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中药贴敷治疗中风后呃逆临床观察

2019-06-01 07:13王振国
光明中医 2019年9期
关键词:中风针刺疗法

王振国

呃逆主要由膈肌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刺激时,出现的不自主单纯性肌肉痉挛收缩,产生强烈的气流,同时声门骤然闭合,从而出现短促响亮具有特征性的声音[1]。中风后哕逆,继发中风后,中医认为病位在脑髓与脉络之间,并与肝、心、脾、肾有关[2],以风、火、痰及瘀邪上扰,以致脑络滞阻,神机失常。加之中风后,正气素亏,故使胃降失和,气逆动膈[3]。近年来,临床治疗中风后呃逆的中西医疗法较多,但尚未形成一种较为有效的针药结合的治疗指南。本研究旨在观察针刺配合中药贴敷疗法临床疗效,以便对推动中风后呃逆的中医特异性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市某三甲单位2017年7月—2018年6月接收的中风后出现呃逆现象的患者共60例,按随机化的方式,通过SAS统计分析生成随机数字表,按入选的先后顺序,根据序列号随机分组,依次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例,

1.2 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卒中的诊断标准[4],以及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西医诊断规范[5],在中风后出现呃逆症状的;2)生命体征相对稳定,无意识障碍者;3)病程在24 h以上者;4)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1)不符合纳入标准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恶性肿瘤等引起的呃逆患者;4)合并出血及感染者;5)除中风外其他病因引起的呃逆;6)对针刺晕针及精神疾病者;7)对研究中药物过敏者。

1.4 脱落及剔除标准1)因各种原因未能按照规定配合完成治疗者;2)治疗期间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或其他并发症者;3)已经接受过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的其他治疗疗法。

1.5 治疗方法对照组:除常规基础治疗(包括西医及康复治疗)外,给予盐酸甲氧氯普胺注射液(天津金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967)10 mg肌内注射。研究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针刺配合敷贴疗法。选穴:水沟、内关(双)、足三里(双)、膻中、膈俞(双)、中脘。嘱患者坐位,充分暴露穴位部位,用0.30 mm×40 mm(马鞍山邦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乐灸牌”)针灸针施治。其中,水沟穴轻插重提取泻法,中脘、足三里(双)、膻中提插捻转取补法,膈俞(双)行平补平泻法,内关(双)捻转提插取泻法。留针25 min,每日1次。起针之后,于膈俞行中药贴敷。将加味丁香柿蒂散(丁香3 g,柿蒂3 g,人参2 g,清半夏2 g,生姜3 g,陈皮3 g)研磨成粉,用适量食醋调成糊状,取1元硬币大小调好的药糊涂抹于穴位敷贴(海氏海诺倍适威医疗用品(青岛)有限公司)防渗圈内,敷于膈俞穴,持续贴敷6 h。2组均连续治疗7 d,每天1次,分别于治疗3 d、5 d、7 d结束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于7 d治疗结束后观察疗效。此外因呃逆常与心理因素相关,故本研究在2组基础治疗中给予心理干预辅助治疗。

1.6 观察指标参照中医证候变化评分表进行呃逆频率积分计算,以每小时最高呃逆频率为准。

表2 呃逆频率评分表

1.7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症状评分减少6分以上或呃逆消失;有效:分数减少3分或缩短发作间隔;无效:治疗结束后症状无明显改善。

2 结果

2.1 2组患者疗效比较研究组的临床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疗效比较 (例,%)

2.2 2组患者呃逆评分比较治疗前组间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 d、5 d、7 d后,2组患者出现呃逆症状改善,但研究组症状改善更显著(P<0.01)。见表4。

2.3 2组患者不良作用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不良作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5。

表4 2组患者呃逆症状评分比较 (例,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1

表5 2组患者不良作用比较 (例,%)

3 讨论

呃逆之名见于《景岳全书》:“因其呃呃连声,故令人以呃逆名之”。是由胃气上逆动膈,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6]。该病病位在胃,为胃降失和,气冲上逆所致。而中风后呃逆为中风后临床中常见的并发症,既增加病人痛苦,还可加重病情,影响中风后病程恢复。其《证治汇补》有言:“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7]。中风患者多数年老体衰,重病之后,正气未复,故而引起中风后呃逆[8]。目前,西医在治疗此方面虽有大量药物可以选择,但各类西药不仅有诸多禁忌证,还存在大量不良反应的风险,以及不利于中风用药及后期恢复,甚至诱发新病变的可能。而中医疗法在治疗呃逆以及中风后呃逆方面历史久远,除传统中药治疗外,针刺及外敷疗法均取得显著疗效,且近代以来更具有大量科研数据提供论证。

中风后呃逆除因胃气不降反逆所致,更多和脑的功能异常相关。故应醒脑开窍与和胃降逆并用,不仅从呃逆病变局部调理,还整体调节了脑部功能,促进中风后整体恢复。故而本课题采用针药并用疗法,通过针刺相应穴位并于穴位施行中药敷贴,总理通调腑气,降逆止呃。所选处方水沟穴属督脉,为经水之会,针刺此穴具有醒神开窍、通腑降气的作用,不仅如此,强刺激可以改善脑血管机能,促使大脑表面建立侧支循环,通过降低迷走神经兴奋性来降逆止哕[9];内关穴通阴维脉,八脉交会穴与心包经之络穴,为治疗心胸、脾胃疾病之要穴,从西医理论机制而言,通过在脊髓内突触联系的产生,实现对胃的传入信息在脊髓中的调节作用[10];足三里是治疗胃系及脑卒中疾病的主穴,针刺之具有调节脾气,益中补气之功,并对胃运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目前对针刺足三里对脑卒中后遗症的即时效应也有许多研究[11];膈俞属血会,除具有活血通瘀之效,针对膈肌痉挛亦具有良好功效,配伍中脘、膻中,以达和中降逆、宽胸利膈之功[12]。六穴相配,以针刺为指引,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共奏调节脏腑气血运行之效。此外,取丁香柿蒂散贴敷,以丁香温中透膈降逆与柿蒂苦温理气降逆相配伍[13],佐以陈皮理气和胃降逆,生姜散寒温中降逆,加入人参扶助正气,半夏和胃化痰,联合膈俞,针药相合,以使中焦气机调畅,升降出入有序,逆气得降,并在临床中取得良好疗效。

本研究将中风后呃逆患者分为针药联合研究组与常规西药对照组,并对诊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从而得出针刺联合中药敷贴诊疗法对于治疗中风后呃哕的优越性,数据表明,从治疗后3 d、5 d、7 d而言,研究组的中医症状评分改善显著,且治疗周期结束后的总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有显著差异。除此之外,监测患者的各项不良作用结果显示,西药对照组的患者会出现嗜睡、头晕、乏力等不适现象,与研究组相比,不良作用发生率较高,故而本研究得出结论,针刺联合中药敷贴疗法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纯西医疗法,可明显改善中风后呃逆患者呃逆发作频率,并具有疗效快、不良作用小、经济方便等特点,为脑卒中后呃逆的临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此外,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虽在临床报道中已取得一定疗效,但相关基础及实验研究欠缺,因此,今后除加快该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外,还应在基本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研手法,加快基础机理的探究,进一步证明针刺及中药敷贴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效用机制。

猜你喜欢
中风针刺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预防中风应做到八要八不要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针刺联合拔罐治疗痤疮50例
针刺治疗糖尿病前期32例
针刺结合聪耳息鸣汤治疗耳鸣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