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要保持思维的高度敏感

2019-05-30 07:59冯渊
语文建设·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原材料观点事物

冯渊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想找一位公主结婚,但是她必须是一位真正的公主。……公主倒有的是,但王子无法判断她们究竟是不是真正的公主。

后来他终于找到了。检验一位真正公主的办法是这样的:老皇后在床榻上放了一粒豌豆,然后取出二十张床垫子,在这些垫子上又放了二十床鸭绒被。这位公主夜里就睡在这些东西上面。第二天早上起来。

“啊,不舒服极了!”公主说,“我差不多整夜都没有合上眼!天晓得床下有什么东西?有一粒很硬的东西硌着我,弄得我全身发紫,这真怕人!”

现在大家看出来了,她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公主。……除了真正的公主以外,任何人都不会有这么细嫩的皮肤的。

这个故事是说真正的公主得有最细嫩的皮肤;最细嫩的皮肤最敏感,才会被二十张垫子加二十床鸭绒被下面的一粒豌豆硌得全身发紫。一般人睡在土豆堆上,有一张床垫和一床棉絮就能酣然入梦。——这就是精致人生与粗糙人生的区别。我想借用这个故事来说明语文学习中语言和思维敏感的重要性。

一个普通人不需要进行特别专业的语言学习和思维训练,也能复述一个故事,懂得故事蕴含的主旨和情感;也能理解一篇旗帜鲜明、结构简单的论述文的观点;还能根据明确的要求说一段话或写一段文字。那为什么还要学习语文?我想,专业的语文学习是帮助我们将对语言和思维的粗糙的感官修炼得精致一些:能体会和品味话外之音、言外之意(获得文学类作品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素养);能筛选梳理复杂文本的信息,聚焦核心概念,进行比较复杂的推论(获得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写作的基本素养)。

离题:对包孕丰富的语言无感

本文以2019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为例,试图讨论写作时思维保持高度敏感的重要性。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中国味”。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材料说,倾听不同国家、不同風格的音乐,加深了对本国音乐特色的感受。命题者要求考生借助“我寻找中国音乐的‘中国味”的认知过程,发现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即通过接触与认识对象相关的其他参照物,加深对对象本身的理解和认知。

这应该不是一道很考验思维能力的试题,但不少考生仍在这道题目面前暴露出思维品质的粗糙和简陋。如,脱离语境谈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大谈“认识事物首先要理解,其次要热爱,然后要参与”等正确的、离题的废话。还有诸如“认识事物要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在快节奏生活里慢节奏地认识事物”“认识事物要独立思考、不从众”“要有长远眼光认识世界”等,单独看来也许是一篇完整的文章,但与本题要求讨论的“认识事物”基本无涉。

更等而下之者则完全无视材料的提示语,去讨论“中国味”的绵长恒久,表达对“中国味”的迷恋、沉醉和自豪。如在考试结束半个月后,网上仍在流传的所谓上海卷满分作文:

……在历史的回眸中,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拥有其厚重的历史文化,成就着这多滋多味的中国味。回眸历史,仰望苍穹,中国味是什么?

中国味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中对恋人的思念……

中国味是“问汝平生之功绩,黄州惠州儋州”的淡然。……

中国味是“死亦为鬼雄”的豪迈。……

透过历史的眸子,中国味是中国几千年来历史文化的厚重沉淀,它给我们以信念,给我们以坚定,给我们以淡然,给我们以从容,给我们以力量,给我们以坚强的后盾……

这类脱离题旨、华而不实的文章只能是不及格作文,谈何满分。因为这样的文字正如毛泽东所说:“‘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仿佛像个才子,实则到处害人。这种责任心薄弱的坏习惯,必须改正才好。”

以上脱离语境空谈认识事物、无视试题材料提示的离题作文的作者,对语言文字的微妙之处,可以说是完全无感。这样的思维品质,想迈过充满荆棘的写作的高岗,可能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偏题:对概念的指称缺乏精细的辨识

撇除上述两种情况,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审题基本正确的情况下,根据情境提示撰写“如何认识事物”的作文时,仍然由于思维的粗陋,留下了许多遗憾。

前文提及要对语言有足够的敏感,并非指对文学语言的欣赏,而是指对以言语形式呈现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清晰的判断。本文接下来提及的要对思维保持足够的敏感,是希望语文教育界能关注学生的思维现状,引导学生对与材料主旨若即若离的概念、似是而非的概念,能辨析和切分清楚;只有这样,学生的论述文写作,才有可能走到崭新的、正确的道路上来。以下采摘学生“若即若离”“似是而非”两类观点,各举数例,逐一讨论,以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切分话题的边界,提升思维的敏感性。

