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与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比较研究

2019-05-24 14:21何阳
戏剧之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黔东南比较研究湘西

何阳

【摘 要】苗族曾经历漫长的迁徙,尽管湘西地区和贵州的黔东南地区都有苗族的存在,但由于地域、人文、审美的差异产生了风格动律完全不同的苗族舞蹈。舞蹈动律蕴含着一个民族的地域特征和文化内涵,以苗族舞蹈动律为切入点,对湘西和黔东南地区的苗族舞蹈进行比较研究,从而更好地推动湘西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苗族;湘西;黔东南;舞蹈动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110-02

苗族人民常年生活的地区以山地居多,曾经历过漫长的迁徙,分散在各个地域,主要以云南、贵州、湖南为主。不同地域产生了不一样的苗族文化,斯图尔德在对文化的解释中更强调环境 对社会文化系统的关系,并提出了“文化即适应”这一观点[1]。人是创造文化的主体,人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为了适应环境人类会进行相应的文化创造,其中包括舞蹈,“舞蹈艺术是一切首先在人类个人之中表现自身的艺术源泉。”[2]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以民间舞蹈多是以反映人类生产生活为主要切入点。“地理生态环境决定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生产技术,各民族也会对不同的自然环境进行适应。由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所形成的独特动作,会逐渐地化为舞蹈动作。”[3]而苗族又是一个分散的小聚居民族,本身的支系分化和地域的阻隔,使其处在不一样的文化环境中,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就会产生带有地方性知识的人文习俗和舞蹈文化,这也就解釋了为何湘西和黔东南虽同属苗族却产生了完全不一样的舞蹈风格特点。

一、湘西苗族和黔东南苗族舞蹈动律概述

(一)湘西苗族舞蹈动律。湘西苗族舞蹈的主要动律是摆,基本体态以舞蹈中的二点方向为准,双手扶胯,左脚靠着右脚在前虚点地,身体拧回一点方向,旁腰上下摆动,腮随动,手上也可做“女子梳头”动作,带有一种湘西女儿家的娇羞含蓄的状态;有原地正部位颤膝带动手臂划圆;还有双手自然垂至两侧,腰发力,转动身体,手臂随之甩动,类似苗鼓里的回身击鼓;苗鼓中常见的插秧、播种,纺纱也被提炼出来与鼓分离发展成为单一的舞蹈动作。湘西苗族脚下动律元素在提取过程中为了区别黔东南苗族的“一顺边”,将脚下发展成为了“提膝交叉往前落下”的踩踏动律,在湘西赶边边场节日里,当湘西苗族姑娘遇上心仪的男子就可以上前去踩男子的鞋,“踩踏”动律也是由此而来。还发展了湘西苗族特有的“梭步”,两脚并脚起跳,左脚为主力腿,右脚大脚趾内沿顺着地板滑出去,身体顺势倾斜,然后提胯并脚起跳做反面。湘苗的整体风格是以秀美内敛,清新细腻为主,湘西苗族舞蹈通常伴随着苗鼓的节奏(咚咚嗒/咚咚嗒/咚咚嗒/咚咚嗒/咚嗒/咚嗒/咚嗒/咚嗒/咚嗒/嗒嗒嗒嗒/嗒/咚嗒)。

(二)黔东南苗族舞蹈动律。黔东南苗族有奔放豪迈的木鼓舞,有热情炫美的锦鸡舞。以反排木鼓舞为例,“它的表演舞姿古朴粗犷、豪迈奔放,舞蹈时头、颈、腰、腿、手、脚一齐摆动,全身用力,扭摆整齐,潇洒和谐,快慢相间,在木鼓声、舞步声,吆喝声的强烈合音伴奏下,舞姿奔放,热烈,给人一种古朴悠远的感觉。”[4]黔东南苗族舞蹈情感丰富且炽烈,是这个地区特有的审美特征。黔东南苗族舞蹈动律主要是脚向下踩带动脆而有力的挑胸腰,重拍在下,手臂会随着胸腰和脚下的节奏进行大幅度的甩动,这和贵州苗族整体厚重且热烈的风格有关。黔东南苗族舞蹈中颇具特色的动作是“上甩手跨腿”动作,重拍在跨腿上,顺势胯和腰扭转一圈,将百褶裙在空中撒开,跳到动情处,演员还会带有黔东南苗族特有的呐喊声,边跳边发声宣泄着内心炽热的情感,黔东南苗族舞蹈整体风格是热情开放,厚重粗犷的,节奏型通常为咚嗒咚嗒咚嗒嗒/咚嗒咚嗒咚嗒嗒。

