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妈妈都可以“持证上岗”

2019-05-14 06:40陈禾编辑秀婷设计庞婕
妈妈宝宝 2019年5期
关键词:抽屉基点育儿

文/陈禾 编辑/秀婷 设计/庞婕

Professional

陈禾

教授

经历/亲子教育专家、应用心理学教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顾问、陈禾亲子教育研究室主任。

一般职业都可以通过培训,学会了技能,考试过关,就获得证书,可以持证上岗。但妈妈不是一项职业,养育孩子的智慧也不可能通过培训来获得,更不可能在获得多高的智慧后才来当妈妈。那么,妈妈的育儿智慧是怎么来的?从哪儿开始?怎么发展与积累?

智慧的基座

智慧的源头是知识。知识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常识,是生活中接触人与事的过程中逐渐习得,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心智力量,例如耐心、细心、用心、在意和创意。这五项待人处事的基本能力,都是在面对事物及解决面对问题的思考过程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所谓思考过程,就是在解决“是什么”、“怎么回事”、“该怎么办”这三个问题的心智活动,不管问题最终有没有解决,你都会获得“经验”,这些经验便是常识。常识指导你用最好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面对的难题,这个过程中你就会不得不用上这5种能力:

●耐心:我失败了,为什么?因为急躁、急于求成,没有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于是渐渐悟出做事必须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样渐渐就培养出耐心来。

●细心:我做了,为什么效果不理想?因为浮躁,沉不住气,没有抓住事物发展的每个环节,于是渐渐领悟到粗心的害处,养成心平气和、注意每个细节的习惯,这样做事就会细心。

●用心:我很努力,为什么总是看不到效果?因为毛躁、没认真学习,总是应用已有的三招两式。在了解并接受事物的特点后,就渐渐学会按事物发展规律去思考可行有效的做法。

●在意:总是在事物出现了状况后才来思考怎么做,结果拆东墙补西墙,没有全盘规划,出差错是必然的。于是保持一定的敏感度,随时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不耽误处理的时机。

●创意:为什么认真在做,总是不能把事情做好?多动脑筋,换个做法,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时代在改变,原有的做法不能应对新的需求,目标没变,但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必须随着新的形势而创新。

这5项做人做事的基本能力,在当了妈妈后将发挥巨大的作用。如果说妈妈的智慧是一座大楼,那么这5项能力就是大楼的基座。基座越稳,大楼的抗震力就越强,不必担心随时倒塌。

那么,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座搭建起来了,智慧从何而来?

每一项育儿知识都是发展智慧的一个“点”

从准妈妈到妈妈,每个妈妈建立的第一个育儿意识就是“爱”,而在这同时,都或多或少地学习了一些婴儿的特点和抚育婴儿的方式方法。“爱”是基点,从这个点开始,和学习到的育儿知识个别连接成“线”;有些点是直接相关的,就在同一条线上,不相关的,就和基点连成另一条线;然而,总有一些点是互相影响,互为辅翼的,于是又有互相交错的连接。这些线串连起来的发展脉络可用下图来表示:

从“爱”作为基点,通过“线”把基点和习得的知识点连接,并不断地延伸,这些线代表的便是妈妈的成长。不论这些线有没有交集,在任何一个成长阶段,都可以截取一个横切面,这个“面”表示的就是妈妈在那个阶段的智慧。

在教养智能上,每一项知识的领悟都只是一个“点”。例如:宝宝的情绪表达方式、宝宝的视觉发展、促进宝宝触觉神经发展的抚触、宝宝的学习方式等等,这些知识,只要妈妈学习、领悟了,这些点便会和基点的“爱”链接,纳入“线”的成长轨道上。

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某些知识点,例如“宝宝不听话,打一顿就乖了”,随着认知力的提升,自己又否定了这样的教养方式,那么这个点就会被屏蔽,在教养智慧的“面”上不再起影响作用。

