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

2019-06-03 08:05
中成药 2019年5期
关键词:舒血宁肾炎皮质激素

汤 娜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湖北 襄阳 441000)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1种免疫性疾病,具有病理多样性、起病隐匿、病程长、预后不同的特点[1],基础研究表明[2],大部分患者肾小球由于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而使补体激活,从而导致一系列炎症反应,后续发展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可有不同程度肾功能减退,病情时轻时重,若未及时得到有效治疗,后续可发展为慢性肾衰竭,使患者丧失肾功能,威胁生命健康[3]。目前,临床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检查及诊断大多为肾活检病理检查,可针对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判断进行有效指导。

舒血宁注射液具有扩张肾血管、促进微循环的作用,可增加毛细血管张力,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血栓形成[4];糖皮质激素是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可有效降低蛋白尿水平,但不适宜单独使用。有学者发现[5],红细胞补体受体 1 型分子与慢性肾小球肾炎具有重要意义,故本研究考察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临床疗效及红细胞补体受体1型分子的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收治于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肾内科的160 例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均符合 《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6]为无其他严重疾病;无原发性高血压;无糖尿病;高血压病程≥1年;对本次治疗药物不过敏;心脑肝肾无异常;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其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为患有精神疾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患有血液系统或感染疾病;过敏体质;同时参与其他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4 例)和对照组(76 例),观察组男 48 例,女 36 例;年龄 20~80 岁,平均年龄(58.39±6.93)岁;病程 2~10年,平均病程(5.28 ±1.36)年;合并水肿 13 例、贫血 10 例、高血压20 例,而对照组男 41 例,女 35 例;年龄 21~80岁,平均年龄(57.06±6.17)岁;病程 2~10年,平均病程(6.03±1.29)年;合并水肿 15 例、贫血 12 例、高血压 19 例。2 组年龄、性别、合并疾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给药 2 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纠正水电解质、降压、平衡酸碱、指导饮食,对照组给予糖皮质激素,即泼尼松片(山东鲁抗辰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1900),初始剂量0.5 mg/kg,治疗1 个月后根据患者尿蛋白水平酌情减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舒血宁注射液(黑龙江珍宝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3022003),15 mL/次,加入 5% 葡萄糖液250 mL中稀释后予以静脉滴注。2 组疗程均为3 个月。

1.3 指标检测 包括临床疗效,生化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尿蛋白),红细胞补体受体1 型分子(CR1)数量表达、黏附活性、基因多态性,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良反应发生率。脲酶法检测血肌酐水平,酵素法检测尿素氮水平,酶法检测尿蛋白水平,全自动血生化分析仪检测 TC、TG、HDL-C、LDL-C 水平。

1.4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 《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肾炎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进行评估[7],包括(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患者生化指标及肾功能恢复正常;(2)部分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者生化指标降低程度超过50%,肾功能有所改善;(3)无效,生化指标无明显下降或升高,肾功能无改善。总有效=治愈+部分有效。

1.5 CR1 检测 治疗前后清晨抽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各1 mL,抗凝处理后观察CR1 数量表达、黏附活性、基因多态性。

1.6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8.0 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表1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例(%)]Tab.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 )]

2.2 生化指标 表2显示,治疗后2 组生化指标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

2.3 CR1 数量表达、黏附活性 表3显示,治疗后观察组CR1 数量表达、黏附活性显著升高(P<0.05),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两者无明显变化(P>0.05)。

2.4 CR1 基因多态性 表4显示,治疗后 2 组CR1 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变化(P>0.05)。

表2 2 组生化指标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表2 2 组生化指标比较(%,)Tab.2 Comparison of biochemical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例尿蛋白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血肌酐 尿素氮观察组 84 136.57±30.62 65.02±18.40∗# 10.36±3.94 5.96±1.27∗# 1.70±0.41 0.76±0.30∗#对照组 76 137.02±31.08 96.31±21.57∗ 10.62±3.86 8.79±2.03∗ 1.78±0.50 1.13±0.47∗

表3 2 组CR1 数量表达、黏附活性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CR1 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and adhesion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2 组CR1 数量表达、黏附活性比较()Tab.3 Comparison of CR1 quantitative expressions and adhesion activiti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例CR1 黏附活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CR1 数量表达(3×106 红细胞)观察组 84 0.92±0.21 1.50±0.23∗# 58.03±9.58 72.08±12.37∗#对照组 76 0.90±0.18 1.09±0.20 59.12±9.50 63.49±10.48

