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干部“公选”工作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特点

2019-05-16 03:04李敬
青年时代 2019年8期
关键词:基本特点公开选拔发展历程

李敬

摘 要:干部公开选拔工作是加强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是改革创新的实践成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及时总结公选工作的特点,比如测评体系的完整性、制度的批判继承性、用人导向的正确性等,为下一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助推公选工作健康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公开选拔;发展历程;基本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干部队伍建设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融为一体、协同发展。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经历了40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和成功做法,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梳理干部公开选拔的实践历程,总结基本特点,有利于进一步探索创新发展的对策、把握未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本走向、充分发挥该制度独特的功能与优势、推动干部队伍建设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一、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发展历程

干部公开选拔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孕育、形成以来,至今己经历40年的发展历程。40年来,干部公开选拔工作充分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取得了很大成绩。

(一)孕育形成阶段(1978—1982年)

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了正确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1980年重庆市公用局公开登报招聘,开启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先河。1981年《關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改变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

该阶段为干部制度改革打下拨乱反正,正本清源的思想基础;废除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得以确立和实施;对由个别领导人指定接班人的做法进行初步纠正。该阶段虽未正式提出“公开选拔干部”这一概念,但在思想理论上、社会环境上、实际操作上已具备了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通过业务考核检测人才这两个重要特征。

(二)实验探索阶段(1983—1987年)

1985年,浙江宁波市在公开选拔局级领导干部中首次运用了“公开选拔”的考核形式。1986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用干部的通知》要求大力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单项改革。

该阶段明确提出了“公开选拔”的概念;把综合考试引入选拔活动,具备了公选的主要特征;大力选拔年轻干部、建立后备干部制度、干部下派制度和选调制度,探索民主考评、调整不胜任现职干部职务,初步规范选人用人公信度。

(三)经验推广阶段(1988—1998年)

该阶段,吉林、江西、湖北、浙江等地相继采用公开方式选拔领导干部。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对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进行认真研究和总结,使其不断完善”,第一次把公选写入了党的全会决议里面。1995年,中央颁布《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对选任工作进行了经验总结。

该阶段进行了有效的制度探索,公选制度逐渐成为和委任、选举并行的干部选拔制度之一;试点面和选拔规模进一步扩大;选拔程序和方法不断完善和规范;选拔技术日趋丰富、科学;理论研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由中组部研究室具体组织协调,形成了一批有价值的调研成果;在保质量、提效率、节成本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探索。

(四)制度推行阶段(1999—2012年)

随着《关于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通知》、《全国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考试大纲(试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01—201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5+1”文件、《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的下发,全国公选干部考试科学化、规范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该阶段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范围已覆盖全国;公开选拔的职位,已从党政职能部门副职扩大到正职及一些选任制领导干部推荐提名人选;公选报名对象从本地区、本系统逐步发展到面向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留学生;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数量逐年增长。

(五)制度创新与理性反思阶段(2012年—)

该阶段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坚持“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扩大干部工作民主,提高民主质量,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专营者得利”的原则和方向,坚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20字”好干部标准,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注重基层、注重实干、注重公认的用人导向。竞争性选拔开始由注重制度推广转向注重制度理性以及选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干部公开选拔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从流程看:测评体系具有完整性

公开选拔的过程实质是对人才素质进行综合测评的过程。公开选拔在灵活吸收现代人才素质测评理论和技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干部素质测评体系。每个工作环节相互独立而又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统一性,比如各个环节的测评目的各自不同,却又统一于竞争择优这一总目的之下,都是为干部综合素质测评服务,是对公开选拔总流程中具体测评阶段的科学分解。具体分析如表1。

总结上表,有几个特别突出的特点:

1.测评方法多样性。通过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完备的测评手段,达到了对应试者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测评。首先,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测试方法的集成。公选考试并不是简单理解上的一种淘汰工具,而是多种人才素质测评技术的集成,它包括历史悠久的素质测评手段——笔试,和现代人才测评的最新研究成果——面试。笔试内容经过科学设计,面试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中鉴定、识别人才的重要方法。其次,以现代领导干部的素质要求和职位要求为立足点,对应试者的基本素质作出真实反应。第三,把笔试、面试和考察几个环节的测评目标进行了科学分解,既有分工又相互补充,强调综合评定。

