咂摸叠词指向,破解情感密码

2019-05-30 03:26付绍清
语文建设·上 2019年7期
关键词:项脊轩亭亭叠词

付绍清

在赏析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时,多数执教者习惯以“多可喜,亦多可悲”为着眼点,通过分析项脊轩中人事变迁、家道坎凛,解读作者的遣}不之思和哀痛之情。假使从细处着手,致力于叠词的情感内涵挖掘,或许更能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项脊轩志》共用“寂寂”“珊珊”“往往”“呱呱”“默默”“亭亭”六个叠词,基本均匀分布于全篇。如果明确了每个叠词的人生指向,破译了每个叠词背后的情感密码,厘清了贯串叠词的情感脉络,就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王锡爵评归有光文章:“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项脊轩志》一文的艺术感染力就在于作者将沉潜郁积的情感蕴含在朴实的叠词之中。

第一段中“寂寂”“珊珊”互为应答,看似在描写客观环境,实则浸透着作者怡然自得、孤芳自赏的心境。正如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怎样描写有我之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进一步品读明了,“寂寂”是写作者得意于“杂植兰桂竹木于庭”的幽美自然风光,更是写作者“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时,宁静内心的自我陶醉、自我欣赏。加之“小鸟时来”,人鸟相伴,宁静而和谐,物我两忘,真有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怎一个“珊珊”说得。在明月高悬的夜晚,苦读劳顿,本应闭门休养,作者却忘情于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并时而高歌时而低吟,独享别人无法企及的静,有苏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与洒脱。

“往往”仅表达小门墙之多吗?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和上下文探究,有了别样的解读。小门墙是“诸父异爨”的产物,是家道衰落和分裂的信号。对于一般家族而言,分家是情理之中的事,可聚族而居是归家祖上遗训。归有光在《归氏世谱后》中称述其家族遗训云:“吾少闻先考之言,吾家自高僧以来累世未曾分异。”前文“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说明家族曾经是兴旺和谐的,强烈的对比中,平静的文字背后透露出作者无奈而沉重的悲凉,也引发了学生无尽的想象和思考:这是怎样一种凌乱的生活场景?是什么原因导致家族的分崩离析?“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个特写充分阐释了归家的裂变,因裂变而衰落,因衰落而凌乱,作者对归家现状的不满与失望溢于言表。更可悲的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由当初的南北相通,到用篱笆隔开,最后用厚实的门墙横亘。一向以和睦为荣的家族发生如此剧变,家庭成员之间到底产生了怎样的龌龊隔膜、矛盾甚至仇怨呢?这对昔日的官宦之家充满期待、意欲通过诗书重整家业的作者而言,是何其巨大的悲痛和伤害!通过前后链接、层层追问,学生的思维便向纵深发展。

整理轩中厚实的记忆,作者抓住三个重要人物——母亲、祖母和妻子,运用“呱呱”“默默”“亭亭”三个叠词,精练传神地传达出对三世变迁的无尽哀伤、对三位女性的悼念之情。试让学生细细品之,又各有其味。“呱呱”是尚在老婆婆怀中的姐姐的哭声,也是发自作者内心的哭声。母亲关心的是姐姐,作者为什么会哭?试想,作者八岁丧母,母亲的慈爱还要从别人口中得知,而且还是对姐姐的。自此,他没有撒娇的对象,没有母爱的滋养,在实现理想、振兴家业的路上只能孤独前行,能不怆然泣下吗?再度揣摩,循着姐姐的哭声,我们可以寻觅到一位慈爱的母亲。“某所,而母立于兹”。一“立”字活画出了一位仁慈善良的母亲形象,也流露出了作者对母亲的拳拳眷念之情。“娘以指叩门扉日:‘儿寒乎?欲食乎?”一“叩”一“问”反映了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也让读者不禁泣下沾襟。诚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古文辞类纂-项脊轩志)评语》)还可引导学生想象,在重男轻女的封建社会,母亲对女儿尚且如此,对儿子又会怎样呢?归有光《先妣事略》有言:“孺人比乳他子加健。”足见母亲对儿子更加严格。《先妣事略》还记载:“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龌龊,乃喜。”母亲爱子、望子成龙之心可见一斑。可儿子未成人,母亲已带着遗愿早逝。至此,作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怆已满怀。

