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自动化

2019-05-21 05:35文/林
印刷工业 2019年1期
关键词:印刷业书刊印刷

文/林 都

在我看来,印刷是个后知后觉的行业,即便是在较为先进的北美,印刷业也是传统行业中自动化程度并不高的行业之一。在接触了一些自动化案例后,2018年,笔者所在的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沉下心来,不依靠外部资源,走出了一条基于企业自身产品与业务结构定制的信息自动化之路,而这一切的尝试都缘自诸多印刷人对传统印刷融合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的向往,以及一颗颗躁动的心……

回顾2018,自动化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经过几年的摸索及对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浙江新华数码印务有限公司整个业务脉络在2018年逐渐清晰。公司有幸剔除了很多高投入低产出的产品,而专注于小批量、短版书刊产品的按需印刷。2018年,公司做了8000余个品种、近50万册书刊产品,印刷数量从1~3000册不等,品种数较上一年提升了350%。

与此同时,公司人员有了一定程度的轮换,新老交替难免会导致很多“坎坷”;且摆在我们面前还有两大技术瓶颈,即订单快速处理和高效加工生产。期间,我们大胆尝试,通过自动化处理系统接入原有的印刷流程,较为圆满地解决了问题。

作为一家试水数字印刷技术的传统书刊印刷企业,与那些一出生就带着互联网基因的数字印刷企业不同,无论是人力物力,还是技术实力业务能力,我们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制约。迄今,公司仍使用传统印刷ERP进行数字印刷订单、物料、生产及出入库管理。如此,带着这些历史包袱,所谓的信息自动化之路也是一年以来“积跬步,致千里”的“戏谑”。这一年,我们对集团的POD项目做了一套文件智能处理解决方案,搭建了数字资源库;对于短版、小批量书刊产品,从内部抽调人员进行自动拼版课题研究,实现了书刊的智能拼版;在订单管理、自动计价等模块开发中,对现有ERP系统数据库进行研究,受益匪浅,后开发并上线了移动端单页面网页应用系统(single page web application),实现了自动计价、查询等功能,后续还将考虑移植到微信小程序中,在一个更为广泛使用的平台上让用户获得体验感。

回首2018年,为什么说我们离自动化并没有那么遥远呢?一路走来,我们其实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工作,而所有的创新都来自于对基础性知识原理的提炼,并不高大上。以公司开展的自动拼版课题为例,我们深入到XML、JDF文件,对模板文件进行解析;对于书刊印刷企业常用的无线/锁线胶订、骑马订、精装等书刊装订方式,结合企业所配备的折配页系统,梳理出所有分帖折页方式,再通过计算机语言完成算法编写以实现功能。在移动端的选择上,我们摒弃了原生的安卓、IOS开发模式,选择了以游览器为终端的单页面网页应用作为交互方式,一套系统便解决了兼容问题。公司目前没有专门的信息部门,所有的实践与研究都来自于一群充满激情、活力及有着坚毅品格的年轻人。我们知道,只有公司从业人员才清楚自己的痛点所在,且任何研发投入必定受益于自身,如此看来,我们离自动化其实并没有那么遥远。

展望2019,“新制造”带来产业变革,互联网模式遍地开花

“上帝要惩罚谁,就让他去做制造业好了”。2018年,马云提出了“新制造”概念。对印刷业而言,2019年,行业的细分会越来越明显,且“新制造”下的印刷业将慢慢向服务业靠拢。

传统印刷企业的设备大同小异,服务已作为软实力而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小而美”的企业术业有专攻,围绕印刷融合了创意、个性定制等多元化服务,以自身过硬的技术和口碑树立护城河;“大而强”的企业则会转为印刷综合服务商,从创意、供料、加工、配送等着手为客户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但无论哪种,印刷都将只是最基础的一项服务。

正如开篇所讲,印刷是自动化程度并不高的行业之一。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非标准化产品带来的生产操作障碍,多工序隔离造成的信息孤岛,流程不透明导致的用户体验偏差。随着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的不断推进,印刷企业将会告别重资产、轻服务的局面,而生产管理则会逐步趋向于扁平化、自动化。

当下,印刷服务模式在融入互联网元素以后开始呈现出多样性,花几十块钱定制一本个性化台历、照片书、自传书等,已是相当普遍。这种快捷高效的“互联网+”印刷模式让我们传统书刊印刷企业相当汗颜。我们对接过一些社会客户,无论是作业规范程度还是工艺参数,都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实现彼此的沟通。或许,只有引入互联网模式,通过设定规则、开发模板等,才可以提供系列化、标准化、一站式的服务,而去业务员化的C2B模式也将蔚然成风;同时,再结合移动端应用,使客户的体验感大大提高;在接入企业自身信息化系统后,还可以实现企业应用、流程管理、用户入口等应用层级。

“智能制造”为印刷赋能,5G带来2019物联网元年

随着C9印包品控与评价体系的发布,相信会有一大批企业加快践行“智能制造”的步伐,探索优秀的模式框架及解决方案。即便如此,在2019年我们也许只能略见端倪——鉴于智能体系刚刚起步,尚需进一步加快推进和完善,以及投入产出的不均衡等种种原因,全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对于印刷业确实很遥远。笔者认为,通过自由搭配组成的离线/近线的柔性生产线则是一种不错的过渡方案。例如:配备扫码装置的三面刀裁切系统可以根据作业条码自动调节裁切参数,胶订线可以根据订单信息自动设定参数等,都是已经面世的高自动化设备,它们通过有机组合搭配,可以实现系统应用,大幅降低用工成本。

智能制造的核心是物联网,它通过设备传感器接入数控系统实现智能工厂布局。随着5G的不断深入,2019有望迎来物联网元年,而配合5G的高速数据传输通道,wifi工厂概念已然落伍。在目前大环境下,期待有更多的国内制造商着手对现有设备加装传感器的研发,等等,使现有设备焕发第二春,更好地发挥作用。

传统印刷企业不缺少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缺的是剑走偏锋的跨界大咖。让我们一起期待印刷业自动化进程新成果,期待光辉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印刷业书刊印刷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2019年书刊印刷企业经济效益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印刷业未来趋势预测及展望
出版物印刷将是喷墨印刷应用新的爆发领域
2019,印刷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绿色印刷
2013年我国印刷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