一、观点若即若离之失:思维须聚焦

若即若离的观点,显示出作者对原材料的理解有一部分是正确的,但在展开论述的过程中,由于思维的敏感度不够,不能精准地辨认论点的细微差别。所以本文在篇首不嫌累赘地引用《豌豆上的公主》的故事,旨在提醒语文教学和研究者,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语言和思维进行精微的体察,至少对“床垫下尖锐的石头”不能罔顾。

观点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个观点与原材料很贴近,然而是不妥的。

原材料的意思是通过对“异国异质音乐”的欣赏,对比、反思中国音乐的独特味道,从而对中国音乐的本质特征有更深的把握。强调的是“以B比照A一对A反省一加深对A的认知”这一认识过程。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比照的过程,但比照的目的是学习,甚至是实行“拿来主义”,拿别人的石头来磨砺、雕琢我的玉器;这一层“为我所用”的意思是原材料所没有的。

原材料对“他山之石”的态度,主要是映照自己,简而言之就是:看看别人手里石头/宝玉的质地,才认识到自己手里把握的原来是一块宝玉/石头。

【思维发生歧异的症结】一则是行动过程,一则是认知过程;材料给出的是后者,要我们讨论的是认识事物,而非改造事物。当然,深入分析认知过程之后,在文章结尾处顺势说一下如何改造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以“攻玉”为题,就很难贴合原材料了。——引导学生分清这一点,调试其思维敏感度,是论述文写作教学的重头戏。

观点2:多角度认识问题

原材料暗含的意旨,确实与认识问题的角度有关,持“多角度认识问题”观点的学生敏感地抓住了这一点,值得称道;然而还是有偏差。

要想认识中国本土音乐的精髓,浸淫在中国音乐里,反复欣赏体味是一种路径;换一种角度,打开音乐视野,拿其他国家的音乐与之对照,在比较、了解异质音乐后,知道本土音乐好在哪里(或者认识到一些不足),也是一种路径。材料提供的是后一种路径。

请注意:“多角度认识问题”,指的是从不同角度审视某个特定问题,好比是从一个立体的不同的面,观察一个物体,聚焦的是这个特定的“物”。

材料并非讨论如何认识中国音乐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特点,而是拿异质音乐作為参照,更好地认识“中国音乐的味道”。

【思维发生歧异的症结】一则是以彼物观此物,强调双方的对照;一则是察看此物的不同角度,聚焦于此物。二者相差大矣。——细细比勘,才能培养精准的思维;大而化之,最后导致的是语言的空疏和思维的粗糙。

观点3:多元化的世界,包容的心灵

原材料涉及音乐的国界问题,暗含要有开阔的视野,才能对本土的音乐有更深切的认识。这个材料与“多元化的世界”,与“包容”有没有关系?有,也没有。这时最需要精细的思维,要对原材料有高度的敏感。

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认识事物,如果回答说世界是多元的,我们认识和接纳外部世界时要持有包容的心态。——这是在与原材料进行对话,当然没问题。但顺着这句话追问下去,所谓多元化,所谓包容,主要是指对外面的异质事物的态度。就是说,遇到了我们过去从未认识过的事物,如音乐、绘画乃至其他种种事物,我们不能抱着拒绝的态度,而应该敞开胸怀,去接纳异质文化和异质事物。

问题来了。原材料讨论的是我们对其他国家音乐的态度问题吗?不是。原材料讨论的是欣赏了其他国家的音乐,开阔了视野,从而在更大的背景下理解本土音乐的中国味。

【思维发生歧异的症结】原材料所说的认识对象是原来自以为了解的本土事物(中国音乐),而不是外部事物(其他国家音乐),只有认识和接受外部异质事物才需要包容的心态。所以,原材料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包容心态基本没有关系。

观点4:融会贯通,回归本真

这个论点与原材料有一定联系。

打通东西方隔阂,重新认识“中国味”的独特之处,与“融会贯通,回归本真”确有关系。“融会贯通”的重点在使双方或多方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系统、透彻的理解。这个成语与“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等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加上“回归本真”,看上去就更贴合原材料的意思了。因为遍寻音乐真谛,蓦然回首,中国味就在故里。但这个观点与原材料暗含的观点之问还是存在较大的缝隙。

“融会贯通”是通过认识某类事物的不同形态从而全面掌握这类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果原材料说欣赏了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之后,终于找到了音乐这门艺术在表达人类情感方面的共同点,我们可以说这个认识过程是融会贯通。可是,原材料不是这个意思。至于“回归本真”,如果建立在寻找中国味的基础上,是对中国味的皈依,当然正确;但由于“融会贯通”的目的是掌握音乐的本质,所以回归的“本真”也就落到音乐艺术的本真上去了。

