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与第一乐章曲式分析

2019-05-24 14:21孟爽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主部曲式大调

孟爽

【摘 要】《西班牙交响曲》是拉罗在1873年完成的一部经典杰作,创作这部作品的最初动机是为了感谢并献给好友萨拉萨第的。精妙绝伦的作品加上萨拉萨第精湛技术的演绎,使这部作品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佳作。这部作品曲式结构独特,作曲技法匀称又有突破。

【关键字】西班牙交响曲;拉罗;曲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59-01

一、《西班牙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拉罗对音乐和创作抱有极大的兴趣,且尝试创作各种各样类型的音乐作品,但他早期创作的作品不为人们所接受,无法获得听众们的喜爱,甚至没有机会上演,也没能得到广泛的欣赏,但他面对这些挫折与打击并没有放弃对音乐的热爱,终于,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多年的积淀和不断探索下,于1872年创作的《F大调第一号小提琴协奏曲》,由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萨拉萨第在法国巴黎的音乐会上首次演出之后反响强烈,深受观众喜爱,赢得了无数好评并奠定了拉罗作曲家的地位。自己的作品终于得到世人的认可,拉罗受到了莫大的鼓励,同时为了感谢好友萨拉萨第继而创作了这首不朽的名作《西班牙交响曲》,献给对他帮助很大的小提琴家,感谢他在法国以及各地热情的力荐并精彩地首演了他的作品。用他自己的話便是:“伟大的萨拉萨第帮我打开了这扇绚丽的门”。1875年2月,萨拉萨第用他精妙绝伦的演奏水准在巴黎首演了这部极具感染力的宏伟辉煌的作品,使巴黎乃至欧洲为之轰动。《西班牙交响曲》光芒四射,尽显辉宏华丽,逐渐成为了各国演奏家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也渐渐成为了法国重大的国际小提琴比赛的指定曲目之一,在世界范围的乐坛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这位大器晚成的作曲家拉罗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家卓然不凡的优点,并非能够立刻为大家所承认,但对他来说,这倒是有益处的。”

拉罗的这部《西班牙交响曲》的曲式结构相当独特,大多的交响曲是四个乐章,而它却有五个乐章,与一部普通的组曲的乐章数量是一样的,可它显然不是一部组曲;这部作品的体裁实际上是一部小提琴协奏曲,因为它有小提琴独奏部分和乐队竞奏部分,但又比常见的协奏曲多出两个乐章,而且乐曲中没有华彩乐段。下面是对这部作品第一乐章曲式结构的分析。

二、曲式结构分析

《西班牙交响曲》的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快板,2/2拍,d小调,带有引子和尾声的奏鸣曲式。此乐章的曲式结构如下:

呈示部:引子(1-40小节)d小调,主部(41-64小节)d小调,连接部(65-87小节)d小调,副部(88-113小节)降B大调,结束部(114-121小节)降b小调;

展开部:(122-171)小节,降B大调、a小调、降D大调;

再现部:主部(172-196小节)d小调,连接部(197-204小节)升f小调,副部(205-230小节)D大调,连接部(231-252小节)D大调,结束部(253-272小节)d小调。

第一乐章中所表达的情绪沉稳激昂、刚强有力、蓬勃向上,其中第一主题的气魄雄伟与温婉柔情、动人而富有旋律性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对比,使这一乐章充满了民族风情和歌唱性。该乐章在整个结构布局上与此前的协奏曲有着明显的差异,彰显出拉罗别具匠心的结构设计。

1.呈示部(1-121)

呈示部中引子和主部旋律是d小调,副部旋律是主部旋律关系大调的下属方向调B大调,运用属方向转调这样的转调手法在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是经常被作曲家们所采用的。有一点较为独特的就是在引子部分与以往的协奏曲不同:以往的协奏曲通常是先由乐队奏出两个主题之后再引入独奏,而该乐章则是先由乐队和独奏轮流奏出主题的动机之后,乐队才奏出主题的前半部分,紧接着小提琴独奏部分连续出现两次不规律的琶音冲向一个高音,随后小提琴在低音区强而有力地独奏出主部主题。这样的设计使乐思得到了充分展开。副部主题的旋律不再是d小调,而是转到了d小调的近关系调降B大调上,这样的设计既与之前的主部主题不同,又使音乐内容多样,丰富了音乐情感和语言。

2.展开部(122-171)

此乐章的展开部也是比较有特点的,虽说这部作品没有华彩乐段,但这段由大量且快速的经过性乐句所组成的乐段是比较像协奏曲中华彩部分的。拉罗大胆创新,开创性地把华彩乐段放在了乐曲的展开部,这显示出拉罗在创作中结构设计上的大胆创新和新突破。

3.再现部(172-196)

再现部的主部旋律跟呈示部的主部旋律一样是d小调,但副部旋律运用同主音大小调的近关系转调手法转入了D大调,这也是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常用的转调手法,使乐曲前后富有变化,同时能够很好地稳定音级,使旋律更加丰富多彩。再现部的主部旋律和副部旋律之间的连接部是升f小调,升f小调的近关系大调是A大调,A大调的下属方向调是D大调,而接下来的副部旋律就是D大调。这样设计是为主部和副部的连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更自然而有过渡地引出了副部旋律。这样充满创意的调性转换手法紧密地连接了曲式之间的关系,完整又不失单调,音乐内容丰富又不突兀,显示出拉罗自身深厚的创作经验的积累。最后的结束部回归到了该曲的主调d小调,伴随着乐队慷慨激昂的竞奏,以一个强烈的和弦收尾,结束了该乐章。

三、结语

拉罗在经过各种碰壁与失败后以不同寻常的努力,执着地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行而不止,为浪漫主义音乐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给后世的作曲家们予以独特而深刻的启示。

猜你喜欢
主部曲式大调
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Op.81a“告别”第一乐章三个不同演奏版本的比较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G大调随想曲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论并列曲式的审美特征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演奏莫扎特《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KV216》的预先准备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