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点评与分析

2019-05-11 02:26蒋永和孔秀琼李睿钧郑利平唐传其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医师中药饮片不合理

蒋永和,孔秀琼,李睿钧,郑利平,唐传其

(广州市东升医院,广东 广州 510140)

中药房是医院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窗口之一,其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反映出医院整体医疗情况。处方实时点评与分析是中药房药学服务的重要方法,本文根据《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卫医管发(第28号),2010]等相关规定,对我院2018年门诊中药饮片处方2 400张进行点评分析,为规范本院中药房中药饮片处方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1~12月门诊中药饮片处方2 400张,每月200张作为研究对象。

1.2 点评依据 以《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药处方格式及书写规范》等相关规定与标准为点评依据,实时点评分析处方的合理性,并对不合理处方和单味药处方味数两方面进行分类统计分析。

1.3 点评要点 主要对处方格式中患者信息、脚注、处方签名和处方内容中的临床诊断、中药名称、重复用药、药物用量,以及处方味数等进行点评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统计结果 在抽取的2 400张中药饮片处方中,不合理处方167张,合理处方2 233张,处方合格率为93.04%。

2.2 中药处方不合理情况分析 随机抽取的中药饮片处方中,不合理处方167张,占抽查总处方数的6.96%,其类型分布的具体情况见表1。由表1可见重复用药占28.74%、临床诊断不规范占23.35%、脚注不规范占15.57%和药物用量不规范占14.97%,这四种类型占不合理处方的82%,是不合理处方的主要类型。

表1 不合理处方类型的分布情况

2.3 单张处方药味数统计 对单张处方味数进行统计,其中11~15味数和16~20味数共占总处方的62.09%,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单张处方药味数统计表

3 讨 论

3.1 处方不合理情况分析

3.1.1 患者信息的缺失 患者信息是处方前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电话、地址等信息。中医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系统地认识人体,针对不同机体疾病状态,建立个体化的治疗方案[1]。故患者信息资料很重要,特别是老人、小孩、孕妇等特殊人群的中药用药剂量都有严格要求。我院还存在处方前记电话或地址等信息遗漏,患者资料不完整的情况。患者信息缺失对判断处方是否合理用药,调剂师处方核对是否正确影响很大,出现此类问题时中药师应及时与中医师充分交流,以确保诊断用药的合理性。

3.1.2 脚注不规范 中药处方脚注是指医师开写中药处方时在某味药的右上角加以注解,包括“先煎”“后下”“烊化”等字样。中药调剂人员需根据处方脚注要求进行调配处方,特殊药材需要用特殊煎煮方法,从而充分发挥药材疗效[2]。我院不合理处方中,脚注缺失情况占一定比例。主要是质地坚硬的矿物质、贝壳类等应先煎,如龟甲、石膏、珍珠母、龙骨等;含挥发油芳香类药物应后下,如藿香、苏叶、荆芥、薄荷等;粉末状及有绒毛类药材应包煎,如海金沙、旋覆花、辛夷花等;贵重药材需另煎,如川贝母、人参、西洋参等。中药处方脚注是否规范会直接影响到中药疗效,重者引起医疗纠纷,临床中医师应以重视。

3.1.3 药名不规范 我院还存在手写处方,老中医习惯用同音字写药名,如“白鲜皮”写成“冼皮”;蒺藜写成“疾力”,生地黄、熟地黄合并写成“生熟地”等。出现此类问题,调剂人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好,以避免调配药品时出差错。

3.1.4 处方未签名 完善的处方,后记需要医生和药品调剂人员的签名,处方是医疗活动中具有重要法律效力的医疗文书,其书写质量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与生命安全[3],医生和药剂人员都应认真对待处方签名问题。由于一些低职称医生和中药师的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及工作态度散漫,常常遗漏处方签名,应加强学习相关处方书写规范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

3.1.5 临床诊断不规范 此类占不合理处方的比例较高,主要表现在中药处方诊断术语西医化,如用西医诊断“高血压、糖尿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代替中医诊断(病名、证型);还有诊断笼统没有分型,如感冒需要进一步注明风热还是风寒,是虚证还是实证。诊断不规范对中药师调配和审方都带来一定的难处,这表明中医师习惯用现代医学思维进行诊断,弱化了作为中医应具有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优势。我院应加强对临床中医师的培训,提高其中医药理论水平。

3.1.6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是药物有多个名称,该药在同一配方中或同一中药在协定处方出现了,医生在协定处方的基础上又重复加上的情况[4]。由于我院电脑信息系统不能提示重复给药信息,重复给药问题时有发生,且占不合理处方比例最高(28.74%)。例如防风、白鲜皮、荆芥等治疗皮肤的中药饮片重复最多,主要由于中医师工作态度和个人习惯的原因,处方开完未仔细审核所致。此类问题危害不容忽视,容易导致调剂错误,造成药害事件,中药师调剂中发现此类问题应及时与医生沟通、纠正,以确保用药安全,我院应及时完善医院电子处方软件系统。

3.1.7 药物用量不规范 中药剂量因病而异,因人而异[5],中医治病对中药材用量十分讲究,尤其对毒药材有严格剂量要求。而本院处方中细辛、川楝子、苍耳子、川木通等有毒中药用量过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中规定细辛1~3 g,我院处方细辛用量高达15 g,自古就有辛不过钱(3 g)的要求。川楝子、苍耳子、川木通等都具肝肾毒性,用量过大对有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易造成不良反应[6-7]。中药用量贵在适中,过多过少都不可取,少则不能充分发挥药物的功效,多则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8]。但近些年,中药剂量加大使用已成为一种趋势,其利弊权衡还待进一步研究,最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用量,以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可靠。

3.2 单张处方药味数统计结果 由表2可见,我院单张处方的用药味数偏多,11~20味以上占总处方62.09%。《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中成药处方平均有9.4味;《伤寒论》113方中,平均每方只有4.8味药,最多14味,少的1味[9]。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中药饮片处方质量管理强化合理使用的通知》指出要重点监管味数过多的中药处方。中药处方讲求严密组方,配伍得当,药少而精,确切疗效,药味过多,易产生不良反应,亦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应建议医生斟酌处方配伍。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院门诊中药饮片处方仍存在一定程度不合理使用情况,现阶段基层医院处方合格率普遍不高,我院应加强中药处方点评分析管理和监督工作,建议医院应根据本院情况定期举办相关培训学习,完善医院电子处方软件系统。中医师应加强业务水平,提高合理安全用药意识,辨证用药;中药师应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努力提高药事服务能力,共同促进我院临床安全、合理、有效用药。

猜你喜欢
中医师中药饮片不合理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现代中医诊疗中医师的告知义务
中药饮片市场监管乏力
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作用及改进策略分析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中药饮片鉴别真伪的意义及相关方法
高社光主任中医师治未病思想浅述
马立新副主任中医师针灸治疗耳鸣经验
易混淆中药饮片安全用药举隅
高冬来副主任中医师治疗白塞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