“默默”除描述作者足不出户、孜孜以学的情态外,还可见作者读书清苦之状,后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便是明证。“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充分体现了祖母对有光功成名就的殷殷期盼之情,“久不效”“可待乎”饱含心酸又充满期待。以至于急切如此:“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问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祖母赠“象笏”,一个平常的举动,却给了作者强有力的鞭策。作者要接过这个“接力棒”,不知要承受多么巨大的责任压力和付出多少超常的艰辛。可事实上,他自19岁考取苏州府学生员后,命途多舛,六赴乡试,34岁才中举,将近60岁才考中进士。想到自己功名无成、老大无为,母亲、祖母的期盼落空,不禁长号。愧疚、失望、崩溃……一涌而出,真是撕心裂肺的剧痛。

作者对妻子的爱与念、喜与悲,无需千言万语、赫赫事迹,一言以蔽之,“亭亭”足矣。文末写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显然是在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如果引导学生向情感更深处漫溯,就会读出更丰富深刻的内涵。“亭亭”是妻子的象征。作者的原配妻子魏氏23岁嫁到归家,“从余问古事,或几学书”,漂亮贤惠,知书达礼,可谓德艺双馨,且彼此隋感笃厚,作者怎不睹物思人呢?“亭亭”是時光流逝的见证。枇杷树系妻死之年所手植,今已亭亭如盖,“死之年”与“今”对比,暗示今不如昔的感慨,给人无尽的沧桑之感,蕴含着无限的人生悲凉。“亭亭”是隋感的扣子。随着人事变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睹物伤怀,无一字言思念,思念之情却浸透骨髓。妻已亡,但爱永恒,作者对妻子深挚的爱情,不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褪色,而是像庭中的枇杷树愈发郁郁葱葱;作者时运不济,仕途坎坷,但他仍对未来功名充满希冀,希望自己的前途如庭中枇杷树焕发勃勃生机;归氏家族昔日萧条衰败,今日庭院枇杷树苍翠高耸,暗喻作者对归家健康、蓬勃发展的愿景。

在引导学生解析了每个叠词的内涵后,还应鼓励他们作更深入的探讨,准确定位每次悲(教学重点)在作者心中的位置和分量。

综观全篇,作者选取家庭生活琐事,反映了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但悲情的表达不是像平地的水四处溢散,而是通过叠词这个感情节点,沿着情感的脉络逐层深入。家庭失和,家族衰败,仕途失意,母逝妻亡,每一个情结都是一个痛点,但痛的内涵和深度又各不相同。作者眼见“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直至“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时,生发的是深长的忧叹;老妪转述姐姐的“呱呱而泣”、先母的“叩”“问”时,“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中,但还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大母问余“何竞日默默在此”并“持一象笏至”时,作者则“长号不自禁”,哭声啕啕,泪如泉涌,完全失控。由此可见,作者的感情由内向转为外露,由沉稳渐趋强烈。就是文末补叙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也是正文的自然延续和补充,感情较前者更充沛、更深厚、更丰富。

六个叠词是贯串文章内容的珠子,绾结作者情感的扣子。指导学生由叠词入手,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厘清文章发展的脉络,解开情感的扣子,这就是语文运用,语文实践;启发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破解文章的留白处、作者内心的隐秘处,这就是深度思维。这样的课堂才是实用型、智慧型课堂。

猜你喜欢
项脊轩亭亭叠词
《项脊轩志》教学设计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Space Fractional Order Schnakenberg Model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Asymptotic Dynamics of Non-Autonomous Modified Swift-Hohenberg Equations with Multiplicative Noise on Unbounded Domains
《项脊轩志》细节的秘妙浅析
细读文本,品叠词之美
用叠词写景
“的”字叠词招聘会
汤亭亭的《女勇士》
让叠词走进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