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亚先、魏明伦、郭启宏比较研究

2019-05-24 14:20尹丹琦
戏剧之家 2019年8期
关键词:比较研究

尹丹琦

【摘 要】陈亚先、魏明伦、郭启宏是新时期戏曲作家的代表,其主要作品均在20世纪80年代大放异彩。对三位剧作家进行比较分析,有利于给现在的戏曲创作提供借鉴和思路。笔者根据三位剧作家的主要作品,从四个角度对其戏曲创作进行了比较分析。

【关键词】陈亚先;魏明伦;郭启宏;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8-0015-02

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曲创作进入一个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戏曲剧坛长时期的沉寂,终于在改革开放后焕发出新的生机。陈亚先、魏明伦、郭启宏三位剧作家就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三位所处地域不同、个人风格突出。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往往都“惊世骇俗”,成为了戏曲史上留得住的好作品。笔者将根据陈亚先、魏明伦、郭启宏三位剧作家的作品比较研究他们的创作风格。

一、剧种的选择

陈亚先先生是湖南岳阳人,出身于乡间,从民办教师逐步走上专业编剧之路。他的代表作品是京剧《曹操与杨修》,由上海京剧院尚长荣先生首演。其后他又创作过巴陵戏这样的当地戏曲作品。他的创作主要是以京剧和岳阳当地戏曲剧种为主的。

魏明伦先生是四川人,幼年即登台表演,逐步成长为优秀的戏曲编剧。他的代表作品很多,比如《巴山秀才》《变脸》《潘金莲》等。这些作品全部是川剧,蕴含着鲜明的地域特色。

郭启宏先生是广东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先后供职于中国评剧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他对剧种的选择更加多样化,既可以写昆剧《南唐遗事》,又可以写评剧、京剧、河北梆子等。除了写戏曲他还可以写话剧,《天之骄子》、《大讼师》就是其优秀的话剧作品。

综上所述,陈亚先主要以京剧创作为主,因为对家乡的情感,辅之以家乡地方戏的创作。魏明伦先生作品风格鲜明突出,只写川剧。而郭启宏先生中文系毕业,适应性强,驾驭多个剧种,风格多变。三人在剧种选择上都打上了他们成长的烙印。

二、语言风格的差别

魏明伦先生的创作以川剧为主。《巴山秀才》《变脸》的唱念充满着四川当地特色,多用一些当地俗语和俚语,戏曲语言可谓是本色当行。这种本色的语言刻画人物更加生动形象,观众听起来也通俗易懂,极大调动起观众积极性。比如川剧《巴山秀才》中袁铁匠骂孟登科的唱词:

“顺手之劳你不动,牛皮吹到半虚空。

何年何月你高中?饥民早进坟墓中。

孟登科、登科梦,少年考成白头翁。

民生疾苦全不懂,八辈子休想状元红!”

这段唱词看似通俗平常,却生动的勾勒出了一位“不开窍”的老秀才形象,表现出当地饥民对他的愤慨之情。批判了这种封建秀才只会吹牛皮,却不干实事,不懂民间疾苦,不解燃眉之急的特点。这几句唱词借铁匠之口,侧面塑造孟登科形象的同时,也正面表现出了底层百姓的直率,刻画出铁匠急躁、叛逆的性格,为后期人物的发展做铺垫。也可以为孟登科后期人物转变作鲜明的对比。

在俗语和俚语的运用上,川剧《变脸》很有特点,剧中多次出现“茶壶嘴儿”、“打牙祭”、“格老子”等颇具地方特色的语言。作者在口语的基础上恰当吸收了四川方言的语言成分。通俗浅显,本色当行,很有人情味儿。

郭启宏先生文采斐然,文章词赋精彩艳丽。他的作品甚至可以被称作诗剧。其昆剧《南唐遗事》将唱词与李后主的诗词融为一体,甚是精妙。

“连天哀怨风云惨,销魂独我情何限?

千头万绪无一言!

知奴意,感君怜。

此情须问天!”

这支唱词将李煜和周玉英两人的情感铺陈得很畅快。深情却倍受控制的李煜,含蓄却勇敢的周玉英,两人在前途未卜的分离中深情回望。该唱词化用了李煜《更漏子》一词中的“知君意,感君怜,此情须问天。”浑然一体,情深意切。

“念我李煜呀!愁千缕,恨万条,

愧如川,悔似潮,

心事儿难向苍天告,

止不住,哭号啕!”

