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正当时

2019-05-13 10:26赵兵
声屏世界 2019年1期
关键词:主题报道视角讲故事

赵兵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传统主流媒体,尤其是各级电视台越来越重视主题报道的宣传效果和传播影响力。电视新闻主题报道已进入到一个“双天线”(上接党和政府,下联基层群众)、有温度、有故事的新境界。通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个人化,可以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关键词:主题报道 温度 视角 讲故事

2018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先后推出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壮阔东方潮奋斗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建和谐家园》《大国工匠》《我奋斗我幸福》《创新发展笃定前行》等一系列主题报道,各省级卫视和地市级电视台也纷纷推出相关主题报道,以各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讴歌伟大的时代,赞美劳动者,推崇英雄,聚集正能量,形成强大共识和合力,推动社会进步。可以说,电视新闻主题报道正当其时。

主题报道之所以能在今天的电视新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因为主题报道通常是新闻媒体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重大活动以及相关社会热点,而专门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一定深度和一定广度的报道。可以说,现在主题报道已经成为传统新闻媒体,尤其是传统电视媒体的一种主要报道方式。总结各级电视媒体2018年以来的主题报道不难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现在的主题报道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那种“高大全”“假大空”的模式,进入到了一个“双天线”(上接党和政府,下连基层群众)、有温度、有故事的新境界。

主题报道既要有高度也要有温度

主题报道是各级电视媒体履行职责的重点,也是引领舆论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电视媒体的责任使命所在。一直以来,电视媒体在重大事件、重要历史场合和国计民生等重大议题中不可或缺,同时重大主题报道也是全面展示电视媒体报道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平台。对此,浙江大学新闻系主任沈爱国教授提出了重大主题报道的“六个维度”概念,即重大主题报道要具有高度、速度、广度、深度、力度和温度。

主题报道的高度。所谓报道的高度,就在于是否能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代表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高屋建瓴,体现时代性和前瞻性。像2018年改革开放40年、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建党100周年等都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时间节点,还有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党员先进性教育等,也是我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战略主线。只有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重大主题的战略意义,并从新闻学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指导新闻实践,才能真正把握重大主题报道的灵魂和高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 新作为 新篇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再出发》《新时代担当作为典型风采》《壮阔东方潮奋斗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主题报道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宗旨。好的主题报道一定要有高的站位,大的背景。

主题报道的速度。主题报道大多带有政治色彩,宣传的意味比较浓,但其时效性容易忽略。众所周知,主题报道是由主题+报道组成的。既然是报道,它就应该具有新闻的一切属性,就要尽可能地追求速度。报道速度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新闻快速响应的机制。每一个成功的主题报道策划背后,一般都需要这种快速反应的创新性思维。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快速的反应、策划,一个是快速的采访播出。现在《新闻联播》播出的主题报道越来越追求时效性,许多报道都是以当天发生的新闻为由头引出整篇报道,大大增强了主题报道的时效。

主题报道的广度、深度和力度。广度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指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需要全方位地深入采访,时间跨度大,空间范围广;其次是指传播范围广、影响力大。这就要求记者要扎根基层,深入一线,要耐得住寂寞,学会积累,不能浮躁,要厚积薄发。所谓报道的深度,就是要体现报道的独特性和深刻性。就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还要像作家一样“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能够从新闻素材里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话,这也是一种深度。其次,报道的深度在于它触及了常人一时难以理解和一时难以把握的事物的本质,揭示问题的核心和思想的精髓,这样的报道必然是有深度的。深度还在于准确地挖掘思想内涵,没有思想再美丽的画面也无法触及观众的心灵。力度就是主题报道应該具有振聋发聩、直击人心的力量。

