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痛逐瘀汤联合针灸治疗坐骨神经痛临床观察

2019-06-01 07:12白国梁
光明中医 2019年9期
关键词:身痛针灸穴位

白国梁

坐骨神经痛的主要特点在于坐骨神经径路及其分布区域出现程度不一的疼痛感,且疼痛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臀部下方、脚后跟处等,该疾病不仅发病相对突然,而且病情容易反复发作,如临床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则患者下肢有可能出现肌肉萎缩,这对于其正常活动、生活质量等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1]。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西药治疗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病情,其病情仍然时常反复发作,临床仍然需要选择其它疗效更高的方式治疗坐骨神经痛。近几年来,中医治疗在临床上逐渐受到了重视与关注,并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本次研究选择了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身痛逐瘀汤与针灸在治疗坐骨神经痛方面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从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急诊科选择100例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时间为2014年7月—2016年12月,本次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6.36±2.18)岁;平均病程(15.20±1.62)d。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龄(47.62±2.55)岁;平均病程(14.78±1.16)d。2组各项临床资料差异均较小(P>0.05),可继续进行比较。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标准:1)给予2组患者CT或X线检查,确诊为坐骨神经痛;2)患者大腿部、小腿部、足部以及臀部痛感明显;3)患者及家属了解并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2)患者为精神或智力障碍者;3)患者及家属了解但不同意参与研究。

1.3 治疗方法2组患者给予身痛逐瘀汤进行治疗,汤剂组成:炒灵脂、地龙各15 g,香附、羌活各10 g,桃仁、当归各20 g,没药、甘草、川芎各15 g,牛膝、红花各20 g。如患者体质偏寒,可加附片10 g;细辛3 g;如患者体质偏热,可加忍冬藤20 g;如患者体内湿气较重,可加蚕砂15 g;如患者体质较虚,可加补骨脂20 g。以上药物每日加水煎服,取汁300 ml,分为早晚2次服用,每剂只能煎1次。2组患者连续采用身痛逐瘀汤治疗1个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患者针灸治疗,患者自行选择舒适的体位后,医护人员选择环跳、肾俞、阳陵泉、秩边、足三里等作为针灸穴位,先对针灸穴位进行常规消毒,将毫针刺入穴位后,深入2寸左右,并适当进行提插捻转,使得患者能够产生针感,具体表现为患者下肢发生抽动。随后,于穴位处毫针上方插入长度约为2 cm的艾条,并于穴位附近垫上较厚的棉垫或较硬的纸板(避免火星烧伤患者皮肤),点燃艾条,使得患者针感更为强烈,并产生局部酸痛感。患者连续用针1个月。

1.4 观察指标对比2组临床治疗效果。显效:患者下肢疼痛情况完全消失,腿部功能恢复至正常,可自由行走、活动;有效:患者下肢疼痛情况已有较大改善,腿部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久坐后仍会感觉到不适或酸痛;无效:患者下肢疼痛情况并无明显改善,且在活动腿部的过程中仍会产生到明显痛感。总有效率=100%-无效率。

2 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94.00%)远比对照组(80.00%)高,且P<0.05,具体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例,%)

3 讨论

坐骨神经痛具体可分为干性与根性坐骨神经痛,其中,干性坐骨神经痛病因一般为外伤、着凉、受寒等,发病较为突然,且病情具有一定的严重性,具体表现为疼痛感由臀部逐步向小腿、足外侧蔓延;根性坐骨神经痛病因一般为用力弯腰导致的腰椎间盘突出,具体表现为痛感由臀部逐步向腘窝、足部蔓延,对患者的行走能力、日常生活均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临床必须要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疗,在缓解患者疼痛感的同时改善其病情,从而不断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2,3]。

从中医的角度而言,坐骨神经痛属于“痹症”范畴,发病机理为长久处于湿地中或者风寒感染严重,导致寒气入体、湿气加重,经脉运行受到严重阻碍,或过度劳累、挫伤筋骨,导致血液集于一处,瘀血凝滞,从而引起痹症,给患者正常行走带来极大的不便。身痛逐瘀汤选择清代名医王清任编著的《医林改错》,具体方药包括香附、甘草、地龙、当归、桃仁、牛膝、红花等,其中桃仁、当归、红花等中药具有活血祛瘀、凉血止痛等功效,甘草、牛膝、地龙等中药可疏通经络、缓解疼痛,炒灵脂可通痹止痛、活血止血,香附可解肝气郁结、缓解疼痛、驱逐寒气,甘草具有调和诸药的作用,从而使得药物疗效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4,5]。以上诸药合用煎服,可起到祛湿驱寒、活血散瘀、通痹止痛等功效,进而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然而,传统单一的中药汤剂治疗模式疗效有限,难以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临床仍需要通过联合治疗来提高临床效果。针灸属于临床上常见的一种中医疗法,主要是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疼痛部位以及经脉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以此缓解其病情,但临床必须要严格选择穴位进行施针,以免取得适得其反的治疗效果。因此,临床对坐骨神经痛患者采取针灸方式进行治疗,具有一定的依据与价值,此种治疗模式主要是通过针灸穴位来刺激人体,从而使得患者身体能在短期内释放出大量的5-羟色胺、钙离子、钾离子等,这些物质均能对神经递质的形式、成分等进行改变,并对痛觉神经传导进行阻断,从而达到改善病症、缓解痛感的效果,并促使患者的神经功能尽快得到恢复[6]。中医针灸疗法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欢迎与重视,主要在于此种方法能有效弥补传统西药治疗的缺陷与不足,而且不会产生太大的不良作用或不良反应,疗效较为显著,并能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病情,避免病情反复发作[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治疗效果(94.00%)远比对照组(80.00%)高,且P<0.05。

综上所述,坐骨神经痛患者给予身痛逐瘀汤与针灸进行治疗,不仅能有效缓解患者疼痛程度,而且还能改善其下肢疼痛情况,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身痛针灸穴位
身痛逐瘀汤治疗血瘀型腰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穴位注射法治疗血虚受风型产后身痛52例临床探讨
中医针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44例
药浴治疗产后身痛的护理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