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儿血管瘤与浅表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研究

2019-05-31 09:43尼玛玉珍通讯作者史建玲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12期
关键词:海绵状浅表毛细血管

德 央,尼玛玉珍(通讯作者),史建玲

(1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西藏 拉萨 850000)(2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人民医院超声科 山东 淄博 255400)

血管瘤是常见的脉管系统疾病,胎儿血管瘤是其中的一个亚型,超声影像可对血管瘤进行初步诊断及分型,并提供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在不同类型血管瘤的治疗时机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方面,为临床提供有效的影像信息。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病理分型浅表血管瘤的影像特点及胎儿血管瘤的超声影像及预后转归。

1 资料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入选人群: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8年12月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的血管瘤患者20例。

1.1.2入选标准:胎儿血管瘤患者均经区外上级医院会诊证实,浅表血管瘤患者均经手术病理确诊。

1.1.3排除标准:未留取彩色血流图的患者、未行血流频谱检测的患者,超声报告描述不全的患者,胎儿血管瘤孕期失访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1.2.1胎儿血管瘤:观察血管瘤的部位、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回声、血流、频谱情况,有无合并其他脏器畸形及心功能情况,记录孕期及产后随诊情况。

1.2.2浅表血管瘤:观察血管瘤的部位、数目、大小、边界、形态、回声、血流、频谱情况,记录术后病理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对于正态分布的组间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1.1胎儿血管瘤:孕妇年龄23~30岁,1例为G1P1,两例为G2P1,胎龄28周至33周。

2.1.2浅表血管瘤:男性6例、女性11例,年龄1~58岁。

2.2 超声影像及病理结果

2.2.1胎儿血管瘤:血管瘤的部位、数目、大小、边界、回声、血流、频谱、随诊情况具体见图1~3及表1。3例患者均未合并其他脏器畸形,心功能无异常。

2.2.2浅表血管瘤:17例患者病理结果为:海绵状血管瘤10例,毛细血管瘤4例,血管内皮细胞瘤2例,硬化性血管瘤1例。发病部位以四肢多见,频度为46%。海绵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发病频度较高,故对以上两组的病灶大小、边界、回声、血流情况进行了对照分析。具体结果见表2。

图1 胎儿近右膝关节处等回声病灶

图2 等回声病灶内见较丰富血流信号

图3 脉冲多普勒:探及高速动脉频谱

3 讨论

Mulliken JB[1]在1982年首先提出基于病理学特征的血管瘤分类方法,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分为血管肿瘤和脉管畸形,血管肿瘤的病理学改变为异常增殖的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畸形则无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其为血管瘤现代分类的理论基础。

超声影像学分类,一般将血管瘤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海绵状血管瘤、毛细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3]。

海绵状血管瘤,新版指南中归属于血管畸形的亚型-静脉畸形(Venous malformation)。超声影像特点为:多数边界欠清、形态欠规整,内部回声呈蜂窝状,由强回声分隔与无回声暗区交错构成,彩色多普勒:较丰富的静脉血流信号,常伴有静脉石;探头加压探查,血管瘤大小及形态可变化。本研究中海绵状血管瘤所占比例(46%)较大,内部回声为混合回声或低回声,内部血流丰富。

毛细血管瘤病理学改变系由毛细血管与脂肪组织构成,超声影像特点为:大多体积较小、边界较清、形态较规整,回声反射界面声阻抗差值大,多为较高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不丰富,可表现为点条状血流信号,探头加压试验阴性;本研究中毛细血管瘤3例,均为高回声,边缘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毛细血管瘤与海绵状血管瘤两组对照,病灶内部回声及血流信号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种病理分型具有鉴别诊断价值。

蔓状血管瘤,病理学改变由粗大血管与少量间质组织构成,血管成分多为静脉,也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4],超声影像学特点为:边界不清,形态不规整,内部回声为迂曲粗大管状无回声,彩色多普勒:内部血流信号以动脉血流为主;混合型血管瘤,以上三种血管瘤成分均有[5]。本研究中无蔓状血管瘤及混合型血管瘤相关病例,故未对其病灶回声及血流特点进行相关分析。

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点还与其病理阶段密切相关[6],增生期:静脉网、静脉瘘、动静脉瘘构成丰富的血流信号,超声影像表现为混合回声;退化期:病灶内形成较多的纤维及钙化成分,进而致血管腔隙闭塞,故血流信号稀疏,超声影像表现为强回声。本研究中1例为硬化性血管瘤,其内可见多发钙化。

表1 胎儿血管瘤的超声影像特点及随诊情况

表2 海绵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的影像特点分析(浅表血管瘤)

胎儿血管瘤为血管瘤的一个亚型,ISSVA称为先天性血管瘤,关于胎儿血管瘤好发部位问题,既往研究报道[7]胎儿血管瘤多发于胎儿头颈部,本研究中3例胎儿血管瘤分别位于膝关节(1例)及臀部(2例),与既往研究不符,考虑研究差异的可能原因为本研究中胎儿血管瘤例数较少,未能真实反应各发病部位所占比例的水平。关于胎儿血管瘤的转归问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14年ISSVA将其分类为快速消退型(RICH)、不消退型(NICH)、部分消退型(PICH),国外研究表明[8],大部分胎儿血管瘤可在生后短时间内自行消退,国内学者对10例胎儿血管瘤随访发现,1例于晚孕期消退,1例在1岁内自行消退;本研究中3例胎儿血管瘤患者在孕期随访中未发现孕晚期消退病例,生后随访正在进行中。关于胎儿血管瘤合并症与并发症问题,部分胎儿可合并其他脏器畸形和/或染色体异常,本研究中3例胎儿未发现其他脏器异常,但均未进行染色体筛查;既往研究者[11]指出对于较大的胎儿血管瘤需注意高心输出量导致的心力衰竭,应每隔两周评估胎儿心功能;本研究中,3例胎儿血管瘤在孕期随访中未出现胎儿心力衰竭。

综上所述,超声可较准确诊断浅表血管瘤及其病理分型,对于胎儿血管瘤超声可评估病变,随访转归,对临床干预措施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猜你喜欢
海绵状浅表毛细血管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三七总皂苷调节PDGF-BB/PDGFR-β的表达促进大鼠浅表Ⅱ°烧伤创面愈合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良恶性浅表淋巴结肿大的临床价值
剖宫产术后浅表伤口愈合过程中使用白砂糖的效果观察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MR磁敏感成像技术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初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