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语境下日式美学的华语表达

2019-05-24 14:21蔺安慧袁智忠
戏剧之家 2019年9期
关键词:物哀

蔺安慧 袁智忠

【摘 要】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以西方美学为参照,立足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作品,提炼确立了三个日本文化中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幽玄”“哀”和“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岩井俊二凭借《情书》掀起了日本电影的复苏,是使世界开始关注日本电影与日本美学的三大导演之一,其电影展现了浓烈的日本传统美学风格与审美文化,准确表现了日本的民族心理。《你好,之华》作为“中国版《情书》”,在叙事、意象、视听上都极具日本美学特色。

【关键词】日本美学;幽玄;物哀;寂;《你好,之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9-0092-02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次提出“美学”这一概念,一百多年后,明治初期,西周、中江兆民等人将相关著作引荐到日本。在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日本先后产生了种种不成体系的,零散的本土美学思想,直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立足日本传统文学艺术作品,从“美学”理论出发,对日本传统文艺作品中三个基础概念——“幽玄”“物哀”“侘寂”广而体现的概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日本古代文论中的一系列概念进行了美学上的提炼,最后确立了三个最基本的审美观念或称审美范畴,就是‘幽‘哀(物哀)和‘寂。”[1]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岩井俊二带着《情书》一举成名,“和周房正行、北野武一起被称为使世界开始关注日本电影与日本美学的三大导演。”[2]他的电影节奏平静舒缓,画面淡雅优美,故事清新感人,情绪温馨朦胧,“在叙事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带有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的接受……在审美风格上体现出浓烈的日本特色。”[3]文化是艺术创作的土壤,只有立足日本传统美学观念,才能领略岩井俊二电影的美感与精华。《你好,之华》作为“中国版《情书》”,在叙事、意象、视听上都极具日本美学特色。

一、幽玄之美

“幽玄”最初是一个汉语词,多见于哲学文献与佛教文章中,后在日本歌学的建立与发展中被引入与发展,在其原本含义上不断演变丰富,逐渐艺术化、独立化,最终成为日本古典文化的关键词,日本传统文学的最高审美范畴之一。

日本现代美学家大西克礼在《幽玄论》中分七点详细阐述了“幽玄”的概念,本文仅说电影中相对明显的四点。

第一,隐藏。即“审美对象被某种程度地掩藏、遮蔽、不显露、不明确。”[4]正如夏目漱石说“I love you”能翻译成“我爱你”而要翻译成“今晚月色真美”一样,是一种委婉隐秘的趣味。第二,“‘幽玄是 ‘微暗、朦胧、薄明,是与‘露骨‘直接‘尖锐等意味相对立的一种和缓。”[5]是一种无限幽深之处的无限意境之美,是心领神会的无言含蓄,是“曲徑通幽处”“霞满春花之所”。第三,是带有阴翳的寂静和寂寥,带有难以捉摸的飘悲伤,是“秋空夕暮,杳无音信”。第四,是“深远”。这里的深远并不是物理层面上的“深”与“远”,而是指思想、意义、精神等抽象层面上的复杂感触,深奥复杂难解的思想。如王筠“究竟微妙,洞达幽玄”,佛法《一心金刚戒体诀》“得诸法幽玄之妙”等。总结来说就是一种隐晦朦胧,委婉清幽的审美倾向,比起具象化体验更注重作品所带来的飘忽摇曳的气氛和情趣。

在《你好,之华》中,处处都透露着这份难以言说的“幽玄”感。整部影片的叙事情绪极为宁静,几乎没有剧烈的戏剧矛盾与冲撞,以一种洁净素雅的样式,描绘出了三代人的青涩情感。少年时代的之华与尹川,尹川与之南;中年时代的之华与尹川;老年的陈桂芝婆婆与英语老师,甚至是一带而过的飒然与她暗恋的同桌。每对人物之间的情愫都是暧昧的,婉转的。明确点出的感情只有少年时代之华对尹川,尹川对之南,飒然对同桌,其余的情愫都是含混不清的,然而即使是这份明白的喜欢也极尽含蓄,少女之华借着照顾同学和帮给姐姐送情书的名义与少年尹川接触,少年尹川则是写了一封又一封情书,直到最后两人都没有将“喜欢”二字从文字变为语言。这份看似明确的情感也隐约蕴含着别样的韵味,少年尹川有过对之华的喜欢吗?年少时之南对尹川心动过吗?从中年尹川对过去的回忆,即使知道通信的是之华也继续通信的行为中,从少女之南毕业之前找尹川帮忙修改发言稿里,观众似乎能找到一丝飘渺的答案,但充满了含混感,这份含混感同时存在于中年的尹川与之华、老年的陈桂芝婆婆与她的英语老师的情感中,正是这份含混、不确定的“幽玄”美,给观众以悠长绵延的回味体验。

二、物哀之美

“物哀”是日本文化中最广为认知的部分,“物哀”在日语中写作“物の哀れ”。需要注意的是,“物の哀れ”中的“哀”,并不是中文语境下的“哀伤”。日本物哀观的提出可以追溯到11世纪,本居宣长在《源氏物语》中讲,“物”就是认知感知的对象,“哀”即为认识感知的主体。“物哀”就是在接触外界事物时内心油然而生的幽静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并不仅仅局限于“哀伤”,还有着包括“哀伤”在内的“爱怜”“赞颂”“歌咏”“珍惜”等诸多情感体验。叶渭渠先生在他的著作《物哀与幽玄:日本热的美学意识》中提出,“物哀”的内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对人的感动,尤以男女恋情最为突出;二是对人世间万象的感动,蕴含在对人情世态的咏叹里;三是对自然万物的感动,尤其是自然变幻的无常感,这种无常感具有的审美价值便是“物哀美”的精髓。

