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不同阑尾内口分型之间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情况的比较

2019-06-01 08:12张欢桂徐爱蕾王为
中国内镜杂志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口结肠镜阑尾

张欢桂,徐爱蕾,王为

(1.解放军第一六九医院 检验科,湖南 衡阳 421002;2.南京医科大学 附属逸夫医院 消化内科,江苏 南京 211100)

阑尾内口是阑尾在盲肠的开口,距回盲瓣2 ~4 cm 左右,结肠镜下可见阑尾内口处均有发育程度不同的黏膜隆起,按其黏膜隆起形状将阑尾内口形态主要分为漏斗型、膜样型和裂隙型[1]。近年有研究[2]发现,不同形态的阑尾内口,阑尾发生感染、炎症的情况迥然不同,而肠道内的感染、炎症常伴随菌群失调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SIBO)。笔者按内镜下阑尾内口形态分组,观察分析其SIBO 的情况,并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7年11月解放军169 医院健康体检中有结肠镜检查的人群153 例。入选标准:①年龄25 ~45 岁,无任何外科手术史;②无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查禁忌,且体检前自愿参与葡萄糖氢呼气试验;③此次体检除葡萄糖氢呼气试验以外无阳性发现。

根据结肠镜下阑尾内口形态分为漏斗型、膜样型和裂隙型3 组,见附图。其中,漏斗型组97 例,男61例,女36 例,年龄25 ~44 岁,平均(36.7±7.6)岁;膜样型组34 例,男21 例,女13 例,年龄26 ~45 岁,平均(37.4±8.1)岁;裂隙型组22 例,男14 例,女8 例,年龄26 ~44 岁,平均(37.2±8.5)岁。体检人群中阑尾内口形态比例:漏斗型63.4%(97/153)>膜样型22.2%(34/153)>裂隙型14.4%(22/153)。所有患者在近1 个月内未使用抗生素、抑酸剂或胃肠促动药;未使用泼尼松、抗抑郁药、阿片类药物;无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硬皮病、假性肠梗阻和功能性胃肠病等引起的胃肠动力改变的疾病;无结肠镜检查及灌肠治疗史。且检查前1 d 开始禁烟、禁食高纤维和难消化的碳水化合物食品。

附图 阑尾内口内镜下分型Attached fig.Endoscopic classification of the appendix

1.2 方法

1.2.1 葡萄糖氢呼气试验检查 所有患者体检前采用HHBT-01 型呼气氢测试仪(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按其操作规程进行检测。先测空腹氢气浓度,然后口服葡萄糖50 g(50%葡萄糖液100 ml),每20 min 测试1 次呼气氢浓度,共2 h,试餐后呼气氢浓度上升超过12×10-6为SIBO 阳性,反之为阴性[3]。

1.2.2 结肠镜检查及阑尾内口形态观察 结肠镜检查前2 d 进食少渣半流质饮食,检查当天禁食,采用结肠透析法(长沙雄飞公司生产,型号GTJ-A)洗肠,尽量减少口服药物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为保证结肠镜检查和阑尾内口类型判定的一致性,肠镜操作及阑尾内口形态观察由本院两位具有高级职称、经验丰富的内镜医师(已经行肠镜>10 000 例)完成,并由专人记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漏斗型组、膜样型组和裂隙型组的SIBO 阳性率分别为35.1%(34/97)、17.6%(6/34)和9.1%(2/22)。漏斗型组与膜样型组、裂隙型组的SIBO 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漏斗型组人群SIBO 阳性率明显高于膜样型组和裂隙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膜样型组与裂隙型组的SIBO 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膜样型组人群SIBO 阳性率明显高于裂隙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附表。

附表 3 组葡萄糖氢呼气试验结果比较 (10-6 ppm,±s)Attached TableComparison of results in 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 among three groups (10-6 ppm,±s)

附表 3 组葡萄糖氢呼气试验结果比较 (10-6 ppm,±s)Attached TableComparison of results in glucose hydrogen breath test among three groups (10-6 ppm,±s)

注:统计值为试餐后120 min 内呼气氢浓度最高值与基础值之差值的比较,漏斗型组与膜样型组比较:t =11.86,P <0.01;漏斗型组与裂隙型组比较:t =32.75,P <0.01;膜样型组与裂隙型组比较:t =19.63,P <0.01

