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类来源”引发的教学思考

2019-05-15 10:54张坚
化学教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光合作用科学探究化学教学

张坚

摘要: 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2》教材中有关糖类的叙述,学生提出探究性问题,教师抓住教育时机,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构建学科观念,学会如何获取资源,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体验化学学科的魅力。

关键词: 糖; 糖科学; 光合作用; 科学探究; 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9)4004203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B

在高中化学教學中,针对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2》教材中有关糖类的叙述:“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才有的,而绿色植物属于较高级的植物,难道在地球的生命发展史上,没有绿色植物的时候,就没有糖类物质吗?”

这个看似平常的问题点中了教材的“盲点”。为了鼓励学生的质疑精神、培养科学探究意识,笔者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1 探究主题

糖类是否是光合作用的产物?教材的叙述是否存在问题?

2 探究过程

[资料查阅]人教版、苏教版、鲁科版等三个版本高中必修《化学2》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科学出版社出版、李艳梅等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二版)》、网站资源、中国知网收录的公开发表的有关糖类的论文。

[前概念](1)什么是糖类物质?(2)什么是光合作用?

[问题探究1]什么是糖?

糖类物质是自然界分布最广泛、数量最多的有机化合物,它存在于每一种生物有机体中,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物质。在化学和生物学上对糖类均有详细的叙述,现在科学上把糖化学、糖生物学和糖工程学统称为“糖科学”。

虽然最早科学家把糖类物质称为碳水化合物,实际上糖类化合物并不是由碳和水结合而成的,部分糖的分子式也不符合Cm(H2O)n的形式。因此,科学出版社出版、李艳梅等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教材中,把糖类物质定义为“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以及经简单水解能生成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的一类化合物”[1]。

那么,多羟基的“多”,到底多少算多呢?常见的葡萄糖分子中有五个羟基,核糖分子中有四个羟基,而最简单的单糖应该是甘油醛[2]和二羟基丙酮,它们的分子中都只有三个碳原子、两个羟基。因此,虽然没有明确规定多羟基的“多”到底是指多少个羟基,但是至少是在两个以上。

同样的,多糖和低聚糖(也叫寡糖)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没有明确规定含有多少个单糖残基属于多糖或低聚糖。学生发现,在科学出版社出版、李艳梅等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二版)》教材和人教版、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中,均称低聚糖可以水解生成2~10个单糖分子,但苏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却表述为“通常把由不到20个单糖缩合形成的糖类化合物称为低聚糖”。因此,学生认为,按照科学出版社出版、李艳梅等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二版)》教材的说法,低聚糖可以水解生成2~10个单糖分子,而多糖一般可以水解生成20个以上的单糖分子,但没有明确的数量界限。

此处,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糖的组成结构时,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糖类物质是否均是由C、 H、 O三种元素组成?”

[深度学习]糖的组成结构。

(1) 糖的结构特点

糖类是自然界中结构非常复杂的一类有机分子。一方面,单糖分子中存在醛基或者羰基,多糖和低聚糖由于是通过单糖复合而成的,结合的形式不一样,就生成了不同的官能团。另一方面,糖分子存在种类繁多的异构体,有链状的结构,有环状的结构,也有左旋和右旋的糖分子,如L葡萄糖和D葡萄糖。单糖在形成低聚糖和多糖时,连接的方式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产物,如葡萄糖通过β构型,连接的产物是纤维素,通过α构型,连接的产物则是淀粉。因此,在学习上,并不能将糖类化合物想象为就是羟基和醛基,或者羟基和羰基的简单结合。

(2) 糖的组成元素

高中化学教材主要讨论糖的种类、组成元素及相关性质,高中生物教材主要讨论糖在代谢中的作用,着眼点并不相同。而从目前三种版本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来看,对糖的组成元素均有不同的描述(见表1)。