主题报道的温度。所谓报道的温度,就是重大主题报道中包含的人情味、故事性,报道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情怀。通俗地说就是“宣传新闻化,新闻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细节生活化”。报道中的生活味和人情味,可以提高新闻的传播力,增强新闻的感染力。新闻报道的最高水平是讲故事,讲好故事。从最近各级电视台播出的新闻中可以看出,讲故事现在已经成为电视主题报道的常用方式,只是讲故事的水平有高低,呈现的效果有差别。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最美基层干部》《大国工匠》《我奋斗我幸福》《新春走基层》《勋章的故事》等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些主题报道生活化的场景铺陈、细腻的情感演绎和大众化的传播方式,常常成为新媒体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的“热品”,受到网民的追捧和点赞。这些作品依托好故事的温度释放了主题报道的高度、广度、深度和力度,扩大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因此,主题报道不仅要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宏大的全景展示,而且要在微观层面上进行典型分析。入脑入心,可亲可信可读,营造强有力的舆论声势,扩大主题报道的政治影响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主题报道要选好视角讲好故事

通常情况下,主题报道为了凸显“重大”,往往会带有一些总结式的话语方式,很容易落入俗套。通俗地说就是假大空。这种报道叙事往往是从上向下传达式的官方视角。过去我们的主题报道大多是这种样式,而且还觉得很有气势。事实上,报道重大主题时,大气势不一定会有好效果。人们大多不喜欢说教,而喜欢听故事。从普通人的“微观”视角来看,讲述身边普通人的故事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好的主题报道就是春风化雨、不着痕迹的好故事。《新闻联播》推出的《家风是什么》《你幸福吗》《大国工匠》《我奋斗 我幸福》《新春走基层》等主题报道,就是从老百姓的“微观”视角来反映大主题,以娓娓道来的故事,把宏大主题演绎成老百姓身边的“家长里短”。只有让普通人成为新闻的主角,用老百姓的立场和视角来表情达意,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讲述故事,才能给观众带来真实性和代入感。

只有以人民群众为中心,才能收获大众的青睐;只有为这个时代代言、为人民发声,才能让作品喜闻乐见;只有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作品。因此,我们在进行主题报道时,不仅要对上接好“天线”,还要对下连好“地气”,通过“主题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个人化”手段,将“家国天下”的宏大主题叙事落细、落实到老百姓身上质朴真实的获得感和发自内心的爱国深情。在打造强国富民主题和吐露普通百姓心声之间,建立起富有说服力的逻辑关系和现实联系,使“大国”与“小家”“国家利益”和“个人诉求”辩证统一、相得益彰,赋予报道历史纵深感和视野开阔度,不断增强重大主题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主题报道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主题报道要防止“空洞化”。这种“空洞化”主要表现为主题报道缺乏思想,就是没有把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现在报道之中。有的主题报道虽然具有“思想”的外壳,但其思想和新闻素材并不吻合,牵强附会,充其量是把政治语言强加在新闻里,形成“两张皮”,造成“主题”和“报道”的双重伤害。

主题报道要当心“空转”。主题报道的“空转”主要表现为:记者习惯泡在材料堆里,为了完成任务例行公事。虽然也是用了讲故事的表现手法,却往往是主题先行,缺乏扎实的新闻素材支撑。这种空有“思想”的说教故事,满足于仪式化的表演,没有深入基层一线,缺乏泥土的芬芳,犹如空中楼阁,是形式大于内容的假把式。

主题报道要当心“用力过猛”。当前,新闻报道面临着纷繁复杂的舆论场,噪声多,干扰大,尤其是在受众喜好下沉的当下,正能量的新闻报道也会面临曲高和寡的窘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防止为了争夺舆论场出现的“煽猛火”“下猛药”而用力过猛的情况。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容易引起受众的抵触和排斥。主题报道要遵循受众接受规律,懂得报道尺度和火候,用真实的事实、真挚的感情赢得受众的信任,要防范虚假和过分的煽情。

(作者单位:宁波广播电视集团)栏目责编:乐 禾

猜你喜欢
主题报道视角讲故事
听冬神讲故事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对电视主题报道的反思与探索
真实世界的寓言
论电影中角色参与的心理快感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