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与中医体质及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

2019-05-13 01:44司建涛姜钧文肖蕾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年4期
关键词:中医体质急性心肌梗死

司建涛 姜钧文 肖蕾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中医体質类型、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方法 采取连续抽样调查法,对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AMI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以130例AMI患者为治疗组,设立具有可比性的132例无其他系统疾病、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2组的年龄、性别进行比较。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2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分布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脾虚质、痰湿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的体质类型分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其中平和质多见于健康人群,为AMI不易患的体质,与AMI的发生呈负相关。对嗜食油腻、饮食偏咸、紧张焦虑、平素吸烟、饮酒、嗜清淡食、睡眠不足的不良生活方式分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嗜清淡食多见于健康人群,与AMI的发病呈负相关,对2组基线资料研究发现年龄和性别在研究人群中的分布也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年龄和性别与AMI的发生也存在着紧密联系。结论 AMI的发生与中医体质联系紧密,尤以脾虚质、痰湿质、气郁质、阳虚质更为显著。除此之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也与嗜食油腻、饮食偏咸、紧张焦虑、平素吸烟、饮酒、睡眠不足等现代人的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中医体质;不良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19)04-0025-0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由于某些原因(如高血压等)诱发了易损性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急性严重狭窄或完全闭塞,进而导致心肌发生持续而严重的缺血、缺氧[1],其发病特点具有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危及生命,对AMI进行有效的预防措施却显得非常重要。在过去的数十年间,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阶段,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人体的身体机能也逐渐减退,再加上受现代社会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AMI的发病率却逐年攀升,比如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2],该报告指出我国心脑血管病患病人数为2.9 亿,心血管病死亡率在总体人类疾病死亡率构成比中居于首位。

AMI从中医的角度考虑属于“真心痛或卒心痛”范畴,如《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详细论述:“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可见古人对AMI的认识已久。中医体质学认为,体质是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的固有特质[3]。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决定疾病的易感性,易变性,对疾病的预防和身体的保健具有重大的临床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急性心肌梗死与中医体质和不良生活的相关性,充分发挥中医“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的治疗理念优势,为中医在预防AMI上提供特色的手段和疗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16年6月—2017年12月前来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AMI患者及其家属。

1.2 纳入标准

1.2.1 心梗组 (1)符合AMI诊断;(2)年龄在18岁~85岁之间;(3)神志、思维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4)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健康组 (1)体检项目血糖、血脂、血压正常;(2)否认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3)年龄在18岁~85岁之间;(4)神志、思维清楚,语言表达能力正常清晰;(5)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剔除标准 ①患者不能严格按照问卷调查项目要求如实填写;②项目填写不完整,缺项超过20%。本次调查中,心梗组回收150份,剔除20份因资料不合格者,有效调查表130份;对照组回收150份,剔除18份因资料不合格者,有效调査表132份。

对2组的性别、年龄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人群分布上多见于男性,以及年龄较大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1.4 研究方法 采取连续抽样调查方法,对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的AMI患者及其家属进行问卷调查,经过纳入标准和剔除标准筛选后,最后以130例AMI患者为治疗组,设立具有可比性的132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采用2组间对照研究方法,依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将脾虚痰湿型体质作为暴露,对2组的体质与不良生活方式分布进行比较。

1.5 统计学方法 根据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22.0版本对样本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本研究针对计量资料数据,选用均值±标准差(x±s)来表示;针对计数资料数据,拟选用频数和百分率来描述。组间体质和生活方式的研究选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2组体质分布情况比较 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对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体质研究中得出脾虚质、痰湿质、气郁质、阳虚质、平和质的体质类型分布存在显著差异(P<0.01),具体结果见表2。

2.2 2组不良生活方式情况比较 经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2组间嗜食油腻、饮食偏咸、紧张焦虑、平素吸烟、饮酒、嗜清淡食、睡眠不足的不良生活方式分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结果见表3。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急危重症性心血管疾病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加重,以及当代生活压力的增加及节奏的加快,社会、心理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观念相对落后,使得AMI的发病率随着社会的发展逐年攀升增长,其居高不下的病死率不但对社会带来的危害也同比增大,对AMI的早期预防却显得极其重要。

中医学根据AMI临床表現特点将其归属于“胸痹”、“卒心痛”、“真心痛”范畴,对于“真心痛”的发病机理公认是“本虚标实”,认为机体年老体渐衰、阳气不足,七情内伤,饮食失调,过于劳倦等导致脏腑虚衰,其中心阳不足等本虚为其发病的基础,而痰浊、气滞、瘀血等标实为其发病的条件,二者相互作用使心脉闭阻,则见心胸猝然大痛,发为“真心痛”[4]。而体质是个体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体质在形成的过程中又受到先天因素、后天因素的综合影响,在临床诊疗疾病的过程中,对病因病机的探讨、对疾病病变性质的了解、以及对预判疾病的传变趋势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嗜食油腻、平素吸烟、饮酒、睡眠不足、紧张焦虑等,使得AMI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因此而发生改变,尤其是脾虚质、痰湿质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

通过该项临床研究结果证实AMI的发病与脾虚质、痰湿质有着紧密的联系,《内经》中记载“脾为生痰之源”,脾土虚弱,则运化失司,水液代谢失调,滞留体内而生痰湿,痰湿阻遏心阳,气机不畅,血脉不行,血脉闭阻而发病,若痰湿积聚日久,则痰阻血瘀,亦可发此病。现代人社会生活压力增高,忧虑过度,睡眠严重缺乏等,皆可耗伤脾胃之气,健运失司,则生化亏源,宗气匮乏,血脉不充,久则脉络闭阻,最终可致胸闷、胸痛而发病。因此综合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看出急性心肌梗死与中医学的体质因素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经统计学验证是存在紧密联系的。

本研究通过对AMI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和不良生活方式进行病例间观察对照研究,对AMI与不同中医体质类型以及不良生活方式的相关联系做了初步的探讨,提示脾虚质、痰湿质、气郁质、阳虚质可能是急性心梗的易患人群,平和质者多见于健康人群,为AMI不易患的体质,呈负相关。对嗜食油腻、饮食偏咸、紧张焦虑、平素吸烟、饮酒、睡眠不足的不良生活方式在AMI患者中也常见,而饮食清淡则多见于健康人群,年龄较大和男性这两个因素与AMI的发生也联系紧密。所以准确辨识患者的中医体质,可以掌握疾病的性质和发展趋向,从而有利于疾病的预防和诊治,从而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对已经发生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可为其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延缓疾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跃进,华伟.阜外心血管内科手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32.

[2]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8,33(1):1-8.

[3]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

[4]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52.

猜你喜欢
中医体质急性心肌梗死
淮安市中职女生原发性痛经的中医体质研究
中老年癌症易感人群的中医体质研究*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病中医体质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研究
经HAART治疗HIV/AIDS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初步探析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医辨证治疗分析
中医体质对穴位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