由表1和表2可见,三种版本高中教材基本上认同糖类物质是由C、 H、 O三种元素组成,除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有机化学基础》教材的“资料卡片”栏目中明确叙述:“糖类化合物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其他教材均用具体的糖,来描述它们的组成元素。因为作为常见的糖,无论是高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的,还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基本上都是只有C、 H、 O三种元素。但是,学生在网络上检索时,发现了很多高中化学教材中没有涉及到的糖类。例如,低聚糖中的唾液酸,也叫N乙酰神经氨酸,从它的分子结构中可以看到,该低聚糖并不止有C、 H、 O三种元素,还含有N元素(见图1)。

学生发现,在三个版本高中化学教材中,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均没有对光合作用进行介绍,科学出版社出版、李艳梅等主编的《有机化学(第二版)》教材也没有介绍。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中,对光合作用的描述是“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光合作用是一系列复杂的代谢反应的总和,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见图3)。由此可见,光合作用的发生需要这样几个条件: 二氧化碳、水、光能、叶绿体及其中的色素等。

如果仅按此判断,可以看出光合作用似乎需要绿色植物,或者至少需要其中的叶绿体。学生的疑问很有价值。这样,教材中说“糖类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似乎是错的。此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又有学生提出:“是不是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经查阅资料,学生发现,光合作用远远比高中生物教材介绍的更复杂,光合作用可以分产氧光合作用和不产氧光合作用。除了绿色植物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外,像一些真核藻类,如红藻、绿藻、褐藻等,和高等植物一样具有叶绿体,也能够进行产氧光合作用。不仅如此,属于原核生物的蓝藻同样含有叶绿素,和叶绿体一样进行产氧光合作用。地球上氧气最早就是来源于蓝藻。事实上,现在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叶绿体就是由蓝藻进化而来的。据加拿大研究人员的一项新发现表明,地球上最古老的藻类化石约有10亿年历史,在此基础上推算,目前地球上植物赖以生存的产氧光合作用大约在距今12.5亿年前开始出现。

除了藻类外,某些细菌不具有叶绿体,但也可以直接由细胞本身进行光合作用,部分细菌如紫硫细菌、太阳杆菌等进行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但可以产生糖类。可见,光合作用的历史更加悠久,在地球生命的最开始即有光合作用发生,光合作用并不只是绿色植物才有的。

目前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低聚糖(蔗糖、麦芽糖)以及多糖(淀粉、纤维素)等均可以从光合作用的产物中找到,糖原等动物多糖、乳糖、半乳糖、壳聚糖追根溯源,也可以找到它们的源头就是光合作用。因此,地球生命来源于太阳确有其科学根据的。

3 探究结论

综合以上的探究,经过小组的讨论,学生得出结论: 人教版高中必修《化学2》教材中关于“糖类物质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的表述没有明显错误,如果能够叙述成“糖类物质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则更为贴切。

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查阅到一些有趣的资料: 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一些陨石中也存在糖类物质如二羟基丙酮等,说明糖类不仅存在于地球上,也存在于宇宙中。宇宙中的糖类是否也来自不同星球的光合作用,有待于科学家进一步进行探究。同样,生命的起源也未必是地球独有的。这些知识就留给学生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成为指引他们在科学道路上前行的明灯。

4 探究反思

目前高中化学教材的版本有多种,对同一个事物的描述也经常会出现不同,而科学讲究严谨求实,讲究精确。以一个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可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突破旧观念的羁绊,用新的思维方式来学习复杂多变、包罗万象的化学,唤醒他们对科学的追求,真正体验到科学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艳梅, 赵圣印, 王兰英. 有机化学(第二版)[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4.

[2]宋心琦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机化学基础[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81.

[3]于海林. 糖类分子都是由C、 H、 O三种元素构成的吗[J]. 生物学教学, 2017, (2): 68~69.

猜你喜欢
光合作用科学探究化学教学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家居布艺的光合作用
例析净光合作用相关题型解题中的信息提取错误与矫正
爱上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