《紫文要领》中讲,世间万物都有其情致,若能在心中将这些情致一一感受,便是“知物哀”,“知物哀”是一种通过“知”的活动,将“物哀”为客观对象进行的审美活动。《你好,之华》中,之华这个形象非常能表现“知物哀”。王向远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知物哀”成为审美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静观”,即在参与体会过情感后将自我从情感中抽离,以一种置身度外的超越态度对这份情感进行观照。在之华敏锐地觉察到尹川对姐姐之南暗恋的情感时,虽然很伤心,但还是抱着一种可以理解的状态,愿意帮其介绍姐姐,夸奖姐姐,帮助他给姐姐送情书,哪怕是最后被尹川拒绝,尹川与姐姐交往,她也没有沉浸在悲伤或是愤懑中。多年后结婚再提及旧事,也只是平静回忆。这样的态度正是“静观”,达到了“知物哀”的审美境界。就《你好,之华》的观看而言,电影与观众建立了一个纯粹的体验关系,一直作为观影者的观众,在“参与”中“旁观”,也跟着导演进行了一次“知物哀”的审美体验。

“物哀”追求一种转瞬间的微妙体验,但瞬间意味着消逝,意味着死亡,因此“物哀”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悲”的倾向,并由此产生了对永恒瞬间的思慕与追求,带有悲剧美的色彩。如同《情书》中女藤井树父亲病逝后所见的冰下蜻蜓,死去的麻雀是这份美学的又一典型体现。除此之外,还有多次出现的水果罐头和贯穿影片始终的之南的毕业演讲稿。罐头是为了能够长时间保存新鲜的水果,不断传递演讲稿是为了留下之南的音容笑貌和曾经美好的学生时代,但人死不会再复生,罐头也终有一日会过期,学生时代的光阴也早已过去,出于对永恒追求的这些物,都因永恒的无法实现而悲与美。

三、寂之美

与“物哀”一样,作为日本美学概念,“寂”也不是汉字意义中的寂静之意。“寂”由“侘び”和“寂び”构成,“侘び”原用来形容物品是古旧的、破损的,甚至是寒酸的。后渐渐用于日本茶道,成为茶道的一个理论,意义也演变为外表朴素粗糙但内在充满了美的质感的一种状态。“寂び”原也是一个普通名词,指在时间中流逝。后在俳句的发展中被重视并开始理论化,变为一种从古旧事物中展露出的美感。王向远学者在《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中从三个层面讲述了“寂”的意义,分别是“寂声”“寂色”和“寂心”。所谓“寂声”,就是字面意义上的“寂静”。在“静”中感受宁静的美。表现上或是直接对静进行描写,但更多是通过展现环境的声音来营造“寂静”的感受。所谓“寂色”,是指审美对象带有一种陈旧朴素却有十足韵味的视觉感受,给人以“朴素”“清雅”“简洁”“大方”“幽静”“自然”“端庄”之感,是一种带着些许禅意的审美体验。最后的“寂心”是一种心理层面的态度,指通过发挥自身主觀能动性,克服外界客观环境的制约,达到内心的清静,进一步生发出“淡泊”“恬淡”“清淡”“宁静”“豁达”“开朗”“旷达”等心境。在色与声中品味,在心中贯通,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电影里,“空寂美”在叙事、色彩、构图、人物等方面得以体现。

《你好,之华》整部电影都充满了平和素雅之感,没有非常激烈的戏剧冲突,高潮部分也不过是儿子离家出走时的一个长镜头,配乐也多是清新优美的钢琴,色彩上以淡蓝为主调,辅之以大片的纯白与轻暖的桔红,鲜少有高明度、高饱和度的颜色,视听语言上始终保持着一种平和克制,这份平和克制同样在人物上得以体现。人物没有激烈的情绪表达或是偏激的执念,年少的之华发现自己喜欢的人喜欢自己姐姐只是伤心地哭了一场;母亲病逝后女儿虽然伤心但也依旧坚强;哪怕是难以接受现实的小儿子,也没有歇斯底里,只是在晚上沉默地疾走,一句“我没有家了”之后,坐在地上低声哭泣。情感上导演也进行了大量的留白设计,没有人知道之南为什么会离开尹川跟一个有暴力倾向的厨师结婚;也没有人知道之南患上抑郁症前后经历了什么;尹川为什么一开始就认出了之华却仍然要发那条微信;没有人知道尹川有没有喜欢过之华……这些含蓄的表达与有意留下的空白,留给观众无尽回味与猜想。

作为日本广为人知的导演之一,岩井俊二的电影处处流露着日本特有的美学观念,哪怕是全部使用中国元素,也依然表现出日本独有的审美倾向,展现出一种悲伤又温暖的气质。立足日本美学,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岩井俊二的电影。

参考文献:

[1]王向远.论日本美学基础概念的提炼与阐发——以大西克礼的《幽玄》《物哀》《寂》三部作为中心[J].东疆学刊,2012(7).

[2] 张婷.岩井俊二电影中的日本传统美学观[J].电影文学,2015(12).

[3] [5]王向远.释“幽玄”——对日本古典文艺美学中的一个关键概念的解析[J].广东社会科学,2011(11).

[4]王向远.论“寂”之美——日本古典文艺美学关键词“寂”的内涵与构造.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猜你喜欢
物哀
日本动漫的未来想象与“物哀”美学
动画作品中地域文化和审美意识的传播价值分析
浅析和服图案中的自然崇拜
《伊豆的舞女》中的“物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