表4 2 组CR1 基因多态性比较[例(%)]Tab.4 Comparison of CR1 gene polymorphis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case(% )]

2.5 血脂指标 表5显示,治疗后2 组 TC、TG、LDL-C 水平显著降低(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 0.05),而HDL-C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

表5 2 组血脂指标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lipid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5 2 组血脂指标比较()Tab.5 Comparison of lipid indi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例数/例LDL-C/(g·L-1)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C /(mmol·L-1 )TG /(mmol·L-1)HDL-C/(g·L-1)观察组 84 7.28±1.02 4.87±0.65∗# 3.71±0.80 1.98±0.65∗# 1.23±0.20 1.30±0.21 4.20±0.95 2.01±0.16∗#对照组 76 7.34±0.98 6.02±0.70∗ 3.75±0.76 2.80±0.70∗ 1.28±0.23 1.32±0.22 4.17±0.93 3.05±0.32∗

2.6 不良反应发生率 表6显示,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表6 2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例(%)]Tab.6 Comparison of occurrance rates of adverse reactions[case(% )]

3 讨论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以往大量研究表明[8-9],代谢紊乱、自身免疫功能缺陷、遗传、炎症等因素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主要机制,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所伴随的临床症状及疾病发展程度也有所差异,病情会反复发作、恶化,甚至涉及机体大部分组织器官,导致血尿常规升高,少量患者还会出现贫血或尿毒症,故控制疾病发展、缓解临床症状、延缓肾功能衰竭、避免进入肾脏替代阶段是治疗的主要目的[10]。由于免疫炎症介导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发病机制,故本研究采用糖皮质激素予以治疗,其主要作用机制包括(1)糖皮质激素能够平衡多糖合成与降解的平衡,对细胞间基质具有保护功能[11];(2)能抑制巨噬细胞、免疫细胞、B 细胞之间相互传递,可有效抑制免疫反应,减少对细胞的损伤[12];(3)抑制血小板因子、前列腺素生成及肾毒性因子合成、释放减少,从而减少炎症因子释放[13],结果发现2 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临床症状、血脂水平显著改善,表明该药物具有一定疗效,但对照组(单用糖皮质激素)瘙痒、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与前期基础研究[14]结果一致。

现代药理研究认为[15],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可有效缓解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提高疗效;中医认为[16],肺、脾、肾虚损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基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是该病的病机特点,归属于 “水肿”“虚劳”“腰痛”等范畴,邪气导致气虚、血淤,气阴不足导致机体能力降低,脏腑功能失常导致病情反复,临床以活血化瘀、补肾益气为治疗之契机。舒血宁注射液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主要成分为为银杏叶,分离出来的二萜类成分银杏内酯B 能有效降低血液黏度,减少微血栓形成,改变高凝状态;国内外研究表明[17],它在治疗肾脏疾病时还能选择性扩张肾血管,促进血流加速,改善血液组织供应,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在调整血脂方面也具有脂质代谢作用,可有效抑制动脉硬化,防止血管损坏。本研究发现,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炎症因子、生化指标全面改善,肾功能明显恢复,从而提高了临床疗效,而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表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能缓解糖皮质激素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国内外研究表明[18-19],红细胞免疫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机制,红细胞补体受体1 型分子(CR1)受环境和遗传控制,在肾病发展过程中出现许多免疫机制,免疫复合物会沉积在肾小球上,从而释放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破坏基底膜,而CR1 能有效清除免疫复合物,抑制补体活化,调理吞噬[20]。本研究发现,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CR1 黏性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单用糖皮质激素,并且对基因多态性无明显影响,表明舒血宁注射液在CR1 数量、黏附活性的调节上具有显著作用。

综上所述,舒血宁注射液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疗效显著,在调节CR1 数量、黏附活性方面有明显改善作用,而且对基因多态性无影响,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舒血宁肾炎皮质激素
马鸿杰教授治疗过敏性紫癜性肾炎临床经验总结
外周血B细胞耗竭治疗在狼疮性肾炎中的应用进展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肾炎康复片联合贝那普利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观察
糖皮质激素联合特布他林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观察
三七总黄酮抗糖皮质激素诱发骨质疏松的效应
肾炎应该怎样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效果观察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舒血宁联合曲美他嗪治疗的可行性研究
舒血宁联合波立维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观察