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教学智慧 发展学生学力

2019-05-18 09:16龚继新
考试周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教学智慧课堂设计素养

摘 要:今天的教学能为明天的学生留下点什么?如何做智慧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关注的。顺畅清晰的教学设计,先学后教的自主学习,探索创新实验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从教学中发现智慧,从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设计;教学智慧;素养

今天的教学能为明天的学生留下点什么?如何做智慧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关注的。最近在市高一化学研讨会上,本市黄老师开设了一节《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的公开课,在这节课上,特别关注了学生化学素养的培养,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下面就聊聊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顺畅的教学内容、清晰的教学逻辑,突出了课堂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一) 注重教学过程的条理性

整个教学过程有几个清晰的板块:从侯德榜制碱的化学史引入、碳酸钠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入课题→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性质的获取→设计鉴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方案→学生实验验证→教师突破难点,最后,再次引导学生把目光转移到侯氏制碱法上来,提出侯氏制碱法制得的碱首先是碳酸氢钠,然后再将碳酸氢钠焙烧才能制得纯碱。那么第一步碳酸氢钠是如何制得的?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制碱原理。最后总结碳酸钠的性质并补充——水溶液呈碱性。正是由于其水溶液呈碱性,所以纯碱通常用来清洗油烟机、灶台油渍,还可以用来洗碗等,做到首尾呼应。既对课堂知识进行小结,又呼应了开头提出的情景。

(二) 注重教学活动有思维引导

整堂课恰当地应用好过渡语和问题引领,用清晰的线索引导教学过程。在每个板块前,都用了一个明确的设问,告知学生接下来学的主要内容。譬如:碳酸钠是怎样一种物质?有什么性质?能与哪些物质反应?以盐和酸的反应为铺垫,过渡到碳酸钠和碳酸的反应(渗透物质的转化观)?碳酸钠能不能与碳酸这样的弱酸反应?性质决定用途,碳酸钠有哪些性质呢?接着指出:碳酸钠也叫苏打,碳酸氢钠俗称小苏打,这两“兄弟”的名字仅一字之差,化学组成也只是细微的不同,一个构成的微粒是CO2-3;一个构成的微粒是HCO-3。这种细微的差别会不会导致它们在性质方面也存在着某些差异呢?如果有差异,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学生通过分组实验,知道了碳酸钠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如碳酸氢钠,接着提问过度,在为什么碳酸钠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如碳酸氢钠?如何突破该教学难点?

二、 先学后教,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就应该如同运动场一样,主角就应该是学生,课堂就应该成为学生的“学堂”。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许就是在他们文本解读得不全面或不准确,问题解决得不得法、不完善或有错误的时候,适时予以纠正,给予他们更准确的解读方向或方法指导!在这堂课中尽可能把时间交给了学生。“碳酸钠的性质与应用”这部分内容知识层面要求不高,便于学生自学,但知识零散,难以系统掌握,活动内容较多,教材中有四个实验、一个活动探究,实验难度较小,便于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所以,本节新的教学内容设计了:

1. 自主学习过程:通过阅读教材,自己获取Na2CO3和NaHCO3的性质;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自学或已有知识,设计区别Na2CO3和NaHCO3两种物质的实验方案。

2. 延伸学习过程:学生交流实验方案,展示实验原理、预期现象及结论,评价修正方案,判断可行性,最后实施实验。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又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中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三、 精心钻研 创新实验 突破难点

在实验方面,进行了实验方案、仪器或装置的改进。

1. 碳酸钠与碳酸的反应。向雪碧中加入碳酸钠粉末。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现象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产生气泡并形成泡沫,第二阶段是瓶变瘪,CO2量变少。然后投影雪碧配料,解释为什么一开始会产生气泡、瓶变瘪的缘由,学生应该知道是CO2被加入的碳酸钠吸收了,从而得出结论。实验现象应该说非常明显,也很震撼。

2. 对比实验探究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热稳定性

3. 在为什么碳酸钠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如碳酸氢钠?如何突破该教学难点?笔者采用双气球试验进行对比演示,这也是一个创新实验,结合定量,更具有说服力。更加直观明显地观察到两种物质与酸反应的现象上的差异分析原因时,引导学生宏观看现象,微观找原因来分析问题的本质。指出:

CO2-3需结合两个H+,离碳酸有两步之远,而HCO-3只需结合一个H+,离碳酸只有一部之遥,自然反应更剧烈,通俗易懂。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构建学生的微粒观,分析原因时要寻找问题的本质。大胆创新,实验效果明显,学生印象深刻。

总之,这节课堂设计流畅、过渡自然,让我们看到教师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变化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的学习逐步转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学生学习兴趣高,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融洽。

反思:

(1)作对比实验时,需跟学生强调一个原则,“只改变一个变量”

如:比较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分别跟盐酸反应时必须强调等浓度盐酸;采用双气球试验进行对比演示时,碳酸氢钠溶液中是否也滴入几滴酚酞试液,这样更具有说服力。

(2)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承载着大多数价态稳定盐性质的学习方法,也承载着多元酸形成盐性质的学習方法,所以不妨可以提及多元酸形成的正盐和酸式盐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如何转化?

参考文献:

[1]陈进前.关于高中化学课时教学目标素养化设计的研究[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12):1-3.

[2]邵传强.指向核心素养的高中化学引入真实情景的教学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8(5):12-15.

[3]钟志贤.教学设计的宗旨: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J].电话教育研究,2004(11):13-19.

作者简介:龚继新,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教学智慧课堂设计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互联网+教育”理念下教学智慧影响因素分析
让学生喜欢你的英语课
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彰显教学智慧,打造高效阅读课堂
高三语文高效课堂之有为有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