【思维发生歧异的症结】原材料的认识对象是中国音乐;融会贯通是“融”中外不同形态的音乐,从而“贯通”地掌握音乐的本质特征,其认识对象是中外音乐。一则是认识了“中国味”,一则是认识了“音乐味”。这一点微妙的差异如果不能区别开来,后面的立论就可能滑到另一个话题。因此,思维要聚焦材料指定的对象和范畴,立论的起点不能逾矩。对道理展开论述的阶段我们可以纵横捭阖,但立论的根基千万不能游移不定;好比一棵大树,枝叶可以婆娑,根基却要牢牢扎紧。

观点5: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知己知彼”中的“己”与“彼”都是认识的对象,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而且“知”的目的是为了对抗对方、战胜对方。原材料有知己知彼的意思,但是这两个“知”的对象之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目的关系:了解国外音乐是为了更好地认识本土音乐的中国味;认识“彼”既不是为了对抗,也不是为了双赢,而是为了更好地审视自身。

【思维发生歧异的症结】关注了认知对象的“彼”与“己”,对应了材料中的“外国音乐”与“中国音乐”;但是未能审视“知彼”与“知己”的关系,导致思路滑行和偏移。这是写作论述类文章很容易犯的错误。不少学生能从原材料出发,但只能抓住一点,不能全面观瞻材料旨意,犹如断线的风筝越飘越远,最后,文章就不知所云了。因此,确立观点时要反复锤打,不断追问,心细如发,辨幽烛微。也就是本文说的,要让思维敏锐起来,要让一切若即若离的观点回归到材料指定的区域,要在指定的区域里将话题深入地开掘下去。

二、观点似是而非之失:思维须重新校准

写作者也许理解原材料的意思,但对一些相近的概念切分不清楚,表达不准确,导致似是而非的观点的产生;写作者也许根本就误解了原材料的意思,其观点多系穿凿附会,无法成立。以上皆因写作者不能聚焦材料暗含的问题,不能对材料指定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持续的思考,因而出现观点游移不定甚至游离在外的现象。

提供材料类的论述文写作,决不能天马行空、自说自话,行文过程中要不断矫正写作思路,以保持文章的主旨与材料暗含主旨的一致,保证思维的同一性。

观点1:博观而约取/博闻与专攻

这个观点中的“博观膊闻”是对的,原材料确实涉及广泛观览的问题,如果作者由此立论倒无大碍;但加上了“约取/专攻”就跑远了。

一般来说,“约取/专攻”是“博观膊闻”的目的,既然讨论了“博观膊闻”的重要性,为什么不可以顺势讨论其结果呢?这是由原材料的核心指向决定的。我们尽可以由原材料说开去,但原材料规定的话题底线是不能突破的。原材料强调“博观膊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而不是“成就”自己。原材料还明确指出,要讨论的是“人们如何去认识事物”;离开这个话题就属于多余的话。在有限的八百字篇幅里分散笔墨讨论题外话,主要是思维品质差,或者不能精准定位,遂信口开河;或者不能深入地阐释,乃无话找话。

【思维发生错误的原因】主要错误是思维的任意滑行。前半句话基本切题,后半句跑开去而不自知,缺乏自我审视和校正能力。解决路径:自我追问,立论对应了原材料的哪个观点,立论中有没有与原材料游离、偏移、无关的话题。第一,不断校准观点;第二,舍弃无关话题。

观点2:借他人之所长/善假于物

由观点1,我们很容易判断这个观点同样偏离了原材料的意旨,从“假借于人/物”的角度出发,结论必然指向“如何提升/成就自己”;而原材料是要求我们讨论“如何认识事物/自己”。观点1至少还提及了“博观膊闻”,与原材料有一定的联系,这个观点则基本是自说自话了。

【思维发生错误的原因】从思维的起点就错了。外国音乐相比于中国音乐可能有长处,中国音乐要走向世界,有必要去学习外国音乐。这些判断都正确,但与本题无关。本题要讨论的是认识外国音乐的特点可以让“我”更清楚地认识本土音乐的中国味。解决路径:将话题切分清楚,在材料规定的话题空间里,集中笔墨,深入讨论“如何认识事物”。杜绝自说白话、另起炉灶式的写作。

