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扶贫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2019-05-24 02:32王虔
新闻世界 2019年5期
关键词:短视频传播

王虔

【摘    要】短视频因其简洁、低障碍、接近性、有趣等特性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新闻报道之中。通过短视频进行扶贫报道将有助于讲好中国扶贫故事、更好地向受众进行传播。在实践中,要注重保证作品的真实性、选取好讲述角度、在内容上平衡取舍、在表现形式上丰富手段。

【关键词】短视频;扶贫报道;传播

随着短视频在互联网传播中的兴起,这种表现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新闻报道中。近年来,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讲好扶贫故事、传播扶贫经验日益成为媒体报道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将短视频与扶贫报道结合,也成为近年来相关媒体从业者们探索的方向。

一、短视频的特性

打开手机短视频平台,“刷”上几个小时;运用各种APP录制短视频在平台上传分享……这些行为业已成为当下大众社交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以令人瞠目的速度迅速覆盖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网络视频的用户规模为6.12亿;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随着“提速降费”的加快实施和5G时代的来临,可以预见,未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为短视频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

短视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发展到如此规模,除了我国互联网建设长足发展带来的坚实基础外,还得益于其自身的种种特性:

简洁:目前短视频的时长大多为3分钟之内,随着“抖音”等平台的兴起,1分钟内的短视频数量在近年间大幅增加。因为耗时短,所以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同时,因为时间限制,一段短视频内所呈现的内容往往会直接明了地展示主题,受众也会更直观地接收到信息。

低障碍:单纯的文字传播会给有阅读障碍或文化水平偏低的受众带来困难,但短视频里“声音+画面”的表现形式则极大地消解了这样的障碍,短视频之所以能够覆盖近“全年龄”“全文化水平”的受众,较低的信息接收障碍是重要因素之一。

接近性:出现在短视频中的,不再是传统视频节目里的专业人员,而可能是每一个身边的人。短视频中所展现的内容,也更多的是普通人的日常。这样的亲切感和接近性,让短视频受到越来越多受众的欢迎。

有趣:各种短视频制作APP中所带的特效和讲述模式,可以让作品呈现出与传统视频迥然不同的视觉效果,这种“时髦”的包装形式加上制作者的生动表达,可以让短视频呈现出相当吸引人的趣味性。

此外,生动、富有参与感等特性让短视频与当今大众的阅读习惯相契合。因其鲜明的特性和蓬勃发展的态势,新闻媒体尤其是互联网媒体也开始越发多的将这种形式运用在新闻报道之中。人民网、央视新闻等入驻抖音,各媒体还倾力打造短视频专栏或特色节目,短视频正在成为新闻报道传播中的“新”载体、“热”载体。

二、扶贫报道与“讲故事”

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就,贫困人口从2012年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8年的1660万人,6年时间减少了8000多万贫困人口,连续6年平均每年减贫1300多万人。在扶贫工作中,涌现出了大量生动感人的故事和可复制可分享的扶贫经验。如何讲述好这些故事、分享好这些经验,成为从事扶贫报道的新闻工作者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过去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大量的扶贫报道还停留在展示贫困状况、介绍扶贫数据、传递扶贫消息的层面上。这些报道虽然向受众准确传达了信息,但由于内容的专业性、地域和人群的接近性等因素,相当数量的受众对此类报道并不感兴趣,在当今的媒介传播条件下,此类新闻表达也难以实现对大众的有效传播。因此,扶贫报道更需要从业者创新思路和方法,“讲故事”即为其中之一。在确保真实的基础上,一个生动的扶贫故事与一组直白的扶贫数据,哪一样更能引起普通受众的关注呢?答案不言而喻。讲述好扶贫故事,可以让受众更直观贴近地认识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感受干部群众战胜贫困的决心、了解一地扶贫脱贫的工作经验。一个优秀的讲述扶贫故事的作品,带给受众的震撼和留下的印象往往是深刻的、长久的。

以往的扶贫故事类报道中不乏精品,有优秀的文字通讯、精彩的摄影作品、厚重的视频专题片。短视频的兴起,又为扶贫报道“讲故事”提供了一个新途径。虽然目前很多普通录制者用短视频来传播新闻,但在真实性上,更多的受众还是会更信任具专业性的正规媒体;而短视频所具备的各种特点,又可以有效缩短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因此,运用短视频讲述扶贫故事、进行扶贫报道不失为一个可探索的方向。