知识点的链接构成的线性发展

所有的知识点都和基点的爱链接,在构成的成长路线上,知识就不是孤立的,它们会相互渗透、互为辅翼,原来理解得比较片面,渐渐就有了全面的领悟,于是在育儿的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不至于茫然,会尝试用上学到的知识。用,就是实践,也许用得不适当,解决不了问题,这时妈妈就需要思考,尝试改变方式,在经验中不断修正做法。因此,我们说这是知识转化为智慧的一条发展路线。习得的知识越来越多,形成的“线”也就越来越多,而且互相交错。可以说,每一条“线”的延伸,都是习得知识在进行“融会贯通”。如果不亲自抚育宝宝,就没有动手尝试的机会,知识没机会获得检验,只是纸上谈兵,学得再多,也只能作为谈天的话题,不能内化而形成智慧。

举个例子:宝宝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害怕各种噪音,一些妈妈就以为宝宝胆子小,采用各种训练宝宝“胆大”的方式方法,结果毫无效果,自己也越来越焦虑,以致经常情绪失控。如果妈妈学习了宝宝大脑神经系统的优化与统合的发展过程,明白了宝宝的害怕噪音源于天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原始反射功能,在宝宝出生后的头三年,通过适当的触觉刺激,促进神经系统的统合,就能渐渐提高宝宝的适应力,于是就不会茫然失措,懂得应用抚触按摩,增加与宝宝身体与接触和前庭系统的平衡感锻炼,这样开始有规划地加强对宝宝的训练,问题就能够解决。

从点到线的每一个“界面”,展现的就是智慧

在宝宝诞生后,妈妈的第一个智慧的“面”,就是接受宝宝爱的抚慰的有效方式:妈妈用左手抱着宝宝,右手托着宝宝臀部,这时宝宝双眼注视着妈妈的脸部,并以双眼为核心。妈妈和宝宝互相注视,脸上露出慈祥的微笑,用轻柔的语言和充满情感的眼神和宝宝“对话”,这种爱的传达与回馈,让妈妈与宝宝的情感交融,进入忘我的境界。这就是宝宝认识妈妈,强化亲子依附关系的过程。妈妈懂得这么做,就是育儿智慧。即使个性急躁、没耐心的妈妈,在这个实践过程中,也会受到宝宝期待的眼神所感染,渐渐学会轻、柔、慢的育儿技巧。因为没有双向互动的情感是不可能产生心灵的链接的,妈妈可以说是由于爱的能量,让她甘愿受到宝宝的“驱动”,调整自己的内在节奏去和宝宝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妈妈就在这个育儿的实践过程中提升了智慧。

再举一个例子:宝宝会爬行了,立刻到处翻箱倒柜,什么东西都要动一动,把抽屉拉开,把里头的东西拿出来,然后又放进去,再关上抽屉,反复地做,乐此不疲。如果妈妈没有学习,不知道宝宝这么做的原因,就会认为宝宝在捣乱,严厉地进行管教,不准宝宝这么做,于是宝宝哭个不停,后来不敢再做了,妈妈省事了,但宝宝的心智成长渐渐滞后,认知能力没获得发展,就会越来越笨。有学习的妈妈知道宝宝是在探索未知世界,他把东西从抽屉拿出,关上抽屉,再拉开,看看抽屉里有什么,然后把拿出来的东西再放入,关上抽屉,接着再拉开,把东西拿出来。一再重复这个动作,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体验,让他渐渐明白东西移动了,一时看不见,但它不会消失,于是渐渐地便建立起“物品恒存”的意识。这个守恒概念的认知,宝宝只有在亲自动手中慢慢摸索,才能领悟。如果妈妈没有这方面的认知,就不能在和宝宝的互动中积累教养的智慧。

“和孩子共同成长”就是说妈妈在陪伴宝宝成长的过程中,智慧不停地精进。这种精进模式,是由“点”到“线”,再由点线交错汇集而成的“面”。这个“面”,就是智慧的展现。

猜你喜欢
抽屉基点育儿
抽屉
抽屉问题
“抽屉”问题
偷偷摸摸育儿
谁是小偷
育儿神器
育儿Q&A
育儿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