二、湘西与黔东南苗族舞蹈的动律比较

在民族民间舞蹈中,显要动作部位与动作彰显动作本质的特点与规律,显要动作部位与动作不仅可以用来区分不同民族舞蹈,甚至是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也会有差异。从两个地区的苗族舞蹈显要动作部位来看,湘西是“旁腰”,黔东南是“胸腰”;从核心动律来看,湘西是“摆”和“拧”,黔东南是“颤”和“抖”。湘西地区山路狭窄,偶尔仅供一人通过,因此其动律主要是旁腰的上下摆动,配合脚下半脚掌的轻踩,通常是走直线,有种爬山路且越怕越高的感觉。黔东南地区相对于湘西地区动作幅度更大,膝盖有弹性的颤动加上胸腰呈波浪状的抖动。

湘西苗族“摆”动律主要来自湘西苗鼓,湘西苗鼓具有悠长的历史文化背景且是湘西地区最为普遍的一种艺术形式,团圆鼓舞里基本动作是大摆,细摆和小摆,其中晃腰摆手是团圆鼓独具韵律的动作之一;在苗鼓里甩手梳头、跳鼓、猴儿吃桃的动作都带有身体的拧转,湘西苗族舞蹈也借鉴了苗鼓“身体拧转”的基本元素,从而发展了苗族舞蹈里“拧身舀水”的动作形态。

再比照黔东南地区,黔东南苗族人民会模仿锦鸡的样子打扮自己,会模仿锦鸡求偶的步伐,苗族人爱在胸前配带银饰,所以黔东南苗族人民经常会抖动胸前银饰模仿锦鸡炫美的状态,她们的银饰、花带、服饰以及造型扮相都会以锦鸡为审美参照。

三、湘西与黔东南苗族舞蹈产生差异的原因

湘西和黔东南地区苗族舞蹈动律除了受地理环境影响外,最大的差异在于湘西和黔东南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苗族舞蹈可以从生命的角度可分为三大类,即祭祖舞、生活舞和丧葬舞[5]。祭祖是对生命来源的尊重和崇拜,无论是湘西还是黔东南,苗族都有着共同的祖先“蚩尤”,尽管如此在祭祖形式上还是有差异的。黔东南苗族舞蹈“古瓢舞”,是流行于丹寨县苗族村寨中带有祭祀和自娱性质的最古老、最原始的舞蹈,以古瓢琴伴奏而得名。而湘西最为常见的祭祖舞则是每年立秋日举行的赶秋节,赶秋是流传在湘西苗族地区内容最丰富、保留最完整、气氛最热烈的传统节日之一。

从湘西与黔东南的图腾崇拜来看,也是有差异的。湘西地区多呈现为接龙舞,黔东南多呈现为锦鸡舞。湘西苗族人民认为“龙”可以保佑村民祛病去灾,风调雨顺,人丁兴旺,抵抗旱灾,所以在每年的秋后,大致是九至十一月间都会举行接龙仪式,跳接龙舞时会借用伞作道具;黔东南地区会借锦鸡舞对大自然和祖先的馈赠表达感谢。由此可见,无论是接龙舞还是锦鸡舞都是苗族分支受到各自区域的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影响的产物。

四、结语

民族舞蹈并不单纯是自然生态环境的产物, 而是以社会文化环境为主、其他因素为辅共同作用的结果。民族舞从本质上来说是性格舞,与该民族人民的性格息息相关。湘西和黔东南地区都有苗族,却出现完全两种不同风格的苗族舞蹈,这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忽略的好现象,代表着每个地域人民对自己本地区文化的认同,也正因为如此,地域之间民族文化的碰撞也会更激烈。在现有的舞蹈作品中,贵州苗族舞蹈作品占据大多数,离不开贵州人民的努力挖掘,舞蹈作为一种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各个民族文化和习俗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一定程度上,黔东南苗族文化对湘西地区苗族文化存在一定冲击力,但这也是一种动力,作为湘西地区的大学生,将湘西苗族与黔东南苗族舞蹈动律进行分析比较,更多是为了推动湘西地区苗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人看到湘西地区绚烂的苗族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文安.民族经济与社会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128.

[2]哈夫洛克·埃利斯.生命的舞蹈[M].傅志强译.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33.

[3]史红.舞蹈生态与中国民族舞蹈的特异性[J].文艺研究,2006(4).

[4]袁源.贵州苗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探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2(4).

[5]刘剑.贵州苗族舞蹈的场域性和生态型[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2).

猜你喜欢
黔东南比较研究湘西
诗书画苑
寻味贵州——黔东南
欢乐湘西
湘西 国画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Taking theLong Road我的黔东南马拉松之行
湘西芷江洽降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