三、用短视频进行扶贫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笔者于2018年参与了中英双语系列微视频《心迹》的策划制作,此作品采访贫困户、扶贫驻村干部、大学生村官、致富带头人、科技工作者、帮扶单位工作人员等扶贫工作亲历者,请他们讲述自己的足迹心声,通过这一个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展现中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决心、力量与成效,也为世界减贫事业分享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心迹》系列共11期微视频节目,从策划到完成共历时9个月。基于此次实践,笔者对“短视频+扶贫报道”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一)真实是作品的生命

在新闻价值中,真实性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新闻报道,真实性都是作品的生命。短视频由于是影像化表达,所以在讲述手法、节奏设置方面会有一些处理技巧,譬如设置悬念、增加闪回、调整叙述顺序等,以求让作品更加吸引受众。但这些所有“术”的运用,都应在不伤害作品真实性的基础上进行。在创作过程中,要時刻谨记自己创作的是新闻作品而不是影视作品,切不能因为追求“艺术性”“精彩度”而有意删减新闻事实甚至增加“情节”。《心迹》在所有的扶贫故事拍摄中,都在力求人物、故事、话语的真实,取消旁白、仅用简单字幕展示故事发生地和背景,贫困状况、扶贫做法、扶贫成效等关键信息都由主人公自己讲述,保证真实性与可靠性。正因真实,受众才能沉浸在扶贫故事中、准确接收视频中传递出的扶贫经验信息,作品也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故事讲述的角度至关重要

扶贫故事真实动人,如何在一个3分钟内的视频里将这份感动传递给读者?当选用一个大众熟知的题材,又如何“出新”“出彩”?这一切都需要在策划作品时找好讲述的角度。以《心迹》为例,其中一期短视频选择在被称为“悬崖村”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阿土列尔村拍摄,由于之前关于这里孩子爬藤梯上学的报道影响力非常大,如果再做此类相关的内容,势必会同质化。在策划这期视频时,编辑们了解到当地已将藤梯改建为钢梯,还建设了通信铁塔,很多村民通过手机直播成为“网红”,并推动了土特产的网上销售。所以这期视频决定从“通讯设施给村子带来的变化”这一角度进行讲述,通过村民“网红”的生动话语和生活变化,展示了信息通讯在扶贫工作中的巨大力量;视频还采访了铁塔建设的工作人员,展现了社会扶贫的巨大合力。这期名为《悬崖村的逆袭:这里盖起一座“塔”》的短视频,在短时间内“两微一端”阅读量破百万,引发网友热烈讨论。

(三)“取”“舍”之间要做好衡量

短视频时长上的限制,决定了故事内容不能太繁复,涉及人员不能过多,不然会对受众的信息接收造成困难。受众在观看短视频时,注意力大多并不完全集中,所以视频的内容要简明、主题要鲜明。在通过短视频进行扶贫报道,尤其是讲述扶贫故事时,要尤为注意突出主题、简化枝节。从事传统报道形式的编辑记者在刚开始接触短视频报道时,经常会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想把事情讲清楚但成品总会显得冗长”,其原因就是对内容的难“舍”。因此,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下,初期策划时首先要确定视频的主题集中鲜明;其次在选择主人公时,要选取最有代表性和故事性的人物,人数不要多;在背景信息的交代上,只选取和主题最相关的内容。观看短视频的受众大多数对扶贫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可对此类内容进行合理简化或淡化。

(四)采取多种手段丰富视频表现形式

短视频一大特性就是“有趣”,而扶贫报道却因为内容等原因往往会给人“枯燥单调”的刻板印象。要让扶贫报道短视频显得有趣,除了在讲述角度、讲述技巧等方面下功夫之外,利用其它手段丰富表现形式也是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把枯燥专业的数据转化成与普通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譬如现行扶贫标准相当于每天能买到哪些东西?易地搬迁的人口又相当于哪个城市的总人数等等。将这些内容通过视频展示出来,效果会比画面上单纯展示数字好很多。又譬如扶贫干部在讲述当地的经验做法时,可以将这些内容通过动画、特效等方式展现出来,丰富受众观看的趣味性。但所有展现手段都是为突出主题服务的,切忌为了形式上的“精彩多样”而冲淡了对视频主题的展现。

以上为笔者基于自身实践对运用短视频进行扶贫报道的一些粗浅思考总结。短视频的特性决定了其在未来的新闻传播中大有可为,而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之年,扶贫报道与短视频的结合也会涌现出更多的优秀实践作品。除了实景“讲故事”之外,动漫、手绘、Vlog等短视频表现形式也会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扶貧报道之中。短视频在传播中具备的特性将使扶贫报道更加生动鲜活,中国的扶贫故事和扶贫经验也将通过短视频这一与大众最为接近的平台而传播得更深更广。

(作者单位:中国网)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短视频传播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中国文学作品外译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
后现代视域下新媒体短视频的美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