组别 基础值 20 min 40 min 60 min 80 min 100 min 120 min漏斗型组(n =97) 12.3±1.5 31.6±6.4 32.8±4.5 28.9±5.1 26.1±3.8 24.6±8.4 22.9±6.7膜样型组(n =34) 9.6±2.4 25.7±3.9 23.3±3.7 18.9±2.6 16.3±2.5 14.7±5.9 13.9±6.3裂隙型组(n =22) 6.8±3.7 12.9±5.9 12.7±5.4 11.1±6.1 10.6±5.6 8.7±5.8 8.4±6.2

3 讨论

正常阑尾内口位于盲肠内侧,回盲瓣下方2 ~4 cm 左右,结肠镜下连续观察阑尾内口舒缩时,其形态、大小有动态变化,收缩时开口小、稍隆起,舒张时开口大、扁、圆及凹陷,可见粪便从阑尾口排出。当阑尾内口被粪便或异物梗阻,阑尾腔内分泌物淤阻、胀满,以及受压内口黏膜缺血性糜烂,可产生腹胀、腹痛、呕吐、低热、黏液便,甚至急慢性阑尾炎、不全性肠梗阻[4]。窦杰贵等[1]运用解剖剥离法,观察了经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106 例(男70 例,女36 例)的阑尾内口形态,其中漏斗型86 例,占(81.9±5.3)%;膜样型11 例,占(10.3±1.4)%;裂隙型9 例,占(8.5±3.8)%。本资料统计情况与该文献[1]报道基本一致,入选体检人群阑尾内口形态比例:漏斗型63.4%(97/153)>膜样型22.2%(34/153)>裂隙型14.4%(22/153)。阑尾漏斗型内口的开口深而大,易出现残存嵌顿。阑尾内口形态的这种先天解剖结构特点,可能是国人阑尾炎症高发、甚至外科手术切除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研究[5]报道,阑尾中存在菌群,并且有助于微生物组中有益细菌的重新生长。阑尾病变的发生可能与先天阑尾内口形态有关。深而大的阑尾内口会影响阑尾的本身收缩或排泄功能,不利于将结肠内容物排出阑尾腔,长期留置结肠内容物,会导致盲肠、阑尾运动机能障碍,肠道菌群失调[6]。盲肠是小肠与结肠间的承接桥梁,肠道是人体最大的菌群库,盲肠、阑尾内口的先天形态,也会影响小肠菌群的变化,在临床上可通过检测SIBO 来反映其变化情况[7]。本组研究资料显示,阑尾内口漏斗型组、膜样型组和裂隙型组的SIBO 阳性率分别为35.1%(34/97)、17.6%(6/34)和9.1%(2/22)。漏斗型组与膜样型组和裂隙型组的SIBO 阳性率及试餐后呼气氢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结束后半年左右,笔者得知,研究入选人群中有2 例患者,在研究结束后的2 或3个月进行了阑尾切除,于是分别查阅他们研究当时的结肠镜下阑尾内口形态和SIBO 情况,显示都是漏斗型阑尾内口且SIBO阳性,其中1例阑尾内口明显扩大,1 例阑尾内口呈帽状隆起。因此,推测漏斗型阑尾内口合并SIBO 阳性有发生阑尾炎症类病变的可能。

随着结肠镜技术的发展,结肠镜下重视阑尾内口特点及其变化,将为回盲部、阑尾病变增加新的诊治方法,对维持肠道菌群稳态亦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8]。目前,结肠镜下阑尾内口尚缺乏规范的诊断与治疗标准或指南。不同形态阑尾内口及阑尾内口周围黏膜状态与SIBO 彼此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的?其所存在的菌群是如何具体起作用及是何具体作用机制?针对不同形态的阑尾内口,临床上如何有效干预可以避免日后阑尾外科切除?这些疑问都有待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来进一步深入探讨。

猜你喜欢
内口结肠镜阑尾
Goodsall规律预测与经直肠双平面腔内超声定位肛瘘内口的价值比较
端扫式凸阵腔内超声探头与高频线阵超声探头定位肛瘘内口的临床研究
腹腔镜联合结肠镜治疗老年结直肠肿瘤患者的临床效果
心理行为干预和技术配合在电子结肠镜检查中意义评价
是否做结肠镜可以挽救生命?
阑尾真的无用吗?
复杂性肛瘘手术技巧
肛瘘术后为什么会复发
腹腔镜阑尾切除术30例临床观察
肠疡宁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5例结肠镜象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