2.测评内容的全面性。符合知识素质是基础,能力素质是核心,思想政治素质是指针的领导干部素质要求。首先把笔试细分为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考试,符合专博结合的要求;其次进一步细化公共科目,具体的考试内容为“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学技术及历史、国情国力、公文写作与处理”,进一步细化专业科目,其考试内容为“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政策法规知识”,对应试者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又如面试测评要素又细化为“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激励能力”等,既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其领导能力素质、个性特征等,又可以一定程度了解其价值取向和道德观。

3.测评结果的科学性。无论笔试还是面试的设计都紧密结合实际,呼应实际需求,建立在对领导干部素质要求和拟任职位要求的基础之上,测评手段科学、测评内容全面,既对应试者已有素质进行测试,又可对其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准确地反映了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保证了测评结果的客观科学。能够在笔试、面试两轮冲刷中顺利通过的应试者,其基本素质得到了比较可靠的保证,组织者可对其专业水准、领导能力、个性特征、发展潜力等有一个基本的评判。

(二)从历时看:制度的批判性继承与借鉴

我国古代选官制度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具体如下表2。

1.公开选拔干部吸收借鉴了古代选官制度尤其是科举制的合理成分(如下表3)。科举制虽然有内容陈腐和形式僵化的致命缺点,但合理成分却对现代公选提供了有益借鉴。科举制摒弃以财产、门第为选拔标准的落后观念,把考试作为主要手段,注重人的知识与才能,可以说是不平等封建社会制度下相对公平的制度,它使得人才的选拔更加具有客观性。虽然选拔的政治目的不同,方法手段不尽相同,考试内容不同,但公选正是吸收了这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和择优录用的选拔观念,借鉴了科举制把竞争性考试作为甄别和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把考试作为检验人才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的重要环节,使一切具备条件的人都能够参与竞争与选拔。此外,我国古代官员选拔制度注重公开、公平,实行官员回避制和任期制、有严格的官员功绩考核和晋升制、重视官员官德的建设等优点都对现代的公开选拔制度提供了有益借鉴。

2.公开选拔借鉴了西方文官选任制度中领导素质测评手段。西方文官制度和公选有诸多不同(如下表4),但我们不可否认其巨大的优点而立足实际借鉴其合理内核,不断用来完善我们的公选制度。如:可借鉴西方文官制度在注重职位分析基础上对智商情商测验等各种测评工具的综合运用;可借鉴其不仅考察知识、智力技能还要考察心理方面状况的广泛内容,借助心理测验进一步了解应试者的性情、意志反应等状况,增加考察的全面性、科学性。又如,西方文官制度注重加强培训工作,我们也借鉴了其合理之处,重视对所选干部进行职前培训、在职培训,提高其思想修养和业务能力。再如,西方文官制度特别重视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我们也借鉴了这一点,把加强行政道德建设作为公选干部必备的课程。

3.吸收了国民教育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和现代企业人才测评技术中的先进成果。国民教育考试、公务员录用考试在组织、题库建设等方面有不少先进经验,现代企业人才测评技术的评价中心技术、量化考核等做法也比较先进,公选对其进行了有效借鉴,不断完善工作程序,引进先进技术,建立考试题库,实现资源共享。

(三)从长远看: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我们把干部选拔任用的几种常见制度作以比较(如表5)。

传统干部选拔任用的固定模式和程序一般都是组织推荐、上级任命等,选拔任用方式上神秘化、封闭式的色彩太浓,缺乏人才良性竞争机制和有效监督机制,所以出现了以下状况:一是干部管理权限过于集中,在少数人中选人,由少数人来选人,形成了一把手管干部的不良事实;二是缺少有效监督,特别容易出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三是消极现象频出,如重关系而轻竞争、重表面而不求实、重领导而轻群众、重特殊而缺平等、重学历而不求知等。而公选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通过完整科学的程序设计、严密的操作过程,为广大有真才实学的干部提供了公平竞争、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在整个运行程序过程中,接受群众和纪检部门监督,扩大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更具有广泛性、公正性。广大党员干部也深切体会到公选的公平公正性,愿意通过这种方式找到人生的新舞台,所以,公开选拔对广大干部营造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勇于竞争、努力奋进的氛围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树立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7 卷(上)[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

[2]李烈满.健全干部选拔作用机制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央组织部党建研究所课题组.中国特色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改革拓展研究[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1.

[4]黄晓勇.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与党政人才培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基本特点公开选拔发展历程
抗战时期我军军事法制建设的基本特点
陈洪绶木刻版画中的“文人画”研究
谈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
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高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
走出公开选拔干部制度的误区
“德先生”和“赛先生”:中国政治精英公开选拔的研究框架和理论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