观点3:深思而慎取

“深思”不如观点1的“博观膊闻”贴近原材料,“慎取”近似于观点2的“假借于物”,两个关键词都错了。

作者一闪念的观点,未经证实、比对,就匆忙写作;不拿自己的观点与原材料进行核验,对自己完全游离原材料观点的写作行为缺乏反省意识,这是思维粗陋的表现。

【思维发生错误的原因】思维品质差的表现之一是观点混沌不清。能初步理解原材料的意思,但对原材料的价值标准、情感倾向认识模糊。在提炼观点的过程中,容易受“突然冒出来的念头”左右。解决路径:对脑海里冒出来的观点,在纸上用精练的语句概述出来,这是让思维清晰化的过程;再拿原材料的观点与之比对、筛选、过滤,挑选出与原材料最匹配的观点,作为立论的根基。

观点4:海纳百川

由这则材料提炼出“海纳百川”有点困难。推测作者的思考路径,可能是想说中国音乐接受了异域音乐的影响,最后丰富和成就了中国味。

稍微对照一下原材料,我们就会发现不是这回事: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说中国音乐接纳了海外音乐的优秀元素成就了自身(当然有这种可能,但与本题无关),而是认识了海外音乐,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本土音乐。

【思维发生错误的原因】“海纳百川”指向的是接受外来事物并成就自身;原材料强调的是以外来事物反观自身,从而更深切地认识自身。

以上四个错误观点各有各的错处,但有一点相似,就是部分或完全脱离“认识自身”去谈“认识”的结果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事物/自己”。将“如何认识事物”写成了“如何成就事物”。——对有联系而实际是两回事的概念和判断没有分辨能力,是思维粗糙的表现。解决路径:反复比对原材料,发现差异,在不断矫正中趋近正确的立意。

觀点5:整体认识与局部认知/片面与整体

推测这样立论的原因是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中国音乐”自然是“音乐”的下位概念,是局部。所以文章讨论的是认识事物时要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要了解全局才能更好地认识局部。

如果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强调要拥有全局视野,才能更好地认识局部;着重将全局中的其他部分与我们要认识的部分进行比对,这倒也不失为切题之作。也就是说,单看立论,还不足以判断文章是否切题;因此,要关注文章是怎样展开论述的,要提示学生在观点阐释和推进的过程中不要偏离题旨。有些立论看似偏移主旨甚至离题,但在论述过程中,作者能以原材料的观点作为准星,不断矫正,也能“出奇制胜”;有些看似正确的立论,在展开过程中,概念不断泛化,离原材料的观点越来越远。如本来以“整体认识与局部认识”为主题,文章讨论的却是整体与局部的辩证关系,诸如局部构成了整体、整体决定着局部、局部变化影响整体等问题,这就与本题无涉了。

此类错误不在少数,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审慎地对待概念,不能随意移位,特别是不能以上位概念覆盖下位概念。类似的错误还有“片面认识与整体认识”,不赘述。

【思维发生错误的原因】作者能基本理解原材料的含义,但在提炼时发生偏移。整体认识与局部(片面)认识不能算是对这则材料的准确概括。作者可能是看到材料猛地想到了一对概念,但未能严格地审视这对概念,而且在解释概念时进一步泛化,最后论述文写作变成了对哲学原理的浅显复述。因此,训练学生的思维敏感性要从这些偏离的地方人手,尽可能让学生从概念的内涵出发,比对和辨析近似概念,严格区分上位概念与下位概念,有针对性地就材料规定的话题发表看法。

最忌那种复述哲学原理式的空头写作,如有些教师为学生总结的写作套路,不管什么材料都能提炼出以下主题: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凡事都要有分寸等,妄图以这些最一般的认识论原理对付极具个性的试题,最后往往是让学生在审题立意时偏离题旨。从思维敏感性训练的角度看,离开材料的特定含义谈套路,相比于豌豆上的公主,那就是在烂泥里也能鼾声如雷的蠢汉。

最后,让我们重温约翰-杜威的一段话:

从外部来看,一个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凝视天空,一个男孩通过同样的望远镜凝视远方,两者没有什么区别。在这两种情况下,都有玻璃和金属,眼睛和远方的一小点光。但是,在一个关键的时刻,天文学家的活动可能关系到一个世界的诞生,我们所了解的有关太空的一切,都成了它的重要内容。

论述类文章的写作,要的是清晰的概念和贴近事物本质的理性认知,而不是梦呓般的偏离题旨的遐想和瞎想。愿我们的学生,像天文学家通过望远镜凝视天空,能观察和刻画星辰的特点,构建一个语言和思维的正确世界。

此间,语文教师可施展的空间大矣。

猜你喜欢
原材料观点事物
水利工程原材料质量检测控制探讨
美好的事物
观点
知识无穷尽
观点
奇妙事物用心看
业内观点
肥皂及相关原材料分析
TINY TIMES 3: A REAL HIT
新锐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