条索结节称为“病灶点”,亦认为是局部气血阻滞,“两路”不通,形成“横络”“筋结”等病灶点,而诱发疼痛[12]。由此可见,壮医学认为“因结致痛”是腰背肌筋膜炎的主要病机,与中医十二经筋理论对本病的认识有共通之处。

壮医经筋推拿正是基于中医经筋病理论的基础上,将壮医民间“查灶”“捉筋”之法相结合,在临床中总结形成的独具民间特色的治疗技术,治疗腰背肌筋膜炎,依循足三阳经筋经筋走向查找筋结、病灶之所在,配合壮族民间“捉筋”之法,遵循“点、线、面、体”的规律,强调手法解结对腰背肌筋膜炎的重要性和治疗的针对性,以“摸、循、点按、拑掐、弹拨、捏揉、切、肘推、拨刮”等手法施治,减少甚至消除局部粘连,恢复肌纤维弹性,改善局部循环,消除炎症物质,恢复“龙路”“火路”通常,最终达到松筋解结、消结治病的目的。

壮医经筋推拿是壮医理论与中医理论有机融合,将二者理与法相结合,突出了“松筋解结”和“消结治病”的优势。在本研究中,壮医经筋推拿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常规推拿,在改善疼痛及腰部活动功能方面亦优于常规推拿,其临床疗效确切,方法独具特色且简便易行,适于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肌筋经筋腰背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中医疗法治疗腰背肌损伤研究
颈肩痛,小心颈肩肌筋膜炎
痛痹定痛胶囊联合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的临床疗效观察
肌筋膜炎痛难忍 家庭自灸急缓解
腰痛——请别忽视腰肌筋膜炎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龙卷风”缓解腰背疼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女生穿运动鞋与高跟鞋步行腰背肌电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