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三针结合彝医药罐治疗髋骨痹46例临床观察

2019-05-13 01:44李育红董加彬袁浩然赵玲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4期

李育红 董加彬 袁浩然 赵玲

摘要:目的 观察髋三针结合彝医药罐治疗髋骨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6例髋骨痹患者,以髋三针针刺治疗为基础,结合彝医药水拔罐治疗。结果 治愈20例,好转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结论 上述髋三针配合彝医药水拔罐的二联疗法,具有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组织再生,对缓解髋部疼痛有明显疗效,从而缩短了疗程,降低了骨坏死致残率,并達到恢复髋关节功能之目的。

关键词:髋三针;髋骨痹;彝药罐

中图分类号:R255.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4-0075-02

髋骨痹属于骨痹范畴,以髋部疼痛为主症,其病机即常为扑跌损伤,致血瘀筋脉;或寒湿凝聚筋骨,不通则痛;或热盛肉腐,骨骼坏死塌陷;或肝肾精血亏虚,筋骨失养坏死,其中以血瘀、肝肾亏虚最为关键[1]。髋骨痹在现代医学认知中多为“股骨头坏死”(INFH)、“髋关节扭伤”“股/髋骨手术后疼痛”等,其主要表现均为固定性的髋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及下肢肌肉萎缩等。髋骨痹作为临床常见病,尤其是对INFH的有效治疗至今仍是骨科领域的一项世界性难题,本文就髋三针彝医二联疗法治疗髋骨痹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自本院2015年6月—2017年12月的门诊及住院病人。治疗病例46例,其中男34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85岁,最小者17岁,平均年龄46岁。

1.1.1 诱发因素 髋关节扭伤后髋部疼痛13例,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髋部疼痛13例,强直性脊柱炎致髋部疼痛患者4例,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病例12例,全髋或半髋关节置换术后髋部疼痛患者4例。

1.1.2 临床表现 (1)髋部疼痛、跛行46例,患肢缩短24例,患侧肌肉萎缩32例;(2)体征:患侧“4”字试验阳性46例;托马氏试验阳性21例;股骨头冲击试验阳性29例;(3)X片提示:髋关节解剖关系正常11例,髋臼、股骨头骨质改变(囊性改变、骨质疏松、骨质增生、退变)31例。本组病例中髋部疼痛、跛行等症占100%。

1.2 诊断标准 全部病例符合《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中“骨痹”标准,发病部位为髋关节者。

1.3 治疗方法

1.3.1 针刺治疗 取穴方法:以髂前上棘与股骨大转子最高点连线中点取髋一针(胆经居髎穴),直刺2-3寸;以骶管裂孔旁开3寸,背部第二侧线上取髋二针(膀胱经秩边穴),以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与内2/3交点取髋三针(胆经环跳穴)针尖斜刺,指向股骨头,斜刺1.5~2寸。操作方法:穴位常规消毒,取28~30号,2~3寸毫针。侧卧位患侧在上,健侧伸直,患侧屈曲足部置健侧踝关节上缘。髋一针向下直刺2~3寸,针尖直达股骨头骨膜。手法强刺激与轻刺激交替进行,环跳以向下肢有放电感为宜。髋二、髋三针斜刺1.5~2寸,以针下酸沉伴热感为宜。G6805-1电针仪,频率连续波,每次20 min,同时局部TDP照射。每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 d。

1.3.2 彝医药罐治疗 以彝药借麦凶(透骨草)、色笨(木瓜)、腮则(飞龙掌血)、大追风、生姜、川乌、草乌等组方入药,并取大小合适的竹罐一起煎煮,使药水浸透竹罐备用;患者针刺毕,取药罐,待药罐温度降至皮肤能耐受时趁热于患部加拔药罐 10 min。

1.4 疗效标准 依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髋骨痹”疗效评定标准。治愈:髋部疼痛消失,跛行及其他各项体格检查改善,随访半年以上疗效稳定;有效:髋部疼痛减轻,阳性体征改善,随访半年以上疗效稳定;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无明显改变。

2 结果

治愈20例,有效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2%。

3 讨论

“髋骨痹”,痹为闭而不通之意,“不通则痛” 常由股骨头坏死、外伤、手术等引起的髋部疼痛,因此创伤是首要病因,饮食、情志及外邪的侵袭与本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慢性劳损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3]。而发病日久脾失健运,肝血不足可引起肾精亏损,肾虚则骨失所养,经年则成骨痿,乃至骨蚀[4]。治疗以活血化瘀为主,兼以温经通络,补益肝肾。气血畅血脉通,故筋骨得养,痹症自愈。

但该病病位深、病程长,仅以汤药内服恐力所难及;其出现髋部疼痛虽症状体征有所不同,但致痛病理机制一致,皆因髋关节受损后,关节囊、髂股韧带、梨状肌、髂腰肌、臀肌(臀大肌、臀小肌、臀中肌)、内收肌等关节周围软组织缺血、劳损变性、痉挛、粘连和无菌性炎症致痛。从解剖来看,髋三针针灸取穴局部为主,“以痛为腧”[5]。髋一针直刺直达骨膜,大幅提插,使针下酸沉憋胀或有热感以提高局部病变骨质应激能力,改善微循环,疏通血管。髋三针环跳同属足少阳胆经,针之使其传导下行可激发经气,与髋一针合为一组,共奏疏筋通络,活血止痛之效。髋二针直取病所,居中调理阴阳使筋脉通血运旺,从而有效改善髋关节周围血流,使血脉筋骨得养,缓解疼痛,预防或控制肌肉萎缩的发生与发展。

彝医药水拔罐[6]为彝医特色治疗技术之一,组方药有杀寒除湿止痛之功效,药水拔罐比之传统拔罐技术,以温热刺激,促使药物渗透达到治疗作用见长,是集拔罐、热敷、药物渗透为一体、简便廉效的治疗手段,配合针刺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病损部位血循环和痉挛,促进局部炎症吸收,以达到镇痛的目的。

结果显示髋三针结合彝医药罐二联疗法治疗髋骨痹,可明显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肌肉弹性,应用方便,供同道临床参考使用。

参考文献:

[1]邓沂,张晓刚,任远,等.中医对股骨头坏死的认识[D].甘肃中医学院学报,1998,15(4):54-56.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叶建红,毛向东.股骨头坏死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研究,2006,19(2):21-22.

[4]张文信,秦亚梅,党少平,等.补肾活血法治疗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理论探析[J].新中医,2012,44(8):193-194.

[5]赵文轩,王双婷,刘学梅.针药结合治疗股骨头坏死12例[J].河南中医,2005,25(4):63-64.

[6]杨本雷.中国彝医方剂学[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