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粤剧进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2019-05-18 09:16张雪峰
考试周刊 2019年41期
关键词:粤剧传统文化文化遗产

摘 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展“粤剧进课堂”的做法,旨将粤剧为代表的区域传统音乐置于音乐教材,这对区域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粤剧进课堂”的意义,石牌小学的近三年的实践与做法,及由此产生的思考做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粤剧;文化遗产;课堂;传统文化

粤剧,岭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粤剧有坚实的历史基础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一度受到人们的喜爱。在广东、香港、澳门,甚至海外的唐人街等地常常有民间自发的“私伙局”活动,可见人们对粤剧的喜爱。传承近300年的粤剧在2009年9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广府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享有“南国红豆”的美誉。粤剧是岭南文化重要符号,正日益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品牌。

一、 “粤剧进课堂”的意义

然而,如今包括粤剧在内的很多传统艺术普遍呈衰落之势。且观众的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极其缺乏年轻观众的参与。如何地进行传播和保护粤剧文化成为目前最重要的课题之一。

近年来,有识之士纷纷提出“粤剧进校园”“粤剧进课堂”的理念与做法,旨将粤剧进入小学、中学、大学校园,将以粤剧为代表的区域传统音乐置于音乐教材,通过这种方式对区域传统艺术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对粤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天河区石牌小学地处拥有700多年历史的石牌村,村民对粤剧无比痴恋,村内潘氏宗祠的粤剧私伙局从不间断,学校凭借自身的地域优势,2008年组建了“石牌少儿粤剧社”。结合石牌社区“粤剧私伙局”的传统,通过少儿粤剧社的建设,培养懂得欣赏粤剧的大批小观众。天河区石牌小学于2015年12月被评为“广州市首批粤剧传统教育特色学校”。成为全区获此殊荣的唯一的学校。“粤剧进课堂”正式进入实质性阶段。

二、 “粤剧进课堂”的做法

学校从“普及——培优——整合”三个阶段,把粤剧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为粤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 普及:全校每班每周设一节粤剧课

2015学年起石牌小学大力开展“传统粤剧进课堂”活动。每个班每周一节粤剧课,在课堂上除了将粤剧知识融入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还在第二课堂中开展粤剧练功特训。在内容上学校通过改编粤剧故事,将尊敬师长、珍惜时光等主题编入,谱上广东小曲,受广大学生欢迎。

为全面普及粤剧知识、培养能欣赏粤剧的观众,学校专门聘请了一个粤剧教师、把粤剧教学引进课堂,探路粤剧传承。每周,学校每一个班的学生均在正规课堂学习唱、念、做、打、身段等粤剧基本功训练,打下扎实的表演基础;专业老师更以戏促功,提高了学生对粤剧曲目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粤剧的兴趣。多年来,石牌小学的粤剧项目红红火火,得益于有一批了解粤剧的小观众。

(二) 培优:每周开展两次小社团活动

在普及的基础上,学校每周还利用两个下午放学后的时间开展粤剧小社团的活动。长期聘请广东粤剧学校的资深老师及省、市粤剧团专业演员为培训教练,为学校培养粤剧人才。小社团的演练是表演竞赛的培训,教练学生几乎是一对一,从编剧到表演到器乐,均有一批发烧小友。

(三) 整合:声乐齐鸣粤韵操

石牌小学积极把粤剧传承融入校园生活。学校少先队广播站每天为学生播放粤曲经典小调,除结合读书节、艺术节开展粤剧知识比赛,还展示丰富多样的粤剧节目,如三、四年级开展“粤韵操”的练习、观赏粤剧动漫节目等,满足现代各种不同层次观众的不同需求。

学校体育科组组织师生在大课间时间齐跳学校自编自排的《岭南旗语·粤韵操》。粤韵操把粤剧的基本功融入大课间活动中,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感受到传统粤剧的韵律和美感。石牌小学力求粤剧得到更好的传承,为独具魅力的岭南文化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四) 辐射:社区联动促传承

石牌村民们非常喜爱粤剧,石牌文化活动中心常年设有“粤剧私伙局”,石牌小学毕业的学生就是村里粤剧传承的中坚力量。村里的“粤剧私伙局”骨干主动应邀到学校开设粤剧讲座、培训小演员,学校的粤剧小演员每年都会走进文化站表演粤剧节目。村委非常支持石牌小学特色文化传承工作,每年拨出特色经费28万支持學校的特色教育。学校社区的联手合力,对粤剧文化的传承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五) 收益:粤剧传承结硕果

近年粤剧社更排练《南国红豆》《穆桂英》《沙家浜》《昭君出塞》《穆桂英》《荔枝颂》《刁蛮公主》《拷红》《梦回太湖》等经典剧目曲目,分别参加“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全国蒲公英戏曲艺术大赛,获得广东赛区的金奖、银奖、铜奖。其中粤剧《沙家浜》《昭君出塞》获省、市一等奖,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国赛。在2018年8月的广东省中小学生地方戏曲展演中,粤剧《裱花》获一等奖。《广州日报》等媒体争相报道。

“粤剧进课堂”实施了近三年,除了在课堂上让学生了解粤剧历史,还分不同的年级让学生了解粤剧的唱念造打各种基本知识。

三、 “粤剧进课堂”的思考

石牌小学这些年的实践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就“粤剧进课堂”的认识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一) 粤剧曲目和内容的选择

充分调动公共传媒资源,运用多种不同信息载体,有选择性地选取粤剧曲目中的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教学内容,全方位地引导与培育受众。让学生在粤剧中体验情感,养成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培养学生对人生与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 曲目要适合学生的能力

学生通过唱词的内容可了解历史、人文、地理等文化知识。小学生对于粤曲的选择应把握适度,选择音域不宽,音调不高,作品难度不大,较容易唱的曲目。对那些有一定难度而又让人喜欢的好曲目,要给学生多听。在听的过程中感受,体验粤曲的情感,理解粤曲表达的内涵。

(三) 通过粤剧了解广府文化

粤剧的语言,基础是粤语。而粤语发源于古代中原雅言,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较完美地保留古汉语特征。结合粤剧的乐曲,从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进行改良与创新,可提升粤剧语言的艺术含量和感染力。注重粤剧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这对学习和了解广府文化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粤剧发展到今天,如果每一个地区都能重视粤剧,让粤剧更好地进入课堂和校园,发挥粤剧的功能,培养越来越多的粤剧观众,这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将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参考文献:

[1]蔡孝本,何薇,叶建卫主编.粤剧阅乐[M].广州:广州出版社,2016.

[2]罗铭恩,罗丽著.南国红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雪峰,广东省广州市,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石牌小学。

猜你喜欢
粤剧传统文化文化遗产
SINGING THE CHANGES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粤剧排场与粤剧传承
1949—1951年粤剧“戏改”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