此唱词是李煜在皇后娥皇去世之时的情感抒发。直抒胸臆,一泻千里。运用精妙的比喻、排比铺陈情绪,外化了李煜的肝肠寸断。“心事儿难向苍天告,止不住,哭号淘”无呻吟苟且之态,将委屈、哀伤表达得淋漓尽致。

陈亚先先生《曹操与杨修》用词古朴苍劲,语言有古体诗的韵味、楚辞汉赋的风骚。他将曹操的诗词与自己的唱词融为一体,气势雄浑开阔,酣畅淋漓。这里有曹操的一段唱词: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忧我三军,少马无粮。

德祖德祖,使我悲怆,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段唱词化用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与剧中曹操所处的情境浑然一体。杨修半年置办粮草,没有一丁点消息。曹操忧愁焦虑,只有公孙涵献上的杜康美酒可以暂时一解千愁。虽然满腹忧愁,该段唱词却也能感受到曹操的胸襟与气魄。

综上分析。魏明伦戏曲语言风格以通俗易懂,直白如话为主,平实的语言下充满了人情味儿。而陈亚先和郭启宏两人用词精妙,一个古朴开阔,一个华美艳丽。三人各成风格,唱词与念白与剧中人物十分贴切,有利于剧中人物的塑造。

三、创作题材的选择

三位剧作家作品语言风格不同,一方面取决于自己成长环境和所选剧种不同,另一方面取决他们塑造的人物身份、性格不同。三位作家均在不同素材下创作出了不同的人物。

郭启宏先生主要以历史剧创作为主。他很好地处理了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之间的关系。《南唐遗事》讲述南唐后主李煜國破被俘的故事。历史的真实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毒死了李煜。而剧中把冲突集中起来,赵匡胤毒死李煜,两人短时间内面对面吐露了心声,做了一个告别,把两人的情感复杂化,深化了其创作的艺术形象。该剧代表了郭启宏剧作的最高水平,其驾驭李煜、赵匡胤等历史人物的能力已经到达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陈亚先先生戏曲作品的故事核心依托于真实的历史人物。其京剧《曹操与杨修》将视点聚焦在曹杨君臣二人之间,将封建统治者与知识分子之间不可调和的人格矛盾放大到极致,以悲剧的形式展现给观众。

魏明伦先生也会选择真实的历史事件作为素材。《巴山秀才》就是以光绪二年,四川东乡县于科的案件为蓝本进行创作的。他将于科变成了孟登科,将结局变成了大悲剧。突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批判了清末政府的官官相护,用秀才这个形象点醒众人。

三位剧作家都有选择历史题材进行创作。他们依托古人,发掘、丰富所创作人物的情感。用历史剧创作对他们所处时代,所处社会进行反思和探索。

四、作品结局

三位剧作家的代表作品都是以悲剧结局的。陈亚先《曹操与杨修》君臣二人惺惺相惜,互相欣赏,可谓是难觅的知音。但是君臣之间不可调和的人格矛盾,地位的不同,性格的不同还是促成了杨修被杀的大悲剧。曹操本身疑心极重,作为君主既求贤又妒贤。而杨修高傲又咄咄逼人,什么时候都不肯退让一步,两个人共同把结局推向悲剧。魏明伦《巴山秀才》则是一波三折,袁铁匠的死点醒了迂腐的老秀才。本以为自己的力量可以改变世界,可以把贪腐的当权者拉下台,最终却还是被慈禧赐了毒酒。郭启宏《南唐遗事》中的后主李煜和大宋皇帝赵匡胤并没有表现出那么尖锐的矛盾,两人第一次江边见面甚至有一些互相欣赏。赵匡胤在是否灭掉南唐王朝这一问题上还有过动摇。李煜的女人让赵匡胤羡慕,李煜的诗词传遍江南让赵匡胤觉得民心不稳,他们都没有办法左右自己的选择和命运了,最终赵匡胤在惋惜和后悔中送走了李煜。

中国古代戏曲作品往往是“大团圆”的喜剧结局,但三位剧作家的代表作品无一例外选择了悲剧结尾,使主题的表达更加深邃,倾吐了他们对社会、时代的反思与探索。

笔者通过具体作品从“剧种”、“语言”、“题材”、“结局”四个角度比较分析了中国当代三位著名的戏曲剧作家的创作风格,希望通过三个代表作家,窥见20世纪80年代新时期戏曲剧作家的创作状态。能够给现在戏曲创作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路。

参考文献:

[1]薛若琳、王安葵主编.中国当代百种曲(第五卷)[M].南京:江苏美術出版社,2007.

[2]谢柏梁.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比较研究
论经济责任审计与绩效审计之比较研究
国内外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比较研究
论中外狼文化写作中的生态意识
“藏匿”与“炫耀”式景观中植物种植的美学比较
唐寅仕女画与喜多川歌麿美人画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